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钟祥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楚国的都城。1531年,明嘉靖皇帝因自己出生、发迹于此,赐县名为“钟祥”,并称其为“福泽祥瑞之地”,与南京、北京并列为明代三大直辖州。来到钟祥,最值得一看的历史遗迹莫过于位于城东北5公里处纯德山上的明陵。
众所周知,明朝皇帝大多葬于北京的十三陵。为何在地处偏僻的湖北钟祥也有一座帝王陵?而且这座帝王陵的主人,从未当过一天皇帝,却享有皇帝的称号。值得一提的是,十三陵占地面积达183.13公顷,远超十三座真正的明皇陵,是明代帝王陵墓中最大的单体帝王陵墓。
其实修建明陵的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朱厚照。1521年,明朝第十位皇帝朱厚照去世,由于没有子嗣,其14岁的堂兄朱厚照继位。同年五月二十七日,朱厚照正式登基,次年改年号为嘉靖。然而让朱厚照不高兴的是,大臣们要求他称呼堂兄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朱佑樘为父亲,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叔父。
当时朱厚熜年仅14岁,却不顾朝臣反对,做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追谥其生父朱友钧为兴献帝,后为献帝,追封其生母为兴国皇太后,改封明孝宗景帝为“黄伯考”。朱厚熜还将兴献帝的牌位升为太庙,地位高于明武宗朱厚照,并下令将其父朱友钧在钟祥的陵墓,按照帝陵规矩改为献陵。
明陵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历时47年建成。作为中南六省区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寝,它不仅在明代帝王陵寝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其独特的规划布局和建筑工艺也极为珍贵。尤其是由王陵改建为帝王陵寝而形成的“一陵两陵”格局,更是举世无双。
新旧红门是明陵的两座大门,新红门是明陵的入口,也是明陵由王陵扩展为皇家陵墓的重要标志。新红门内的旧红门是明陵的第二座大门,建于王陵时期。最独特的是,两座红门不在同一中轴线上,这在中国古建筑中极为罕见。
明陵是明代唯一一座整体保留“龙鳞路”的帝陵,路中间的石板称为“龙脊”,两边的鹅卵石称为“龙鳞”。这种设计不仅满足了陵墓建筑的功能要求,而且经济上也是可行的。由于嘉靖皇帝朱厚熜是一位虔诚的道教徒,“龙鳞路”一改传统的左右对称、直线的原则,采取了“直路则刚,曲路则旺”的设计。
明陵有两座宝城,前宝城为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朱祐棣死后,按诸侯规制修建;后宝城为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朱祐棣被谥为恭睿贤皇帝,与其夫人合葬时修建。为不破坏原墓,朱祐棣的灵柩通过甬道从前宝城移至后宝城。
由于文物部门在明献陵维修中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貌”的原则,保持了陵墓的完整性和真实性。1988年,明献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30日,明献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墓”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