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宽(1914—2005)是中国著名史学家,著有《中国古史概论》、《战国史》等著作。2016年7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第一套杨宽著作,共八册十卷,杨宽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野中。其实,2000年至200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曾推出过杨宽著作丛书,包括《西周史》、《战国史料编年》、《杨宽古史论文选》、《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史研究》等著作。从现存的杨先生与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书信往来中,我们可以还原出这一出版的详细过程,这些书信也堪称是出版的珍贵史料。
2000年左右,上海人民出版社同意重印杨宽已出版的部分著作,称为“杨宽丛书”。由于《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史研究》和《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两部重要著作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若想将这两本书纳入此丛书,就会涉及版权问题。于是,杨先生于2000年5月21日致函上海古籍出版社,要求将版权无条件转让给上海人民出版社,信中写道:
尊敬的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十分感谢贵公司于1985年出版了我著作《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史研究》和1993年出版的《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印刷精美,发行广泛。
我年事已高,现正整理一生所著,其中大部分作品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为方便起见,恳请上海人民出版社将我已出版的大大小小的著作全部转载,并在每册封面上加盖“杨宽著作集”小标题。为此,特恳请贵公司致函上海人民出版社,表示无条件同意上海人民出版社转载上述《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史研究》和《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以便于转载,不胜感激。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的大力帮助和支持。
最好的祝愿
生意兴隆
杨宽
2000 年 5 月 21 日
经过这次沟通和授权,杨先生大部分重要著作的版权已转入上海人民出版社。借此机会,杨先生向上海人民出版社提出重印十本书的建议,分别是:《中国古代史概论》、《战国史》、《西周史》、《战国史料编年史》、《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史研究》、《墨经哲学》、《历代中国本位研究》、《杨宽古史论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经研究,不同意重印《中国古代史概论》和《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杨先生强烈要求将这两本书纳入“杨宽丛书”。杨先生在2000年8月4日给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一封信中说:
……上述十本书中,据说贵公司同意重印八本,但没有同意重印(一)《中国古代史概论》和《中国古代炼铁技术发展史》。我想这是误会,其实这两本书在我的著作中是特别重要的。
《中国古代史概论》是我早年的代表作,在20世纪40年代,不仅在国内学术界,而且在国外学术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1946年,日本著名史学家贝冢茂树出版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一书,指出“从疑古派中,又出现了像杨宽先生这样的人,他们在充分吸收解释派的方法和成果的同时,积极探索一条能够推动近代古代史研究进步的新道路,可以称之为‘新解释派’”(日本弘文堂1946年出版),主要指的就是这本《中国古代史概论》。
《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是我所有著作中科学性最强的一部,受到国内外科技史专家的高度评价。如英国李约瑟来访时,曾邀请我与他长谈。它不仅获1986年“上海市社会科学图书奖”,而且在1989年11月的首届全国科技史学术会议上,荣获“首届全国科技史优秀图书荣誉奖”。这个“荣誉奖”先由会议送交上海人民出版社,后转交到我的办公室(我当时不在国内,没有出席会议)。
以上两本书是国内外学术界所重视的著作,必须纳入我的“丛书”之中。为了方便读者了解,我为再版的《中国古代史概论》、《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墨经哲学》写了新的“序言”。
我同意贵公司提出的将我的《作品集》全部十本重新出版,不向作者收取任何版税的建议。同时贵公司同意在签订重印合同后的六个月内重新出版全部十本书,因为这十本书已经排版完毕。重印后,我们只需更换新的统一封面,并在每本书的书名上加上“杨宽作品集1或2、3……10”即可。
杨宽
2000 年 8 月 14 日
至于他们为什么不同意出版《中国古代史概论》和《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我们不得而知。从后来出版的结果来看,这两本书确实没有被收录在该系列专著中。另外,《中国历代规范研究》也没有被收录在该系列中。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1年6月8日致杨宽的信函如下:
