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公墓官网-浦东华南公墓-华南陵园官网-华南墓地

墓园地址:航头镇海桥村航都南路668号

官方热线: 400-616-7959

24小时热线:150-2115-482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16-7959, 150-2115-482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华南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坦赞铁路建设见证者追忆中国援建工人

发布时间:2024-09-03 00 浏览: 131

04:25

新华社达累斯萨拉姆6月4日电(记者陈聪)位于坦桑尼亚最大城市达累斯萨拉姆西郊的中国专家墓园内芳草萋萋、绿树成荫,这里安葬着70名在援坦国家建设中牺牲的中国专家和技术工人,大理石墓碑上镌刻着这些海外战士的名字。

其中,为修建坦赞铁路牺牲的建设者有47人。半个多世纪前,5万多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同坦、赞两国建设者一道,在缺粮、酷暑、疫病流行、医疗匮乏的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修建了被誉为“自由之路”“友谊之路”的坦赞铁路。

这是2021年5月21日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拍摄的中国专家墓园照片。新华社记者李思博摄

坦赞铁路东起坦桑尼亚港口城市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中部卡皮里姆波希,全长1860公里,由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修建。

“每次来到中国专家墓地,我总会想起那些为了帮助我们而牺牲生命的中国朋友,他们的牺牲让我无比悲痛。”前来瞻仰中国专家遗容的69岁坦桑尼亚男子朱玛·赛义德动情地说。

中国著名公墓_中国专家公墓_公墓专家中国有多少人

赞比亚鲁西瓦西湖畔的孩子们迎接坦赞铁路列车抵达家乡(1976年摄)。新华社

能说一口流利汉语的赛义德亲眼见证了坦赞铁路的修建,1972年被选派到中国北方交通大学(现北京交通大学)学习铁路管理专业。回国后,他被分配到坦赞铁路达累斯萨拉姆站工作。

谈起修建坦赞铁路那段极其艰苦的岁月,赛义德告诉记者,由于野外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各种伤亡事故时有发生。“修隧道时,经常有山石掉落,过河时还遭遇鳄鱼袭击,危险无处不在。”

“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从未退缩,他们告诉我,不管发生什么,都要保质保量完成坦赞铁路建设。”赛义德说,“他们真的做到了,留下了无所畏惧、勇于担当的不朽传奇。”

这是2019年2月14日拍摄的坦赞铁路达累斯萨拉姆站。新华社记者吕帅摄

赛义德说,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始终与当地建设者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在同样的艰苦条件下辛勤工作,风险共担,从不分彼此,工作之余,大家一起看中国电影,分享艰苦岁月中的快乐。

如今,已从坦赞铁路退休的赛义德几乎每年都会到中国专家墓地去悼念。他说:“这些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牺牲后也没有葬在家乡,我应该来看望他们。”

2019年2月14日,坦赞铁路列车抵达达累斯萨拉姆站后,旅客走出站房。新华社记者吕帅摄

回忆起刚参加工作、与中国专家并肩工作的时光,赛义德说:“我的两位中国师傅老王、老宋,一丝不苟地教我站场管理、车辆调度操作,生活上也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教给我的知识让我受益终生,那段岁月至今令我难忘。”

赛义德说,坦赞铁路不仅极大改善了坦赞两国间的交通条件,为富含铜资源的内陆国家赞比亚提供了出海口,而且多年来为两国民众提供了廉价、可靠的出行方式。

2019年2月14日,旅客在坦赞铁路达累斯萨拉姆站登上列车等候出发。新华社记者吕帅摄

如今,在中国土木工程东非公司基地内,依然保存着一些坦赞铁路修建过程中留下的历史照片和老物件,小到一根针、一盏煤油灯,大到无影灯、工程机械等,都保存完好,讲述着那些英雄人物和事迹,诠释着中国援建者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中国土木工程东非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吴伟告诉记者,公司每年给新员工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坦赞铁路精神教育讲座”。他希望这些老物件能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当年中国援建者艰苦奋斗的历程,传承和发扬红色基因。(记者:高柱、李思博、曹凯、刘畅、李燕;编辑:刘畅;责任编辑:陈俊峰、张硕、王钊、金正、程大宇)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整合平台出品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16-7959
24小时咨询热线:150-2115-482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16-7959

150-2115-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