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寸土必争的新加坡,1978年时曾有213座墓地。但随着时代变迁,土地不断开发,政府为了兴建跨岛地铁线、住宅区、扩建空军基地等,不得不挖走墓地。如今已是21世纪,新加坡的墓地已所剩无几。跟随作者,看看昔日的墓地,了解新加坡历史的由来。
和往常一样,首先表扬一下自己:
我从小就是个爱闹别扭的人,思维方式非常独特,从我小学的日记里,我可以看出一点:
2000 钢笔
奶奶去世的第二年,我们一家人长途跋涉到沈阳郊区给她扫墓。亲人们聚集在墓碑前,供奉祭品,焚香祭拜。我被挤到下一个墓碑前。我问父亲,这些墓碑是谁的。父亲说:“他们是别人的爷爷奶奶,你应该感谢他们陪在你奶奶身边。”从那时起,我觉得墓地是一个安静而亲密的地方。
后来,学校组织了去烈士陵园祭拜,全体师生默哀一分钟。我向革命先烈们介绍自己,告诉他们,现在没有战争了,孩子们可以上学了,我也吃饱饭,长得丰腴了……从此,我觉得去墓地是一件庄严而又庄重的事。几次祭拜之后,“祭拜”墓地就成了我的习惯。
新加坡的墓地(一)
我刚到新加坡的时候,只有两条地铁线,红线和绿线,东西南北。我住在新加坡东部,所以出行都是搭巴士。每次经过武吉士,我都会快速跑到巴士上层,偷看一处神秘的墓地。它叫 Jalan Kubor,是一处穆斯林墓地。
惹兰久保田墓地的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初,是新加坡最古老的穆斯林墓地,由三部分组成:马来皇室、阿裕尼家族和印度穆斯林。
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委员会)曾重点关注过这座墓地,发现墓碑上刻有多种语言,包括阿拉伯语、马来语、爪哇语、武吉斯语、英语、中文和古吉拉特语。
新加坡的墓地(第二部分)
前几天,在去学生家的路上,我无意中在地图上发现了一个小标志:
红色字体:佘幼金墓
谢有进(1805-1883)是一位潮州商人,因在商界的霸道而被称为“甘蜜大王”。他18岁便远赴东南亚谋生,经过数年打拼,成为新加坡第一个甘蜜种植园主,并创立了“余进公司”。19世纪中叶也是新加坡“甘蜜时代”的鼎盛时期,在新加坡800多个甘蜜、胡椒种植园中,以谢有进为首的潮州商人占了90%。
图片来源:
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陈氏为天,蔡氏为地,妾氏为帝”,可见谢氏在华人社会的地位不容置疑。他善于为人处事,曾被殖民政府任命为太平绅士。1845年,谢氏以早期潮州省会“义安县”的名义创立“义安公司”,旨在为新加坡的潮州移民谋求福利,兴建庙宇和学校,处理同乡的丧葬事务。
市中心的粤海清宫和乌节路上的义安城。
如果想看到佘友金的墓,需要穿过茂密的雨林:
到 Mok Ly Ying:墓山坐标
致 Leow:佘幼金和他的两个妻子
新加坡的墓地(第三部分)
提到谢有进的墓,就不得不提附近的另一处墓地:Bukit Brown。
武吉布朗墓园建于 1922 年。武吉在马来语中是“山丘”的意思。布朗墓园以 1840 年抵达新加坡的英国商人亨利布朗 (Henry Brown) 的名字命名。您可能没有听说过这个地方,但您可能知道西部地区的“文礼”和“文礼地铁站”,它以中国商人周文礼 (1852-1933) 的名字命名,周文礼就葬在武吉布朗墓园。
:
根据新加坡历史遗产协会( )提供的武吉布朗旅游指南,该地区约有10万块墓碑,其中包括许多华人祖先。
福建墓葬由墓丘、三合碑(墓碑+四合一桌+忠碑)、碑座、墓庭、土地神碑五部分组成,碑文以籍贯开头;潮州墓葬由墓丘、墓碑、碑座、经幡柱、财神组成,碑文以“祖”字开头。
武吉布朗指南
早期先祖的墓碑上都刻有清朝皇帝的年号,但在1942年至1945年间,却被迫刻上日治时期日本天皇的年号“昭和”。碑文上也有记载,当时华人称呼新加坡为“Selat Por”。
新加坡开国总理李光耀的祖父李云龙之墓:
这是福建华商胡先元的墓,墓碑两边刻有《白蛇传》和《哪吒降龙》等图案。
1905年,陈楚南与孙中山在新加坡创立同盟会。下图为陈楚南之墓:
最大的一座墓葬属于王氏家族,占地面积约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周围有军事雕塑守护。
重新粉刷的坟墓中的两名锡克教卫兵十分引人注目:
新加坡的墓地(第四部分)
克兰芝烈士墓园位于新加坡的西北部,入口处安葬着新加坡前两任总统。
新加坡第一任总统尤索夫·伊萨
(外观请参考新币肖像)
第二任会长薛尔思( ):
入口:
约有4000块墓碑上刻有姓名和年龄,但另外2.4万人的骨骼无法辨认,全部刻在大石碑上:
1942年2月8日,因通往新加坡的堤道被毁,日军从柔佛海峡登陆克兰芝,驻扎在克兰芝和武吉知马山的盟军和星华义勇军英勇抗敌,伤亡无数。
: 工作坊
借用我在一些墓碑上看到的一句话:“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邪恶至上),我很庆幸自己没有遭受过昔日东南亚的剥削,也没有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岁月。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奋斗,不辜负我们生在一个和平的时代。
-- 其他墓地 --
1. 墓园位于新加坡东北部,建于1904年,有大约15万块墓碑。园内分为基督教区、穆斯林区、印度教区和僧伽罗区。林文庆博士夫妇就葬在这里的基督教区。
图片来自(NAS)
新加坡紫线地铁站之一的兀里站因建于墓地之下,传闻此站经常发生灵异事件,因此最初几年并未启用。
2. 蔡厝港墓地
墓碑的造型颠覆想象:
致 Cavin Teo
3. 新加坡的日本人公墓
19世纪末,日本妓院老板二木多次郎买下了7公顷的橡胶园,作为南洋姊妹的墓地。南洋姊妹是早期被骗到东南亚的日本女性,她们大多沦为妓女,死在异乡。
武吉士是19世纪新加坡的“红灯区”,俗称日本妓院街。据记载,1887年新加坡约有100名南洋妓女,1892年则猛增至610名。除了南下的中国苦力外,欧洲士兵和水手也经常光顾日本街。
墓地中的地藏菩萨
4. 乌敏岛墓地路
乌敏岛是许多徒步爱好者远离城市喧嚣的首选之地,乌敏岛上还有一处华人墓地,被称为咖啡村。
致 Cavin Teo
恰巧世界科技出版社出版了新书《社有今某某》 ,并赠送了一本新书给热爱本土文学和历史的新加坡眼作者。作者收到消息时也有些意外。对了,世界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新加坡孙子兵法》在新加坡眼APP上还有免费寻宝机会,请点击阅读原文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