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公墓官网-浦东华南公墓-华南陵园官网-华南墓地

墓园地址:航头镇海桥村航都南路668号

官方热线: 400-616-7959

24小时热线:150-2115-482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16-7959, 150-2115-482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华南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帷幕中的神灵:墓室帷幕及其仪式功能

发布时间:2024-09-22 18 浏览: 67

摘要:帷幔是汉代以后墓葬中常见的陈设,本文结合考古遗存和史料记载的丧葬仪式,探讨帷幔在墓葬中的礼仪功能。认为帷幔具有居神之义,起着营造祭祀空间的作用,界定了祭祀空间的主体地位,与以棺床为中心的墓葬空间具有不同的礼仪功能。这对于我们理解墓葬空间的营造理念、空间与陈设、画像等的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帷幕;神灵居所;祭祀空间

帷幔是古代室内的重要陈设,具有遮盖座椅、寝具的作用,按遮盖方式的不同,分为帐幔、帷子、帐幔。[1]考古发现的帷幔多为墓葬遗物,在汉代及以后的几乎所有一定规模的墓葬中均​​有发现。帷幔有实物和图像两种,实物一般只留有陶器、石质帐幔或金属构件,图像主要作为墓主宴饮的背景。墓葬遗物是丧葬仪式活动的产物,那么帷幔在丧葬空间中究竟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礼仪功能?本文拟就帷幔在墓葬中的用途及礼仪功能作些粗浅的探讨。

古人对墓葬出土帷幔的最早关注,是将其作为居室家具进行探讨。[2]陆照隐曾全面梳理考古人员出土帷幔的资料,发现帷幔主要流行于战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他解释说,以帷幔陪葬的习俗,与当时帷幔是宫廷中不可缺少的陈设有关。隋唐以后,由于建筑风格和家居陈设的变化,帷幔不再是宫廷中的重要陈设,因此隋唐以后的帷幔很少发现。他将帷幔分为坐帘、卧帘、军帘、兵帘、祭神帘等种类。他还注意到,历史文献中祭神用的帷幔和生者所用的帷幔颜色有所不同。[3]近年来,刘振东补充了一些新出土资料,把汉晋南北朝墓葬中的帷幔分为床幔和斗幔两大类,其中较大的床幔用来遮盖棺材,较小的斗幔用来遮盖祭坛。他认为,墓葬设置帷幔的习俗受到了“待死如生”的丧葬观念的影响。[4]

其实,帷幔在葬礼中的使用,并不仅限于汉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墓葬中也大量发现。在宋金墓葬中,帷幔也以砖雕的形式出现。可以说,帷幔是府邸式墓葬中常见的陈设。近年来,研究者对帷幔作为墓葬文物也有了新的认识,不再将其视为普通的家具,而是开始关注其在葬礼中的特殊意义。如何月新根据隋唐墓葬中的帷幔文物,认为在棺椁侧面、祭祀器物前放置的帷幔,应与文献记载的“垂帘”仪式有关。帷幔从生者居住、祭神、祭祀的设施,演变为葬礼程序的一部分。在墓葬中,它们被赋予了祭祀仪式空间的功能[5]。权必成也认为墓葬中的帷幔与墓葬中的祭祀活动有关,帷幔具有界定祭祀空间的功能。由于墓葬中祭祀活动的变化,帷幔的设置也从魏晋到北朝发生了变化[6]。这些对帷幔的新认识较以前更加深刻,把握住了帷幔作为陪葬品的特性,这才是解读陪葬品的正确方向。包括帷幔在内的一切陪葬品都应看作是古代丧葬仪式的产物,历史文献中对葬礼仪式的记载为我们解读这类陪葬品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本文也从这个角度进行探讨。

墓葬遗存中的帷幔主要有图像和实物两种形式。汉晋南北朝墓葬中流行的墓主宴饮画中,墓主端坐在帷幔内,侍从和宾客则在帷幔外。在这类图像中,帷幔起到了区分主次空间的作用。墓主像前往往画有食桌和食物,有的墓主像前还摆放着实实在在的祭祀食物的器皿。显然,这不是一般的宴饮场景,而是祭祀场景。帷幔中画的墓主是被祭祀的死者灵魂,帷幔界定了死者的空间。

完整的帘幕实物遗存几乎为零。从发现的陶片、石质帘座以及起支撑、连接作用的金属构件来看,帘幕在墓葬中的摆放位置有一定的规律。帘幕遗存多位于墓葬前厅中央,单室墓葬中则位于棺床前。这一区域是墓葬中的祭祀场所,帘幕的摆放显然是为了构建祭祀空间。在发现帘幕遗存的地方,往往还会发现各种陶器、漆木祭祀器、香炉、灯具等陈设,共同构成墓葬中的祭祀场景。

