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作者(签名):
2004 年 5 月 15 日
带领
单词
1. 论文选题的理由
坟墓是埋葬死者的地方,随着宗教迷信和“视死如生”思想的兴起,
丧葬逐渐成为一个重大问题,自秦汉以来,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丧葬问题。
重视自身陵墓的建设,古代帝王的陵墓是当今历史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祖先和英雄的崇拜使得大多数皇陵都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
本文以古代帝王陵墓为研究对象,研究帝王陵墓的地理人文环境及其与现代旅游的关系。
关系是,帝王陵墓与其他历史遗迹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1)
中国之美,强盛也。殷周之墓,无丘陵。《易经·系辞传》云:“上古之墓,厚葬也。
“以柴火裹身,葬于旷野,莫埋于地,莫栽于树。”1“莫埋于地,莫栽于树”的意思是不要栽种树木,也就是
面部不留任何痕迹。春秋末期,中原地区出现土丘式墓葬。战国以后,统治者的陵墓
这里有很多高大的坟墓,被称为“陵墓”,有的甚至以山为陵。
皇陵地表建筑丰富,明代以前的皇陵宫殿建筑已不复存在,但有大量的石刻建筑
明清两代帝王陵墓中的宫殿大多保存完好,这些石雕、殿宇都是当时的建筑艺术。
是一件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杰作。(2)皇陵的构造比较集中地体现了风水思想。
“水”是中国古代融自然与文化于一体的环境概念,也是一种古代地理类型。
王陵的风水环境是根据风水原理选择的,无可挑剔。
历代所修建的帝王陵墓,无一不是风水所追求的理想葬仪环境的典范,受到历代风水师的推崇。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陈传康教授写了一本书,名为《风
他在《水:中国人对环境的看法》一书的前言中说道:“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命理学的历史,早已根植于
中国社会,……如果与景区结合起来,可以大大提升景区的旅游开发价值。”
2(3)唐昭陵地宫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如唐昭陵壁画是中国唯一展示初唐百年历史的壁画。
唐墓出土壁画404幅,是唐代贞观至开元盛世的历史产物。
'徐之瑞:《周易大传新注》,齐鲁出版社,1989年,第114页。 454:
2.刘培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1
和历史见证1.(4)民族凝聚力。“地主阶级和富商……非常重视父母的葬礼。
坟墓是人们崇拜祖先的象征。
今天,帝王陵墓和国家领导人的陵墓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凝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侨华人的精神支柱,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印度的金字塔、泰姬陵等都已成为各自国家的象征,陵墓旅游一直颇受青睐。
古代皇陵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研究古代帝王陵墓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历史遗迹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无疑是有帮助的。
2. 研究内容
本文试图通过湖北省钟祥市明陵的案例研究来阐释风水对我国古代帝王陵墓的影响。
对于该墓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为国内其他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借鉴。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葬仪风水理论概述。首先,对葬仪风水的起源与演变进行概述,并指出以下几点:
它是人们对埋葬环境选择的结果:其次,分析墓葬风水所形成的社会心理,如灵魂
最后介绍了风水的基本概念“气”、以及墓地的风水。
墓葬环境的基本要求。
2、明陵风水意象分析。本节从情境的角度,即从“龙脉”、“沙地”、“水”、“洞”四个方面对明陵风水意象进行分析。
从多个方面对先陵的风水状况进行分析,以期对先陵的风水意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对明陵保护与利用的建议。在前文的基础上,提出将风水运用到我国的建议。
古帝王陵墓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3. 研究意义
本文在全面了解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艺术价值的基础上,探讨
献陵的保护与开发为中国皇帝陵墓及其他历史遗迹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借鉴。
注:目前学术界对帝陵保护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按照与陵墓距离的远近进行分类分区。
本文建议按照风水模型划定保护区,以便
除了保护陵区自然环境外,还保护陵区文化氛围。
1.王小民:《世界名陵李世民墓为何被忽视?》,《中国旅游报》,2001年11月16日。
我
2.杨宽:《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0页。
2
第一章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旅游现状及研究综述
第一节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旅游现状
——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困境
在中国近代旅游发展中,中国古皇陵是最早开发的旅游资源之一。
如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于1974年被发现,并在原地修建了1号保护展览馆。
兵马俑坑于1979年国庆节向公众开放;1956年,在陕西兴平成立了汉代茂陵文物保护所。
1979年,在茂陵之一的霍去病墓遗址上建立了茂陵博物馆。
昭陵1972年成立文物管理所,1976年向社会开放。1959年在北京昌平十三陵内修建。
该博物馆在定陵原址上修建,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河北遵化清东陵
自1978年开始开展旅游业开发。
在多年的旅游运营中,这些皇陵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002年,秦始皇兵马俑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0万人次,人均游客230万元。
购物消费约80元,一年产生近1.8亿元的巨大市场1;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周围分布着霍去病、卫青等陪葬墓,尤其以霍去病墓前最为突出。
西汉大型石刻作品闻名海内外,每年接待50万中外游客。2:陕西省乾县乾陵
葬“两个朝代的两个皇帝,一对夫妇”(唐高宗李治、周皇后武则天、
这对夫妇的独特之处在世界上广为人知,每年接待来自国内外的70万至80万游客,高峰期达到
124万人次3;十三陵自开放以来,已接待中外游客近150万人次。
2001年,十三陵收入2亿元,其中门票收入1亿元。2001年,清陵收入1亿元。
东岭接待游客达40余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达1600多万元。
1.《中国千年文化街的发展前景》,新华网陕西分社
頁面。
2.陕西招商引资项目清单{l∥/r05/ecl
響鳴。
3 刘朝军:《发展要发挥优势——陕西省干县以旅游带动特色邮政发展调查》,中国邮政报网
http:/1www. . Corn. cn/056进入xw02. htm.
