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郑一门”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与孝文化
文化遗产
何爱民
浙江省浦江县文物管理所、浦江博物馆
【摘要】本文从“正一门古建筑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出发,阐述了“正一门古建筑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路和措施。
对政府、企业、公众如何共同保护、发展、管理建筑遗产进行一些探索,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承建筑遗产。
传承文化、推动未来发展、提出想法和意见。
【关键词】建筑遗产;孝文化;正一门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主张“百善孝为先”,“尊孝尚义”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是生存之道,是发展之道,如果人不知孝、不知义、不知廉耻,社会又如何存在呢?
职场上有孝,上级就会效仿,生意就会兴隆;社会上有孝,人人有敬意,社会就会繁荣昌盛。
“郑义门”古建筑群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是一座集古建筑、儒家思想、孝道、正义于一体的建筑。
是典型的文化与历史文化融为一体的历史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郑一门”古建筑群的历史背景
“郑仪门”古建筑群以郑门祠堂为主而得名,包括分布在祥林嫂溪畔的十桥九门、东明书院、
遗址、建文井、圣旨楼、旧佛社、长崎宫、九代同居碑、孝感泉等古建筑均为南宋晚期所建。
该寺有64间双坊,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分廊、教长厅、中庭、令堂、拜殿、听经堂、供桌等部分。
练武堂、餐厅、卧室、粮仓、厨房、宰相房、厢房等功能齐全,规模宏大。
师见殿前后院内,有元代古柏九株,粗壮可二人合抱,枝干盘曲,相传为宋濂所植。
世俭殿内还悬挂有历代名臣的匾额、楹联;墙壁上有许多碑刻。
南宋时期的规划还比较简单,仅用于每年的祭祀。元朝(公元14世纪),七世祖郑
共修建了五座祠堂;随着郑氏家族聚居规模的不断扩大,郑氏宗祠的建筑规模也不断扩大。
尤其到了元末明初,郑氏同居达到鼎盛,有宋濂(明朝第一文臣)的参与,按照儒家
祠堂按照家族教义进行规划和建造,形成了至今仍保留的布局(主楼坐东朝西,
西临柏林河,正门南北向),后来在此基础上修建并发展了郑家祠堂。
清康熙年间,由族人捐资扩建,现有卧房九间,厢房十八间,并将原有的卧室改建为祭祀殿堂。
隆宗年间(公元18世纪),郑氏宗祠部分建筑遭水灾损毁,重建有绪堂、义义堂。
重修山门,池上修石桥,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大殿、世间殿,将木柱改为石柱。
(1799年)卧室重建。由于郑家庙结构宽敞,风格古朴。庙内悬挂着历代名人题写的匾额。
楹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拜殿前厅及庭院内,还保留着被誉为明初文臣第一人的宋濂亲手植的楹联。
古柏盘旋,枝叶高耸,还有孝感泉、九世同堂亭、东明书院、“十桥九泉”等景点。
园内有“水闸”、宣鲁元代摩崖石刻等20余处古迹,内容丰富,气势磅礴。入口处象征着九代
城内九座牌坊,其数量、种类、寓意均为全国之最。
并专门撰文保护“郑氏义门宗祠碑文”。
居住于此的郑氏家族,以孝顺、义气而闻名。
自燕朝开始,历经宋、元、明,十五代人同居、同食已有三百六十余年,当时被称为“义门郑氏”。
冯宜兴多次受到嘉奖,明太祖朱元璋还亲自赐封为“江南第一世家”。
郑氏家族曾受三朝尊崇,有173位后裔入朝为官,没有贪污腐败。只有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郑氏后裔才被委以重任。
担任要职的多达47人,最高的是礼部尚书,他们无一人通过科举进入官府,这是史无前例的。
郑氏家族以《郑氏家规》治家,受《郑氏礼仪》约束,有《功德录》《劝罚簿》激励。
郑氏家族共存十五代,跨越宋、元、明三朝,长达332年,其家族管理模式可谓原始共产主义。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典型,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综上所述,正一门古建筑群是古代建筑、传统民俗与儒家文化融为一体的典型。
这些文物古迹不仅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而且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家礼仪、家治的典范。
是研究中国儒家史、伦理史、教育史、管理史、宗族发展史等无可替代的历史典范和缩影。
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正义门”古建筑群的保护与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大型遗址面临灾害。
文化遗产无节制的开发利用造成了极大破坏,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
两者的关系,就是要确立保护为主、立足保护、市场化、适度发展、开放
把开发与促进古遗址的保护结合起来,使二者协调发展,实现古遗址的可持续发展。
县政府、郑寨镇政府严格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和《浙江省文物保护条例》的要求,采取多项措施。
乡镇配合进一步明确文物工作责任义务,通过文物普查,对正义门古建筑进行了保护。
区域内有郑氏宗祠、东明书院遗址、建文井、老佛社、长崎公祠、九世同堂碑、孝感泉等7处建筑。
该遗址建筑被列为“浦江县文物保护单位”,及时开展自然和历史遗迹的抢救、传承,保护文化。
