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世济人、利国利民,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振兴、为世界谋和谐。
1936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邀请外国记者来陕北采访。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在伦敦出版,更多的中外友人踏上了前往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征程,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中国共产党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东非大裂谷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20世纪70年代,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为坦赞两国人民的和平发展开辟了道路。
位于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西郊的中国专家墓地,这里安葬着60余名在援助坦桑尼亚国家建设中牺牲的中国专家和技术工人。
义利相统一、正义至上、正确的义利观推动中非合作不断结出丰硕成果。
“中国蓝盔”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自1990年4月以来,中国已派出维和部队4万余人次,位居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首。
16名中国维和人员不幸牺牲。
多年来,中国持续推动世界减贫事业,倡导构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意识形态、民族国家、政党,蕴含着普世和平的深厚情怀。
从援非医疗队到和平方舟医院船,从“一带一路·光明行”到中国维和部队在任务区开展义诊,一代又一代中国医务人员奉献着鲜血甚至生命,让人道主义精神熠熠生辉。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再次表明,人类是休戚与共、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不仅通过采取严格防控举措为全球疫情防控赢得了时间、注入了信心,而且积极推动国际疫情防控合作,保护了全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了世界人民健康福祉。
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一带一路”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帮助各国抗击疫情、维护民生,有力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为全球经济运行提供重要支撑。
国之友好,在于民之友好;民之友好,在于心之相通。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正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播撒和谐共存的种子,收获共赢共享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