铠甲,后世又称盔甲,在冷兵器时代,士兵们穿着铠甲守护着脚下的土地,守护着这片温暖土地上的人民,让中华文化得以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虽然现在已经不再是战火纷飞、铁马横行的时代,但是古老的铠甲却因为众多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铠甲修复者而再次走进了我们的世界。
南京有一位“85后”铠甲制作人,他叫常程,是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协会铠甲研究会的理事,专门从事铠甲研究。第一套铠甲是西汉杨家湾兵马俑的,兵马俑上绘有彩绘铠甲。2013年,他与福州博物馆合作做秦汉服饰修复展,展出了两套西汉皮甲。后来,他又修复了一套秦始皇兵马俑的皮甲。
“我大学学的是艺术设计专业,但我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中国古代铠甲的研究从一开始就缺乏实物材料,储存的兵器和铠甲在改朝换代、战乱中散落、毁坏,没人见过的时候,就需要自己动手了。”常程说,制作一套铠甲涉及很多细节,包括绘画、雕花、刻花、锻造、皮艺等技艺。每套铠甲完成后,都需要手工试穿定型,以达到人体与铠甲的完美结合。 “我们一般都是从制作纸模型开始,按照铠甲片的相同比例,把纸片编织在一起,做成衣服试穿,然后不断修改,有的洞大一点,有的洞小一点,绳子的大小、粗细也不一样,完全依据文物、古画进行还原制作,难度很大。前期要尝试各种实验,了解古代铠甲的设计逻辑、实战运用,以及制作当时的军事背景、战场环境。”
常程介绍,他目前正在进行的这套复原铠甲与南京很有关系。“南京有很多明代英雄墓,比如徐达墓、李文忠墓、常遇春墓等。墓外石像上的铠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袖子,这也代表了明初南京独特的铠甲形式。”
南京日报/紫金山报记者 姜岩 幸红/文字、脚本 甘欣宇/拍摄、剪辑 (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