除了图像和实物,还有一类文字资料——诏书上关于帷幔的记载,也反映了帷幔在丧葬仪式中的使用。在发现诏书的墓葬中,多座曹魏统治者的墓葬保存了帷幔在丧葬仪式中使用的重要信息。如安阳西高穴曹操墓和洛阳西渚村曹魏墓出土的石诏,碑文中就记录了不止一块帷幔。曹操墓有“红绸帐一顶,宽四尺,长五尺”,西渚村墓有“绫罗帐一顶,内有绫罗隔扇,系缨一对”、“绫罗帐一顶,长十尺,帐内有白绸隔扇”、“绫罗帐一顶,内有毛笔,系绿油框”、“绫罗帐一顶,系珠线,系佛像”、“白珠金(金涅)绫罗帐一顶,系帘一对”等。[7] 这些诏书中的帘子,要么是遮盖祭坛的“帐”,要么是与死者生前祭祀用具、物品相结合,祭祀意义明确。诏书中记载了葬礼时宾客送来的一切陪葬品,是赠品,不一定随葬于墓中,但都是与祭祀有关的陪葬品。

丧葬仪式中使用帷幔,可能与帷幔“祭神”的功能有关。在实际的祭祀仪式中,帷幔是神灵居住的空间。颜师古《汉书礼乐志》注云:“紫帐,祭神之帐。”[8]相传汉武帝以帷幔迎接西王母,建甲、乙两帐,甲帐为神灵所用,乙帐为自己所用。西王母所住的甲帐为紫色[9]。汉武帝还听从道士的话,召回已逝的宠妃李夫人的灵魂,用两帐幔来祭祀。“汉武帝思念李夫人,齐国少翁道士言,可召其魂魄。”于是到了晚上,他就点上蜡烛,搭起帷幔,摆上酒肉,命皇帝另住一帐。远远地,他就看见一位貌似李夫人的美人,在帐中坐着,走着,不许皇帝看,皇帝越发伤心了。”[10]李夫人灵魂所在的帷幔,相当于西王母居住的第一帐,是神灵居住的主帐。武帝居住的“另帐”是生者居住的次帐。两帐相距很近,却分属生死两个空间。通过祭祀,生死之间产生了沟通,武帝仿佛看到了李夫人的模样。这里的帷幔,起到了界定生死空间,营造祭祀场景的作用。

东汉皇室在太祖庙举行祭祀汉高祖以下历代皇帝牌位的仪式,此仪式由皇帝及其群臣主持。《汉旧事》详细记载了仪式的过程:

“帝王子孙,按长幼次序,坐在高庙里。废庙诸神,共食一席,左右设座。高祖面南,有绣花帐,望殿西北角。帐中座长十丈,宽六尺,绣花布一尺厚,盖以四百斤棉布,有曲案,金扣。太后坐其右,亦有帐,低六寸,有银扣。各分肉,左分天神,右分天后。桌上所余肉,堆于桌前,重数千斤,谓之堆案。子为昭,孙为穆。昭面西,有曲屏,穆面东,皆有曲案,与高祖同。食食置于其右,各有配膳。”左侍郎,行祖坐。礼部尚书引皇帝入北门,随从大臣举手叩头。太傅、朝廷大臣、九宫女宣告:“起立。”入座。皇帝入堂洗手,侍郎持杯酒,巾帼入内行礼。宰相道:“皇太子拜二拜。”上前奉酒。走回祖孙席上奉酒。儿子为长子,孙子为长子,父子相对而坐。礼毕,坐回西边,行帝车中之礼。宰相为太祖献寿,皇帝起立拜二拜。然后,皇帝会被当场喂上太牢(一种中国传统食物)的左侧,如同供奉神龛一样。[11]

祭祀时,皇帝祖先的牌位被放在帷幕内,按长幼顺序排列,旁边摆放着各种食物和饮料。皇帝在礼部侍郎的带领下,率领群臣依次祭拜,并供奉酒肉。祭祀完毕,群臣面西而坐,吃酒肉,接受祖先的祝福。这是人神互动的场面。生者为亡灵供奉酒肉,亡灵则为生者祈福延寿。《晋书·左归品》记载,左棻为元朝杨皇后悼念:“臣哀哭,同死。庭院闭锁,暗室昏暗。空帘张,衣被空置……日日丰盛祭祀,盼魂归来。” [12] 在帷幕里,衣服和被子代替了死者的灵魂,食物和饮料被摆放在那里,为灵魂接受祭祀做准备。帷幕也是神灵的栖身之所。

