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是古代中国边境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由扶余人朱蒙于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在西汉高句丽玄菟郡(今辽宁省新宾县)建立,后定都和圣姑城(今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市)。
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迁都于国内城,同时修筑渭南堰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北魏世光四年(公元427年),迁都平壤。
桓仁、集安一带是高句丽政权前期和中期共465年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也是高句丽文化遗产最集中的地区。
公元668年,高句丽政权被朝鲜半岛的唐、新罗联军所灭亡。
高句丽作为古代中国东北地区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民族和地方政权之一,曾经创造过辉煌的历史。
其主要历史遗迹至今仍保存在中国的吉林、辽宁等省,成为这段历史不可替代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中王城、王陵、贵族墓葬更是弥足珍贵。
20世纪90年代,中国考古学家在集安、桓仁等地发掘了一批高句丽王城遗址和贵族墓葬,对一些遭受自然损坏的王陵进行了修复,高句丽丰富的文化内涵逐渐清晰起来。
为保护高句丽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政府于2002年在集安启动了“高句丽王城、王陵、贵族墓葬保护计划”。
规划划定了43个保护区,包括高句丽的两个都城——国内城和马伦山城,12座王陵和包括广开土碑在内的2座附属建筑,26座贵族墓葬。
“保护高句丽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已经成为集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此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主要有五女山城、国内城、马伦头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广开土碑、1号将军墓等。
高句丽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