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报道称,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于2004年7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主要包括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和辽宁省桓仁县的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广开土王碑和1号将军墓。
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论:
高句丽项目符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六项标准中的五项,包括:它体现了人类创造力和智慧的杰作;作为历史早期修建的都城和陵墓,体现了汉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壁画艺术的独特风格;它也体现了已经消失的高句丽文明;高句丽王朝用石头、泥土等材料修建的都城对后世产生了影响;它展示了人类创造力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又称高丽(不是后来王建建立的王氏高丽),是西汉至隋唐时期在东北兴起的一个重要边疆民族。周秦时期,高句丽的先民就已在东北地区生活。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高句丽郡玄菟郡所辖地区建立政权。高句丽极盛时势力范围包括吉林东南部、辽河以东及朝鲜半岛北部。公元668年,高句丽在朝鲜半岛东南部被唐朝和新罗所灭亡,历史上一共灭亡了705年。
高句丽政权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在东北亚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句丽政权发源于辽宁省桓仁县,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今吉林集安),427年迁都平壤。桓仁、集安是高句丽政权前中期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共持续465年,是高句丽文化遗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位于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王城、王陵、贵族墓葬及墓葬壁画,是已在历史长河中失传的高句丽所创造的辉煌文明的经典。
高句丽王朝的都城由平原城和山城组成,包括国内城和丸都山城(原名乌那岩城),是高句丽王朝初中期(公元1世纪至5世纪)的都城,也是高句丽政权存续时间最长的都城。
高句丽时代的7000座墓葬位于高句丽王城外,群山环抱的东沟平原上。许多墓葬壁画精美,线条流畅,内容丰富,充满传奇神话色彩,虽距今一千多年,却依然色彩斑斓。东沟古墓群中以将军墓、太王墓为代表的14座大型高句丽王陵和大量的王室贵族壁画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高句丽的历史进程,也是高句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艺术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