4、《明十三陵: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新闻网,2003年7月11日
本。 com. ca/WLZB//GB/WLZB%5E734%5E7%]1。哈特马
满小梅,《十三陵离世界遗产还很远》,《中国旅游报》,2002年9月4日。
3
营业收入突破6000万元1.
然而,尽管旅游业这个曾经被认为是“无烟产业”的产业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
也给文物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典型的例子就是十三陵。
清东陵和清西陵并列为“明清皇家陵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位于明代的十三陵却未被列入名单,原因何在?据十三陵特区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十三陵
陵墓未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原因是陵区拆迁整修工作量太大。
1、从明定陵开放以来,十三陵已经开发了40多年。
这一时期,陵区内修建了大量违法建筑,大大破坏了陵区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为了申报世界遗产,十三陵“花了很大力气”进行拆迁、修缮工作。
2000年至2003年,两年间拆迁房屋近8万平方米,道路两旁30米内可见的房屋和建筑全部被夷为平地。
根据文物委员会专家的要求,道路统一漆成灰色,已完成20万平方米;
1.安装铁栅栏3万米,油漆铁栅栏3.6万米;拆除违法、违规广告
拆除广告牌68块,按照国际标准和统一规范重新粉刷广告牌25块:
该地区42个商业摊位,总面积为4000平方米;粉刷5000平方米的个别市场摊位;更换
未开放陵墓的村名牌及中英文说明牌100余处;陵墓周围50米范围内有高低压塔
所有架空线、有线电视、通讯线路均埋入地下,改造工程共耗资1.7亿元3。
明朝修葺后,十三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申请“财产”时,他们都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恢复过程。
从修缮规模之大、费用之巨,可以看出旅游业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
十三陵的情况颇具代表性,中国其他皇陵几乎都存在同样的问题。
十三陵借申遗“东风”,有意识地整治陵区环境,矛盾得到缓解。
那些没有了“东风”的陵墓的情况依然很糟糕。
即便是一些已经成为世界遗产的陵墓也没有得到足够的保护。
在世界遗产年会上,中国一些遗产受到批评和警告,其中就包括秦始皇兵马俑:
当地管理部门在秦始皇陵核心保护区内建设了“世界遗产游客服务中心”。
1.遵化清东陵文物管理所简介,清东陵旅游区网站,
頁面。
2、《拆迁整治已全部完成 十三陵申报“遗产”只等受理》,北京新闻网,2002年8月24日
./3925/2002-8-24/182@.htm.
3.吴小梅,“十三陵距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已为期不远”,中国旅游报,2002年9月4日。
4 黄继军、林旺,《世界遗产:如何将宝贵遗产传承给子孙后代》,中国世界遗产网,2000 年 8 月 29 日,
.asp?news=38。
4
以秦始皇陵的名义修建了大型接待设施,严重影响了秦始皇陵的整体环境和地宫。
保护重要文物和历史遗迹。
皇陵作为历史遗迹,需要更多人去了解它,客观上也需要更多人去参观。
作为旅游资源,皇陵旅游能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有的甚至已经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
发展旅游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帝陵作为文物,保护需要一定的投入。
资金。实践证明,发展旅游业可以有效解决陵区保护经费不足和制约旅游发展的问题。
开发,很难获得更多的保护收入。而且游客数量过多,对文物保护也是不利的。
保护不力,一些陵墓区过度开发相关旅游项目(主要是
人工修建的景观(虽然是人造景观),但由于工艺质量差、档次低,也在根本上破坏景区原有的美丽。
环境特征2;此外,“建设性破坏”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如:在帝王陵墓修复中,
再次被“重建”,失去了其古老、真实的面貌。
一方面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却对文物和环境造成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