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公墓官网-浦东华南公墓-华南陵园官网-华南墓地

墓园地址:航头镇海桥村航都南路668号

官方热线: 400-616-7959

24小时热线:150-2115-482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16-7959, 150-2115-482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华南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春天一过,红颜便老,花儿便落,人亦不知不觉地死去!

发布时间:2024-07-20 09 浏览: 67

《葬花歌》是曹雪芹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朗诵的一首诗。这首诗的风格模仿初唐的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凝结着血泪、怨愤、愤怒,通过丰富奇异的想象、阴暗凄凉的画面、浓烈悲凉的情绪,表现了黛玉感伤的性格、内心的矛盾痛苦、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的复杂斗争中,对自身存在的焦虑和对人生的迷茫的体验。诗中将花拟人化,将人隐喻化,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力地谴责了毁灭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诗中明写花,实则写人。 它把人物的经历、命运、思想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生动传神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全诗是林黛玉人生哲学和人生价值观的真实写照。全诗抒情性十足,语言如泣如诉,音色凄婉,字字句句都是血泪。诗中字字句句都发自肺腑,用血泪凝结而成,生动地表达了林黛玉的遭遇和对人生的感叹。《葬花》描写了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得不到时,不甘受辱、不甘被玷污、不甘低头臣服的高傲性格,这是它的思想价值。

本诗的另一价值,是为后人探究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提供了重要线索。脂砚斋对甲戌本的注释指出,评论本诗,必须读“宝玉后文”;注释者“停笔而待”与本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当然是指佚本后半部分描写黛玉之死的文字。若本诗只是泛泛地以落花来象征佳人短暂的一生,则不必等后文;唯独当本诗并非泛泛之词,而多与后来黛玉之死的情节密切相关时,才需要强调,读完后文,要回头加深对本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歌》其实是林黛玉自己写的一篇“诗意的预言”。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葬香墓;哭泣赋诗。这种“荒唐”行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有像宝玉、黛玉一样痴情的人才能理解,只有发生在宝玉、黛玉身上,世人才能理解。与曹雪芹同时代的人富察明仪在绝句《红楼梦说》中写道:“一首悲情的葬花诗,不如一句谶语成真,怎得一缕还魂香,唤醒你,续写红线?”“似是谶语成真”是只有知道作者写的黛玉之死情节的人才能说出的话。以往的红楼梦研究者认为,明仪可能没有像芝罘一样读完整部小说。 从这首绝句可以看出,他很可能读过后半段的部分手稿,或至少听过作者圈子里的人详细谈论后半段的主要情节。如果说明仪绝句中提到的“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无灵气”等后来的事件尚可推断,那么描写宝玉清贫的“王爷瘦骨嶙峋”,描写他犯罪致使心中之人悲痛欲绝而死的“愧对石季莲”等诗句,就再也无法想象了。

上引诗的最后两句亦然:明仪说自己真希望有一支能起死回生的还魂香来救黛玉,让宝玉和黛玉两个有情人结为伉俪,把月下老人所系断的红线重新接上。可以想象,只要“痼疾”能治好,“红线”也能接上。这与后来的续篇作家想象的宝玉黛玉悲剧的起因是非自愿的婚姻大相径庭。如果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编撰的续篇所写,那么贾宝玉已经有了别人,再治黛玉的“痼疾”也无济于事。当然,“接上红线”并不是让她成为宝玉的二妾。

《葬花》最后几句如“你今将花葬,人笑你愚昧,谁知来年谁将你葬?”在书中重复了好几次,并特别强调。甚至还以写鹦鹉学背诗句的方式提及。可见美人老去之日确是春花落尽之时,并非空话相提并论。同时又说“谁知来年谁将你葬”,还说“美色消散,香火尽,谁将怜悯你”、“你一去不复返,再难寻觅”等,所以黛玉也和晴文一样,死得十分凄惨孤苦。当时不是大家都忙着准备宝玉的婚事,无暇顾及,反而宝玉和凤姐都在外面流浪,躲避灾祸。 正是“家亡不说亲”,“各得其门”的日子,诗句“杨柳榆荚香,无论桃花李花”或许就是这个意思。

