华南公墓官网-浦东华南公墓-华南陵园官网-华南墓地

墓园地址:航头镇海桥村航都南路668号

官方热线: 400-616-7959

24小时热线:150-2115-482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16-7959, 150-2115-482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华南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林徽因故居总布胡同的变迁

发布时间:2024-09-23 09 浏览: 123

梁思成林徽因是人们心中北京旧城保护的象征,当他们故居的命运离奇被拆除时,那种悲剧感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本文由记者 孙晓青 发表

这个夏天,曾经声名远播却被遗忘已久的北总布胡同3号,因拆迁而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如今,它被重新命名为北总布胡同24号。1930年至1937年,梁思成与林徽因曾居住于此。多年来,许多人因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名字,来到这条胡同追梦,却总是失望而归。

巷子里有几间老房子,如今都变成了小餐馆,摊贩们肆意招揽生意。在一排蓝色铁栅栏后面的废墟中,这处著名的旧址寂静无声,砖瓦瓦砾,一片狼藉。这里再也没有了充满诗情画意和书香气息的院落,也很难与那些迷人的往事联系起来。

20世纪80年代初,24号院的主体建筑基本被拆除,一位开发商买下了24号院的土地,在里面盖了一栋三层的现代建筑,假山、柳树全部被拆掉,东厢房被拆掉,后屋的门也被堵住。“严格地说,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从此不复存在了。”一位老邻居说。而对于这次拆迁,有媒体报道称,梁思成、林徽因的长女梁在冰更是“无动于衷”,2007年她曾去过那条巷子一次,现实与记忆的巨大反差让她觉得“那根本不是故居,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

尽管如此,仍有民众发出“应保留故居”的要求。7月底,市文物局明确要求管理、使用部门保护梁思成故居。不仅北总布胡同24号的拆迁工作停摆,抗战胜利后梁思成、林则徐二人回京居住的清华大学新林苑8号也将纳入文物保护范围。

北总布胡同6年

梁、林二人在北总布胡同里居住的时间只有六年,但这是他们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他们不仅从此开始了杰出的建筑史研究,林徽因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

梁再兵曾在文章中描述过她对这座院落的记忆:这是一座两进四合院,共有大小房间约四十间。宅院有两个小巧可爱的院落,中间有一扇“吊花门”。夏末秋初,园中蝉鸣不断,石板上落满许多红色的马尾花。院内还有一座小花坛,栽种着鸡冠花和牵牛花。

梁思成与林徽因住在内院一排北房里,屋前有回廊和石阶,客厅在正中,东头是他们的卧室,卧室与客厅之间有隔断,两头是他们的会客厅,四周摆放着许多书架。客厅的窗户朝南,窗台不高,装有中式窗棂的玻璃窗,冬日的阳光可以照进屋内深处。林徽因最喜爱窗前的梅花、泥塑的小动物,以及客厅西北角窗前书桌上摆放的毛笔和草边纸。梁在冰回忆说,那段时间她还很小,林徽因常常牵着她的手在北院里散步,教她识字。在她的记忆里,“妈妈年轻漂亮,脸颊上有一个酒窝,很爱笑,皮肤细腻,身上散发着淡淡的檀香香味”。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林徽因梁思成建筑史地位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梁、林夫妇朋友众多,一直保持着留学时养成的每天下午四点喝英式下午茶的习惯。因此每到周末下午,总有不少人来到他们家,在女主人的热情招待下喝茶聊天,发表对时事或文艺问题的看法。

曾到梁家参观过的美国学者费正清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一切都由林徽因操持,她想到了别人还没有想到的事情。我们每次吃饭,吃得很慢,吃完饭,便开始聊天,有趣而热烈,林徽因是最爱说话的。晚上五点半,点上蜡烛或类似植物油灯的灯,八点半就寝。没有电话,只有留声机和几张贝多芬、莫扎特的唱片;有热水瓶,但没有咖啡;毛衣很多,但大多不合身;有床单,但没有肥皂;有钢笔和铅笔,但没有纸;有报纸,但都是过时的。你在这里的日常生活,就像在墙上挖个洞,随便用什么就用什么。如果你什么都不去想,结果就是听天由命的生活。”

徐志摩是梁启超不可或缺的客人。曾与他一起住在北总布胡同3号的梁启超的亲属们,至今依稀记得,徐志摩每次出现都很“戏剧化”——“穿着锦缎长袍,脖子上围着精致的英国羊毛围巾,好奇怪的搭配。”“他看上去有点女性化,但热情奔放。”