作为第一部研究中国古代衡器史的专著,郭正中先生的《中国历代衡器研究》影响深远。然而,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资料条件和研究条件已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郭正中先生的《三至十四世纪中国度量衡》(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的出版,对汉魏至宋元时期,即衡器更迭频繁、剧烈的最辉煌时期,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证和论述。全书长达460页,并附有大量图表和图形,成为许多学者的案头参考书。《墨经哲学》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其实在《杨宽古史文选》第8卷的学术思想论述中,已经充分显露。
杨先生同意不收录《历代中国标准研究》,因为该书“已无用”,但坚持《墨经哲学》仍有“原意”,要求将《墨经哲学》收录在丛书中。杨先生在2001年6月28日的复信中,对此事作了详细答复,他说:
大汉建议《丛书选编》不要收录《中国历代音阶研究》和《墨经哲学》,我同意取消《音阶研究》,因为近年来,许多古代音阶出土,学者们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细致的研究,我的旧作已经没有用了。
但墨家哲学就不同了,它至今仍有学术价值,至今仍为该领域学者所重视。如南京大学杨俊光于1986年在《南京大学学报》“增刊”上发表了一篇长文,题为《墨家研究的杰出成果——读杨宽先生的墨家哲学》。我之前并不认识杨俊光,读了这篇文章后,才知道他曾研究过墨家哲学,并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作出了评论。
多年来,很多人用现代自然科学来解释《墨经》,其中不乏牵强附会的解读。我对此非常反对。其实《墨经》(即《墨子》)确实系统地阐述了墨家思想,其中既有人生哲学篇章,也有对自然界作了比较详细分析的篇章。因此,我将这本书命名为《墨经哲学》,以表明我反对牵强附会的解读。
多年来,很多人对《墨经》的解读,都是断章取义,忽略上下文的意思,妄加解释。我的书把《墨经》分成许多篇章,串联起来,给篇章起标题,逐句解释。我认为,只有这样系统地解读,才能把作者的思想表达出来。
这本书写于抗战时期,我请我的老师蒋维桥先生介绍给出版社,1942年他写了序言介绍给四川重庆正中书店,全书211页。抗战胜利后,上海正中书店重印。重庆出版的这本书的作者在封面上被误写成“杨尼”,所以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和詹剑锋的《墨家形式逻辑》都引用了“杨尼”。上海出版的这本书也有同样的错误。我写信给上海正中书店要求更正,上海正中书店便把“杨尼”字改成了“宽”。幸好蒋维桥的序言没有错误。
正因为这本书的作者犯了错误,所以我必须把《墨经哲学》这本书纳入我的系列作品中。同时,我觉得这本书在我的系列作品中确实很有创新性。
上海人民出版社也于当年8月23日复函此事称:
杨宽教授:
您好!您的来信已收悉。我公司于六月八日来信与您商议,《历代中国规范研究》和《墨学》不单独编入《杨宽著作丛书》。您同意取消《规范研究》,但认为《墨学》是重点著作,并郑重声明不同意将《墨学》从丛书中删除。恐怕您误会了。
我公司并不认为杨先生想把一部字数较少的作品强行塞进《丛刊选编》。理由是《墨经哲理》原书不足七万字,每页只有二百余页,字大行稀疏,横版简体字需缩小一号(原文为四号宋体,放大一号成为题名字,因此杨先生提出放大字号的建议,难以接受),精装本更薄,价格必然大幅上涨,恐怕读者难以接受,放在《丛刊选编》的巨著之中,似乎不妥。另外,我们主要考虑《墨经哲理》一书的基本观点和主张,已在《杨宽古史文选》第八卷的学术思想论述中收录。即使不单行出版,也无碍杨先生学术思想的传播。
响应您的强烈呼吁,考虑到单册出版的技术难度,我公司经过再三考虑,拟将《墨家哲学》全文收录于《古史文选》第八册,并按照《杨宽古史文选》合同支付稿酬,请问您有何意见?
真挚地,
礼炮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8.23
在杨先生的强烈呼吁下,上海人民出版社在考虑出版成本后,提出不出版单卷,而是将《墨经哲学》全文连同新写的序言一起收录在《杨宽古史文选》中。杨先生同意了这个做法,事情也顺利解决了。2003年,“杨宽著作丛书”全部出版,唯一遗憾的是《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没有收录其中。不过,或许是出于其他考虑,上海人民出版社还是将《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收录在“专史丛书”中,并于2004年出版。总之,杨宽看在生前,他所有的重要著作都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对于视学术为“第二生命”的他来说,是多么有意义啊!
2005年9月1日,杨先生在美国去世,其夫人陈和静于2012年12月去世。杨夫人去世前,将杨先生全部作品的版权授权给上海人民出版社。与“杨宽作品丛书”相比,“杨宽作品集”第一卷包括《中国古代史概论》和《古代史新探》。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名著《中国古代史概论》首次以单卷形式出版,也实现了杨先生生前的心愿。201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将陆续推出“杨宽作品集”第二卷。现在看来,杨夫人的举动是最明智的选择。
(杨先生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吕毅人的信件原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姜俊军、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刘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张耿华提供,特此表示特别感谢!)
-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