2000年,当地政府积极申报将“正仪门古建筑群”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名单》。
并引入民营企业资金,进行“正仪门古建筑群”前期建设。
2001年,“正仪门古建筑群”由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规定》的出台,对依法规范和合理利用建筑遗产,促进旅游业发展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据国家文物局介绍,该县政府斥巨资从民营企业手中买回景区经营权,并进行遗产保护与更新。
2006年,“正一门古建筑群”保护与开发规划由上海市同济市规划局正式启动。
规划设计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已完成筹备,“管委会”邀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华明城研究中心、浙江省古建筑设计院的设计人员对古镇进行了实地勘察,编制了《白林溪古镇地图》。
海峡两岸传统民居和新建民居保护规划、整治规划围绕“一区、两路、七景观”展开。
“1区”为新建的入口区,设有停车场、入口广场、游客中心、办公楼等。
“二路”是指林西路、义门路。
表面按照灰墙、黑瓦、坡顶、木门等明清传统风格修缮,再现明清浦江民俗风情。
七大景区分别为孝感泉、常三公祠、郑家祠、建文井、常七公祠、木牌
孝感泉主要展示义门孝文化;长三公祠主要体现郑家婚庆礼仪文化;郑
祠堂主要体现祠堂宗教文化,陈列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为全国文保单位。
建文井主要体现了建文帝逃难的场景;长崎宫主要体现了古镇的服饰、饮食、风俗文化,展现了
郑氏故居的服饰制度、饮食习俗;木牌坊主要体现古镇的古朴;十桥九门是柏林溪的复原
还原江南古镇独特风光。项目管理方面,成立“郑义门”古建筑群管理委员会,配合郑宅镇政府
项目建设由有关部门共同负责;资金方面,坚持财政倾斜、市场运作、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措。
管理权移交给政府,责任和利益由县旅游局负责门票管理,县文物管理部门负责
部门负责古建筑的维护工作,经过有序开发利用,“正一门古建筑群”已荣获现行国家级
为4A级景区、浙江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正一门”古建筑群的传承与发展
建筑遗产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资源,传统聚落地域建筑的保护对当地文化产业及旅游业影响巨大。
近年来,通过“朝鲜族郑氏后裔祭祖”、“郑仪门集体婚礼”、“郑氏
“正仪门”古建筑群被列为重要建筑文化遗产。
已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或学术团体前来参观、游览的重要旅游资源。
建筑遗产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保护经费投入不足;人为对建筑文化遗产的破坏现象仍然存在;
表现在:建筑遗产保护方式过于传统,片面强调对个体建筑的保护;公众保护意识有待提高等。
传承孝义文化,加快保护利用和创新发展步伐,促进地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文化效益共赢发展。
第一,要确定政府在传承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现阶段,古建筑的传承发展还处于起步、初始阶段。
现阶段,社会力量还需进一步壮大,需要有效确立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建立完善相关机构,设立专项资金,培养人才,开展社会宣传。
领导机制提供政策环境、制度保障、资金支持、人才储备、社会
根据。
二是完善有效的古建筑文化管理办法。古建筑的管理保护是一项严谨细致、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在收集、组织、存储和发布
除了印刷、展示等传统方式外,还需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
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第三,要增强全民保护建筑遗产的意识,在古建筑保护的实际过程中,单靠政府的保护是不够的。
仅仅做好保护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广大公众应该成为保护事业的主体参与者。
鼓励公众了解建筑文化遗产情况和保护知识,使建筑保护观念深入人心,全民积极参与。
加入古建筑保护队伍,通过专业机构和人员对古建筑遗产进行管理,保护和发展
产生的间接收入全部用于建筑遗产的修缮和保护,政府的投入逐年增加。
四是要提高正一门古建筑群的知名度,正一门古建筑群有着三朝尊崇的辉煌历史,是建文帝避难的地方。
正义门古建筑的传说,为正义门古建筑增添了浓厚的皇家文化气息。
民俗文化,如加冠仪式、三供、过脚灯、水龙洗、同居餐等;虽然正一门古建筑群是一个家族
家庭的管理模式已经超出了家庭的范围,这在《郑家规》和《郑家礼》中可以充分体现。
其管理模式和生活方式,彰显了孝道、和谐、德治的内涵,是不可多得的文学、艺术创作素材。
各部门可探索通过拍摄电视剧、举办全国性绘画、书法、摄影、征文比赛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中华古代文化的品位。
建筑的受欢迎程度增加了文化旅游的价值。
五要搭建建筑遗产与旅游业和谐发展的平台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是文物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项社会公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