其他常来拜访的还有政治学家张奚若、国际问题专家钱端升、经济学家陈岱孙、考古学家李季、社会学家陶孟和、物理学家周培源等。沈从文也经常来。“他身材瘦削,鼻子尖尖的,面容清秀。”梁在兵说。

据费正清回忆,沈从文与林徽因“当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她对他有如母亲般的关怀,而他像爱子一样,一有困难就去找她商量。”当沈从文爱上“北京来的女青年作家”高青姿,对妻子张兆和不满时,“他几乎哭着跑到梁家去寻求徽因的安慰。”当林徽因安慰和批评沈从文时,“她想起了志摩在世俗忧患中挣扎的情形。”

林徽因一生中,女性知己寥寥无几,但同辈男性却无不仰慕她。半个多世纪后,作家萧乾回忆起自己第一次见到林徽因时的“尴尬却又激动的心情,矜持的风度”。

1933年秋,萧乾还是一名大三学生,他的小说《蚕》在《大公报文学副刊》上发表。刚刚出任主编的沈从文给他写了一封信。“我收到沈先生的来信,信中说:‘一位很聪明的女士看中了你的文章《蚕》,想请你到她家喝茶。’我高兴得几天都坐不住了,洗了蓝布大衣,擦了旧皮鞋。”

星期六,小千怯生生地跟着沈先生走进北总布胡同。那是他第一次见到林徽因。“去之前,我就听说这位小姐肺病挺严重的,我以为她一定是穿着睡衣半躺在床上来见我们的,可那天她却穿着骑马服,话很多,语速很快,情绪激动。”之后,小千经常见到林徽因,跟着大家叫她“小姐”。

北总布胡同3号的聚会,并不是林徽因1930年至1937年一生的全部。1931年2月,林徽因肺病加重,医生让她静养,便到香山休养。同年秋天,她病愈下山。林徽因的堂兄林轩回忆说,徐志摩经常到香山看望林,二哥梁思成则给他安排了陪徐志摩上山的任务。林徽因一向爱美,即便在山上休养,也穿高跟鞋,下山时,徐、林二人常在两边搀扶,生怕她摔倒。

此外,每年夏秋两季,林徽因和梁思成基本都会一起出去考察古建筑。她虽然体力不支,但遇到需要爬上爬下的测绘工作,从不求助。两人一起走遍了山西、河北、山东、河南、浙江等省,考察了赵州桥、五台山佛光寺、山西应县木塔等建筑。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林徽因梁思成建筑史地位

梁家聚会遭嘲讽

1933年,林徽因随梁思成从山西考察寺庙建筑回到北京后,突然托人带了一罐香气扑鼻的山西陈醋给冰心,此后多年,她一直视其为“得意有趣的东西”。为什么呢?据与林徽因私交甚笃的文学评论家李健吾说,是因为冰心新发表的小说《我们妻子的客厅》让“聪明绝顶、意志坚强、直率直爽,几乎所有女人都视她为仇人”的林徽因“反应十分强烈”。

冰心的这部小说引起了天津、北京乃至全国文化界的极大关注。作品中,无论是“我们的妻子”、诗人、哲学家、画家、科学家,还是外国风流寡妇,都自然而然地对应着梁家聚会上的主人和客人。难怪这件事发生后,林徽因在与友人的通信中,总是把“冰心”直接译成“冰心”,以暗示她的冷酷无情。

在“考据学派”看来,继冰心之后,“夫人的客厅”被钱钟书先生写进了小说《猫》。虽然建国后,钱、梁两家成了邻居,钱钟书也确实用竹棍打过自家的猫“花花儿”和林徽因的猫“爱叫点”,但文学史上并没有钱钟书和林徽因闹翻的记载。不过,钱钟书在《猫》中对“夫人”的讽刺却是不遗余力的。

钱钟书还写到了小乾初识林徽因时的羞涩,刻画了大学生齐一姑初见李夫人的情景,提到齐一姑与寡母相依为命,并指出小乾是遗腹子。

至于沈从文,他成了《猫》里的作家曹世昌:“这个温文尔雅的书生,爱在作品中给读者一种野蛮的印象,仿佛他既有原始的真诚,又有超人的凶猛。他如今在文坛小有名气,但始终忘不了小时候没好好上学,总觉得那些‘出身正派’的人瞧不起他,时刻提防别人损害他的尊严。”

