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文本繁缛精妙,堪称巧夺天工。几乎所有的“草蛇灰线”都能在“千里之外”找到归宿。结合文本和注释,我认为佚本注释中提到的四个“大节大要”极有可能是以下几点:
关于黛玉之死,其实黛玉的《葬花曲》(第二十七回)、《秋窗别·风雨晚》(第四十五回)、《桃花歌》(第七十回)都带有诗性预言的性质,诗中不仅表达了她对自己身世的深切感受,也暗示了她的结局。
尤以《葬花歌》为三首诗之最,宝玉听《葬花歌》所感,先是“黛玉将不见之时”,继而延伸至他人、自己、大观园花柳等,可见这首悲歌与黛玉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
“三月香巢初筑”大概寓意着贾母在人生最后阶段终于发声,批准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让贾家所有人都相信他们会是一对好夫妻,有情人终成眷属;“梁上燕子太无情”寓意着贾宝玉因私生子崛起的陷害而被迫离家。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触手可及的幸福却被残忍地夺走,如同秋天南飞的燕子无情地带走春天。她日夜哭泣,牵挂着生死未卜的爱人,感叹“花鸟魂魄总难留”,祈祷自己“今日长出翅膀,随花飞到天涯海角”,最后“冷月埋葬了花魂”,流下了最后一滴泪[注1]。
最后几句如“今埋花人笑你,来年谁来埋你?”在文中重复了好几次,而且有意强调,甚至借鹦鹉学诗的情节来提及,说明美人死的那一天,确是春天花谢之时;“来年谁来埋你?”与前面的“美人逝去,芳华尽失,谁来怜你?”和“你一去,再难寻觅”,也说明黛玉死时,与晴文一样,也是在非常凄惨、孤独的境地中死去;“来年花开,你可采摘,却不知你走了,空巢落了。”寓意着“秋风里我们分别,又是一年过去了。” 贾宝玉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见怡红院“红叶稀,绿叶疏”,潇湘阁更是“落叶冷烟”萧瑟,“雕梁画栋,蛛丝漫天”,心中也满是思念。良人已不在,伤心欲绝的贾宝玉“临景悼黛玉”。
所以,在黛玉误会贾宝玉,伤心吟唱《葬花歌》之后,两人终于和好。黛玉曾对宝玉说:“阿弥陀佛,你若回来,我宁可死去。”其实,这也是一句预言。
《黛玉别离》、《秋闺怨》、《别离怨》等在乐府中一直都有着特定内容,即只写男女别离的悲愤怨恨。文中黛玉“心有不自觉”,写下了《黛玉别离》。她刚写完诗放下笔,宝玉便进来了。黛玉先是说宝玉像渔夫,然后又不小心把自己比作“渔妇画在画中,演在戏中”,羞得满脸通红,暗示她和贾宝玉的姻缘就像戏或画一样虚幻。 “深知书意”的脂砚斋也指出:“好一篇妙文!黛玉亲口说他们是夫妻,却说‘画’和‘演’,本是随口一说,却暗藏伏笔,所谓‘画中情人’,谁说不是呢?”所以,《黛别离》暗含了贾宝玉和黛玉的分离,是一场诀别。当黛玉为冤枉的情人流下最后一滴泪时,两人之间的爱情和婚姻,便成了昔日的“木石盟”。
关于《桃花歌》,文中记述:“宝玉读了,不为称赞,泪流满面,便知是黛玉所作”,并通过对话指出这是“悲声”,暗示《桃花歌》是对生命如桃花般脆弱的林黛玉英年早逝的象征性写照。
第25回,贾宝玉托名的干妈马道婆行了法事,宝玉和凤姐被噩梦附身,奄奄一息。一僧一道举起魔玉,念了几句,二人便苏醒过来。注解指出:“魔玉能驱邪,全百回,唯此一次,何必再说?僧道踪迹,实有虚实,虚有虚实,以虚文写虚人。壬午年正月夏,窗外有雨。”不过,魔玉还有“治怨气,知吉凶”的功效,相信佚文中应该有关于这方面的情节。
“可惜玉已失光,时运不济。”贾宝玉被迫离家时,正是“时运不济”的时期。这块“知福祸”的“神玉”,应该在贾宝玉被迫离家前,就发出了警示信号——变得暗淡无光,也就是“玉已失光”。
黛玉英年早逝,相当于贾宝玉失去了命根子——“灵玉”。在“内外有喻”的文中,应该有癞僧和瘸子道人让“灵玉”消失的情节。第十二回,瘸子道人说风月宝鉴“专治一切冤屈之病”。冤屈就是不平,贾宝玉和黛玉就是文中所谓的“风月冤家”,他们的相会就是“冤家相见”。贾宝玉因为黛玉的死,伤心过度,奄奄一息,就是所谓的冤屈。 癞僧与跛足道士将“灵玉”交给甄宝玉,随后“甄宝玉授玉”,“灵玉”便如第二十八回“辟邪”一般,为贾宝玉“平反”。