以上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祭祀仪式,帷幔起到了区分生者和死者的作用。帷幔的这一功能也被移植到了墓葬中,特别是在西汉时期墓葬成为居住建筑时。墓葬中出现了独立的祭祀空间,多室墓的祭祀空间位于前厅或中室,单室墓的祭祀空间位于棺床前。在下葬或开棺合葬时,墓葬内都会举行祭祀。这个祭祀空间以帷幔为界,帷幔内设置灵座或神坛,象征墓主人灵魂的存在。巫鸿把死者灵魂所在的空间称为“主位”,主位是通过建筑、装置和图像手段获得的,比如精心布置的一些家具等物品组成的无形的灵座或祭坛,以及有形的死者画像,是墓中灵魂再现的一种方式[13]。死者的灵座、祭坛或画像均置于帷幕内,构成祭祀场景的中心。墓葬中的祭祀与祠堂中的祭祀一样,也是与死者灵魂沟通、祭拜祖先、为生者祈福的一种方式。因此,祭祀空间的设置往往以人与神互动的形式进行。一般在主位的帷幕内设置象征墓主灵魂的画像、床、桌或死者的随身物品。面对主位的是为生者准备的宽敞空间。食物作为两人沟通的媒介,被摆放在主要位置的前面。

满城西汉中山王刘胜夫妇墓为我们提供了墓祭以帷幔安放神灵的绝佳范例。刘胜墓是典型的模拟房屋的墓葬,中室为独立的祭祀空间,内有木屋,瓦顶,室内有两道帷幔,正中的帷幔十分精致,显然是主祭神灵的帷幔。根据鎏金银铜构件上的铭文和编号,可还原为四柱支撑的五脊四顶帷幔。帷幔内有漆案、香炉、金银镶嵌的小型铜像以及剑、匕首、祖师等物。帷幕外的陈设可分为三组:右侧(北)为祭祀用具组,包括炊事用具(鼎、鼎、鼎等)、酒器(钟、罐、壶等)和日常陈设(灯、香炉、盆、瓮等)。前右侧为祭祀用具组,后侧(西)为一组铜制车马陪葬品,称为“傀儡车马”。这三组陈设构成了祭祀的外部空间,与帷幕内供奉神灵的空间不同,这里是供奉生者进行祭祀活动的空间。这帷幕左侧(南)还有另一块素面帷幕,内有漆案。帷幕外有铜制器具、弩机、铜钱等[14]。此帷幔所处的位置及精致程度与之前置于墓室中央的帷幔形成鲜明对比,应为墓室中生活起居的次帷幔(图1)。

墓室空间布局_墓室是空的吗_墓室空间

这两座帐篷的祭祀功能有所不同,精致的主帐篷位于祭祀空间的中央,朴素的副帐篷位于次要位置。这种主副帐篷的明确排列,与道士为武帝和李夫人所设的两座帐篷相似。主帐篷应为刘胜化身为神灵居住的地方,是属于死者的空间,副帐篷应为祭祀者所在的空间,与武帝祭祀李夫人的“别帐篷”一样,是属于生者的空间。刘胜死于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其妻窦绾十年后也去世。这座副帐篷可能就是窦绾参加刘胜葬礼时所住的帐篷。由于窦绾墓(满城二号墓)中没有发现帐篷,而刘胜墓中却有两顶帐篷,吴鸿解释窦绾的灵魂来到刘胜墓中祭祀[15]。这种解释或许并不准确。窦绾墓中虽然没有发现帷幔,但木瓦房内有六间砖结构,还发现了一批明显与祭祀活动有关的器物,如铜制饮食器皿、“中山庙祭”封泥等。庙祭是西汉时期主管宗庙祭祀的机构,说明这里也是祭祀空间。同时出土的博山炉、金饼、铜灯、盆、漆桌等也都是与祭祀有关的陈设。因此,窦绾墓有自己的祭祀场所,但砖砌结构代替了帷幔,用来供奉窦绾神。刘胜墓中的素帷幔则处于次要地位,本应是为身份尊贵、与死者关系密切的窦绾而设。窦绾死后刘胜去世,自然无需再设帷幔。