“三月香巢初筑,梁上燕子太无情。虽来年花开可食,却不知人去空巢落。”句子处于可懂又不可懂的状态,怜惜落花和怨燕子离去的用意,难以把握。若视为谶语,则更为清楚。宝玉与黛玉的婚事,大概在春天基本定下来了,也就是所谓“香巢初筑”,可到了秋天,发生了一件事情,就如同梁上燕子无情地飞走,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于是,她感叹“花鸟魂魄总难留”,幻想自己能“腋下生翼”与它们一同去。她日夜哭泣,最后“泪尽证前缘”。

侬今葬花人痴笑他年葬侬知是谁_他年葬侬知是谁_葬侬是什么意思

如此说来,“花落人亡不知”,若以“花落”来比喻黛玉,以“人亡”(流放)来比喻宝玉,则完全贴切。每当贾宝玉遭遇所谓“丑灾”时,总会有别人遭殃。先有金川,后有晴文,最后轮到黛玉,所以诗中有“性情清净,终将归清净,胜于陷于泥沟”的双关,以显露、表现气节。“又一年秋风过后”,宝玉次年秋天回到贾府,却见怡红院“红瘦绿疏”(志评),潇湘阁更是“落叶冷嫁”(志评)萧索。 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江云轩一样,只有“雕梁画栋,蛛丝满布”(志注指宝玉、黛玉的住处)。虽然薛宝钗还在,后来他们成了“金玉姻缘”,但这并不能弥补他“悼黛玉于此景”时所承受的巨大精神痛苦。“花开虽来年可采,不知人去空巢落!”就是这个意思。这些只是从志注所说的线索中可以验证的一些细节,可能并不那么贴切。但这首诗必须与宝玉、黛玉的悲剧情节相对应,这不应该是主观臆断; 其实,“似是预言成真”的诗篇还有更多,黛玉的《黛碧丽·秋窗风雨晚》和《桃花歌》也具有这种性质。前者似乎不幸预言了她后来与宝玉分离的情景,后者则似乎是她对自己“泪尽而死”结局的预写(志注)。

有人说《葬花歌》是从唐寅的两首诗(《红楼梦考》)“诞生”的。诗歌固然有其继承与借鉴之处,但文学创作的“源”与“流”的关系不应颠倒过来。至于《葬花歌》的一些用词、句式、意境、风格等对前作的借鉴,不必去明人集里去找,初唐刘希夷的《悼白公子》以及“今年花落色已,明年开谁在”、“岁岁年年花同,岁岁年年人不同”等脍炙人口的诗篇,也足以借用。 即便是葬花情节,也未必是直接取自唐寅《药架东侧锦囊埋桃花》一诗,作者祖父曹寅的《莲亭诗集》也有“百年孤坟葬桃花”一诗,不足以启发其立意。但这些都是“流”,都是随手一用,既没有表达出诗篇的主旨,也不能代替作者从现实生活中的创作。而且,如前所述,作者在这首诗中别出心裁的文笔,并不在于表面的惆怅和对春去花开的惆怅的缠绵悱恻。

“一首悲情的葬花诗,像一个不知不觉就应验的预言。”黛玉的这首抒情诗,其实就是对她命运的预言。她就像一朵芬芳娇嫩的花,悄悄绽放,然后被风雨折磨,枯枝败叶,悄然从人间消失。说这首诗是预言,是说它的整体思想,而不是说每字每句都隐含着黛玉的具体经历。

葬侬是什么意思_他年葬侬知是谁_侬今葬花人痴笑他年葬侬知是谁

《葬花歌》中的消极颓废情绪也是极其浓厚的,不容忽视。它对缺乏分析思维能力的读者产生了负面影响。虽然这种情绪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环境和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由于作者有意识地借着自己所爱人物的口,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经历的感受,从而暴露了自己的思想弱点。

其实,《葬花歌》不仅是黛玉的诗谶,也是大观园所有姑娘的共同诗谶。虽然她们未来的具体遭遇各有不同,但相同之处都是“有缘无份”,都登记在“祸福司”之中。随着贾家的没落,大观园所有姑娘都将陷于泥沟泥淖之中,没有好下场。

关于作者

曹雪芹:曹雪芹,又名雪芹、琴溪、琴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祖籍中原汉族,满族正白旗人。性格自由,曾为影视演员,后被关在空房里。爱好广泛,研究广泛,金石、诗词、书法、绘画、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16-7959
24小时咨询热线:150-2115-482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16-7959

150-2115-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