在“考据派”眼中,《猫》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原型:爱慕女主的诗人是徐志摩,政治评论家马永忠是罗隆基,袁有春是林语堂,亲日派的陆柏林是周作人。一众人物登场,一举将当时的文化名人全部囊括其中。

新林园8号的红色记忆

七七事变后,梁思成一家逃到昆明,之后辗转多地,流亡生活了九年。长期颠簸,使林徽因的肺病更加严重。1946年8月,梁、林一家再次返回北京。10月,清华大学增设建筑工程系,梁思成被聘为教授、系主任。他们搬进清华园新林园8号公寓,一住就是8年。梁家下午四点半的茶话会又在新林园8号开始,每天都举行。

梁思成第二任妻子林珠的往事回忆,就是从这里开始的。1948年,林珠考入清华大学,因为是福建人,父亲便让林徽因照顾女儿。“那天我在她家看到她,她太瘦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瘦的人,但她眼睛里的光芒,一下子就能抓住人的眼球。”当时已经40多岁的林徽因刚做完肾摘除手术,肺结核已进入晚期。

林徽因梁思成建筑史地位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林徽因体质虚弱,每天下午都会发烧、咳嗽,但只要有客人来,她还是精神抖擞。林洙记得:“茶会上,林先生是中心人物,无论谈什么,总能引得众人入座。她还经常模仿一些朋友的讲话,学得惟妙惟肖。梁先生话不多,但总是专心听讲。”当时,梁家的茶客中,还有金岳霖、张奚若、周培源夫妇、陈岱孙等老友。建筑系的师生也经常来,外语系的王佐良、周玉良等教授有时也会加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林苑8号成为梁思成夫妇完成历史性设计任务的红色中心。在这里,他们和清华大学建筑系的老师们开始设计新中国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当时的客厅里满是红色和金色的国徽图案,沙发、桌子、椅子上也贴满了国徽。梁在兵用“国徽工作坊”一词来形容当时的场景。

与此同时,梁思成、林徽因也不遗余力地为保护北京献计献策,他们有很多奇妙的想法:把城墙绿化,供市民享用;把雄伟宽阔的城楼改造成图书馆;把护城河引来永定河的水,夏天可以泛舟,冬天可以滑冰……为了这个美好的愿望,林徽因直接斥责了主张拆迁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你们拆的,都是有800年历史的真古董……你们日后迟早会后悔的,因为到时候你们要建的就是假古董!”那是1953年,林徽因因肺病几乎说不出话来。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逝世。梁思成孤身一人为北京的古建筑而努力,当一切已无法挽回时,他只是哭泣。“文革”期间,梁思成曾流着泪对林洙说:“他们(红卫兵)把林徽因的照片烧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草图也撕碎了。”林洙记得,梁思成当时点燃一根火柴,默默地把设计图烧了。“他盯着手里的最后一张,看了许久,最后把它扔进了火里。”此后不久,梁思成便去世了。临终前,他嘱咐林洙,等台湾回归后,一定要“记得在家祭时告诉你父亲”。

文革期间,林洙和孩子被赶出新林园,如今和儿子、儿媳、孙女住在一栋两室一厅的老房子里。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建筑师,一生租房居住,名下没有房产。在梁再兵看来,“父亲要守护的是北京这座城市,而不是自己的房子。”在很多人心目中,梁、林二人是守护北京老城的象征。因此,当被拆迁的命运离奇地落在他们故居的院落上时,那种悲剧感让人无法释怀。好在最后还是有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

梁、林二人在北总布胡同里居住的时间只有六年,但这是他们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他们不仅从此开始了杰出的建筑史研究,林徽因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

林徽因一生中几乎没有亲密的女性朋友,但同辈的男人却无不仰慕她。

尖端

北总布胡同

总部胡同是一条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北京胡同。朝阳门内南小街为界,把总部胡同分成两部分,南小街西边叫西总部胡同,东边叫东总部胡同。离东总部胡同东口不远,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这就是北总部胡同,长394米。梁思成、林徽因1930年至1937年住在北总部胡同24号(旧门牌号为3号),其好友金岳霖住在24号正北的12号。徐悲鸿创办的北京国立艺术学院也在这条胡同里。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本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专属于新浪网使用,任何媒体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16-7959
24小时咨询热线:150-2115-482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16-7959

150-2115-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