在汉代及以后的墓葬中,帷幔几乎是必不可少的陈设,主要原因是下葬时要举行安放神座或神牌的仪式,这是封墓前的一种礼仪。《通典》引述了晋代礼学家何逊对下葬仪式的描述:“入墓时,男面西,女面东。先在墓道北侧设帷屋,面朝南。柩车至,即坐。遂脱衣祭祀。丧毕,抬棺入墓,安放在墓内神牌之上。下葬后,将棺材安放在墓内。棺上铺席,四周围以深青色绸缎。”墙上铺上席子,两边托着棺木,犹如在举行仪式。”[16]这种仪式中的“帷房”应是在墓道首部修建的供奉神灵的帷房,作为安放棺木和陈列死者祭祀衣物的地方。随后将棺木安放在墓中,帷房内所有物品全部移入墓室。墓室布置完毕后,进行最后的祭祀。此时祭祀应在棺木前进行,祭祀方式与墓道内相同(“犹如在道教仪式中”)。棺木前的帷幔、饮食用具等,都是这种祭祀活动的产物。

墓室空间布局_墓室空间_墓室是空的吗

考古利用帷幔安放墓神的事例不胜枚举。洛阳发现的正始八年曹魏墓为前厅后室墓,厢房式的前厅为宽敞高大的祭祀空间,前厅内发现的铁帐可复原为精美的帷幔,与同期出土的铜博山炉、灯碗、玉盏等共同构成祭祀空间(图2、1)[17]。新安县罗新开发区发现的西晋墓(M262)为单室墓,穹窿顶。墓室后壁以三条石条砌成棺床,棺床四周发现四块帷座,帷幔前方的长方形砖条应为简易祭坛(原报道认为为踏脚台)。附近散落着铜香炉、陶灯、陶器、漆器等,这也是一组祭祀遗迹(图2、2)[18]。

墓室空间布局_墓室空间_墓室是空的吗

辽宁朝阳元台子东晋壁画墓为长方形石板墓,有厢房、龛室。墓室前有帷幕,内有漆案,案上摆放瓷碗、碗、漆盒、勺等饮食用具14件。相邻的右侧龛内,绘有一幅祭祀图,墓主人端坐在帷幕下的方形榻上。西壁上供品图旁有黑体铭文“二月吉……子……丧回万……墓……墓……墓”[19]。这是实物与绘画相结合营造的祭祀空间(图3)。

北朝时期的丧葬活动,是对汉晋礼制的恢复,也流行以帷幔为中心,在墓室中设置祭祀空间。大同发现的北魏太和年间司马金龙墓,由墓道、甬道、前厅、后室组成。后室西侧有精雕细刻的石棺床。棺床前至甬道间,发现木栏杆、伞盖、石柱座、石灯座、漆屏风、漆器餐具等遗物,说明这是一个由帷幔、屏风组成的经过精心布置的祭祀空间。这里应是司马金龙与其妻姬臣两次下葬时,在墓室举行祭祀的地方。 [20] 沙岭壁画墓(婆多罗夫人墓)为一座单室砖墓,葬于太延元年(435年)。棺前还发现铁帐构架和漆耳杯,说明棺前有一块用帷幔围起来的祭祀场地。[21]

除了用帷幔构造祭祀空间外,北朝时期还流行用壁画来表达帷幔安神思想。其基本格局是在正壁上画墓主接受祭祀的情景,墓主坐在帷幔内,左右或两侧壁上绘有牛车、鞍马和来世生活场景。这种壁画格局在北魏平城年间的室式石棺中开始成型。如画像保存较为完好的泰安四年(公元458年)节兴石殿,石殿内仿木结构,用朱色画出屋梁柱。正壁中央绘帷幔和墓主夫妇。夫妇二人坐在矮榻上,各持酒杯和羽扇,靴子置于帷幔旁。两侧各有一人跪坐,右边一人手持乐器,左边一人拍手,可能代表音乐。墓主画像后有六面屏风,屏风后有六名侍从。屏风前摆放着一套祭祀的饮食用具,长毡上放着一套带柄的漆杯、盘子,毡前地面放着一只长颈黑陶锅。毡两边,各摆放着一张曲足圆桌,桌上放着一只圆罐,每张桌子旁都有一名侍从从桌上取食。帷幕左右两侧,摆放着为男女墓主准备的鞍马和牛车,无骑手或乘客。两侧墙上,对称设置着两组乐师,均面向主墙上的墓主夫妇。左壁上,一男一女乐师坐在矮榻上,弹奏箜篌和琴,旁边立有侍从,榻前长毡上,摆放着圆漆板和耳杯;右壁上,两名男乐师,弹奏着琵琶和笛子,其前摆放着圆漆板和耳杯等饮食器皿(图4)[22]。

大同地区发现的其他北魏屋式石棺,多采用与节星石殿类似的壁画布置方式,如支家堡石棺,也是以墓主在帘下坐饮的正面像为中心,两侧墙上各绘有四男一女,手捧莲苞,面向墓主,头上绘有飞翼人像。正面墙上棺门两侧,分别绘有牛车和鞍马(图5)[23]。

墓室空间布局_墓室空间_墓室是空的吗

河北、山西等地发现的北朝墓葬壁画的配置方式与大同北魏石棺壁画相似,但更加规范和完整。基本都以主壁上的墓主夫妇接受祭祀图为中心。墓主夫妇坐在帷幕中,周围环绕着乐师和仆从,面前摆放着丰富的祭祀食物;墓室侧壁一般都绘有准备车马的图。准备好的车马周围围着一群仆从,但车马上并无骑马者,这是为墓主夫妇祭祀后灵魂之旅准备的;墓道内绘有庞大的祭祀队伍,象征墓主夫妇在来世的威严;墓室上部、墓道及穹顶上,绘有大量神鸟神兽和天象,象征灵魂永居的天堂景象。太原发现的北齐武平二年(571年)武安王许显秀墓主壁上,墓主夫妇祭祀图保存较好。墓主夫妇坐在高大的帷幕下,手捧漆杯,中间是丰盛的供品,高高隆起的食物疑为祭肉,周围环绕着13个盛满食物的漆高足碗。墓主两侧各有一名侍女,双手捧盘,盘中盛有五个漆杯,侍女外面是一群乐师(图6)[24]。

墓室空间_墓室空间布局_墓室是空的吗

入唐以后,壁画的布置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墓主以帷幔为中心接受祭祀的画面已不复存在,但以帷幔为实物构建祭祀空间的风气仍然盛行,以帷幔为神灵居所的墓葬空间营造理念依然存在。初唐《开元礼记》记载了三品以上官员的葬礼,葬礼仪式及陈设如下:

“立墓于前夕,负责人先到墓门西侧,照旧安设帐幔、灵座”;

“至墓时:……灵车至幕门外,折回面南,司祭乘腰轿于灵车后,不多时,入灵座。不多时,乘轿出,酒肉供奉,如前。灵柩至墓前,折回面南,夫妇座次,如前。”

“下棺哭丧的顺序是:盾车前进,在灵车后面,搭起帘子,将棺材降到盾车上。男棺在东,女棺在西,依次前进,在棺旁哭丧,哀痛已毕,各退各回座位……侍从带领主人等在灵路东侧哭丧,面朝西,向北。妻女儿等妇女,一律用帘子挡住,在灵路西侧哭丧,面朝东,向北”;

“墓内摆放器物的顺序为:……后在棺东侧铺下帐,面朝南。帐内东北方摆放米、酒、干肉,下帐前置食盘,四角摆放祭牲,食盘南侧摆放腌制的肉,上置牌位。墓左右两侧摆放随葬品”;

“坟墓的负责人用黑色的丝带覆盖了主人,然后将其带到主人中,然后将其放在坟墓中。

在这组仪式的过程中,精神座椅和棺材分别由灵魂和灵魂携带,精神座椅和棺材分别代表死者的灵魂和精神;在到达墓地之后棺材和送葬者在坟墓通道的两侧排队,在棺材被送入坟墓室之后,将其放在坟墓室西侧的棺材床上,并在坟墓室的东侧放置一个窗帘,以放置精神座位和牺牲餐厅和食物。一切都安定下来,由负责人带领的亲人家庭的主人在窗帘中占据了精神席位,最终将坟墓和丧亲的家人离开;在皇帝的统治期间,场景更加宏伟,包括在Jiwei 和 中举行的牺牲的内容。被放在坟墓的东侧。精神座椅的窗帘是众神在坟墓中生活的地方。西安和其他地方反映了创造一个窗帘的空间的概念。

总而言之,在汉族和唐朝的豪宅般的坟墓中,窗帘是不可或缺的葬礼家具,无论是真正的窗帘还是肖像中的窗帘,它的意思是安置众神,在tombe中扮演了 and tome niut the tome and tome free the tome and the tome,又发挥了牺牲空间作为众神的一个地方,窗帘是墓地中牺牲空间的主要部分,并且与棺材床上的埋葬空间具有不同的仪式含义。

注意: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 SUI,Tang和五个王朝的壁画坟墓研究以及中世纪文化的变化”的主要招标项目的分阶段研究结果(项目编号:20&ZD249)。

(作者:李·米蒂安(Li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Zhao dong, 。在此处省略了笔记。有关完整版,请参阅“ ”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16-7959
24小时咨询热线:150-2115-482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16-7959

150-2115-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