黛玉与钗是一对。黛玉死后,宝钗也十分伤心。等贾宝玉病愈,早已注定的“金玉良缘”也得以圆满。其实,第五十八回“杏荫下假凤为假凤哭”就描写了男青年瓯关与女青年皮关、瑞关之间的悲欢离合,但“全是指东击西,闹得天翻地覆”(《志皮》第三回),已经暗示了二玉与二宝之间关系的最终结局。瓯关在剧中先是经常与皮关演情侣,但两人都是假戏真做,相亲相爱。后来皮关死了,每逢佳节便哀悼、焚纸祭奠。后来瑞关换了人,两人依然恩爱如初。 瓯管也有自己的原则,比如男人丧妻,或者必须再婚,就必须再婚,只要不忘旧爱,再婚,既能圆满大节,又能让逝者安心。
第五章《红楼梦》【一生之错】“人人都说金玉良缘,我却只记得前世木石之盟。徒然面对,山中贵人雪中闪闪;终生难忘,林中孤仙。叹世事,如今才相信,完美中也有不完美之处。纵使相得益彰,我仍觉意犹未尽。”暗示永远失去黛玉的贾宝玉,虽然有宝钗这样完美的妻子,但世事“完美中也有不完美之处,好事往往是坏事”,仍旧“意犹未尽”。
第三十回,林黛玉和宝玉经过一番激烈的争吵,最终在贾宝玉的默许下回心转意。文中有这样的描述:林黛玉说:“我死了。”宝玉说:“你若死了,我就出家!”在“草蛇苍苍,脉藏千里”的文中,贾宝玉一定会因黛玉之死“悲痛难忍”而出家。
第二十五回注解指出:“三修得道,岂不成佛?”,暗示贾宝玉除了第二十一回的悟道和第二十二回的“入禅悟道”外,还有两次修行。第三十二回袭人笑道:“林姑娘,你不知道我心里想的是什么,我断气死了也就算了。”林黛玉笑道:“你死了,别人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我先哭死了。”宝玉笑道:“你死了,我就出家了。”袭人笑道:“你老实说,你干嘛老是说这些话。”林黛玉伸出两根手指,撅起嘴笑道:“我都出家了两个。”所以,贾宝玉会因为袭人一死而再次出家。
所以,贾宝玉第一次出家,是因戴氏去世而出家,第一次出家后,因世事未了而还俗,这才有了第二次出家。宝钗的菊花诗“谁可怜我黄菊病,慰我重阳节有余”(《怀菊》)和“莫想我东篱下悠然采摘,贴在屏风上自慰重阳节有余”(《画菊》)中,都暗示第一次出家的贾宝玉还会回来,就像冬天枯萎的菊花,明年重阳节又会开一样。
在第七十回中,贾宝玉没有写出自己画好的《蝶恋花》,而是继续了探春的《南柯子》:“落花莫悲,飞花我知。莺啼悲,蝶倦晚香,纵使明春再相见也是一年之后!”这也暗示了贾宝玉出家后,对宝钗依然牵挂,会像蝴蝶恋花一样,明年再来,继续与宝钗未完的尘世缘分。“落花莫悲,飞花我知”是对宝钗的一句安慰。
因此,他要还俗,但当贾宝玉还俗之时,正统与非正统之风却愈演愈烈。第二十八回注中指出:“(蒋玉涵)日后,将与玉雄、宝庆二人同侍。”日益困苦的贾宝玉和宝钗,不得不靠袭人夫妇维持生计。宝玉、宝钗成婚后,在初出家门期间,袭人迫于非正统派的压力,被迫离开一直陪伴在身边的贾宝玉和新婚妻子,与蒋玉涵成婚。
正统与非正统兴衰的标志性事件,是《志批》中四大“大节大转折”之一的“元妃之死”。元妃拉开了象征正统的大观园“三泉”的帷幕。当“虎犀相会”,元妃“梦破”之时,正统的“三泉”也就结束了。此时,王夫人与贾政很可能面临不祥的前景。[注2]
所以贾宝玉春天归来,开春不久便“虎犀相会”,元春被迫下凡。让元春“如梦归来”的“虎犀相会”,其实只是隐喻贾家皇室茶壶里的风波。但在以“贾雨村言”演绎的《甄士隐》文本中,却被外化为京王与忠顺王之间明争暗斗。“虎犀相会”是双方最终决出胜负的决斗,而失败者当然是代表正统的京王一方。
“桃花开又一春”,花希人的最后一个“春”即将结束,元公主下凡不久后她就被杀了。“花香四溢,让人感受到了白天的温暖”,正统的“白天”结束了,非正统派全面掌权的黑夜开始了。贾珍、贾蓉、贾环、赵姑、贾赦、杏夫人等人正陶醉在末世的欢乐中,但丧钟也已敲响,“地上白雪皑皑”的贾家覆灭在即。
第二十一回注释指出:“本回‘袭人骂宝玉’(袭人)……后回‘薛宝钗以言讽谏’……为何今日玉尚可谏,将来玉不可谏?……谏谏同,袭人何在?怎能不悲哀!……世事变化真快啊!”
当袭人被非正统派迫害而死后,贾宝玉夫妇更是苦不堪言,“寒冬里噎着酸菜,雪夜里裹着破被子”。归来时“情深意重”、即将开悟的贾宝玉,领悟了万物归空,更加清楚了自己的使命。于是他跳出自己的快乐,终于成了“爱情和尚”[注3],将自己的爱传给世人。当然,他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听宝钗的讽刺劝告了。
因此,贾宝玉第二次出家的决定,也就是“悬崖勒马”,就会像梦文中时隐时现的麻风僧和跛足道士一样,竭尽全力“度化幻海无数的众生”(志评第三回),而宝钗只能“惜色闭门日月”,“雨打梨花,紧闭门扉”,在“风雨处处愁”的艰难困苦中,知足常乐,坚守不被世俗所腐蚀的底线,诠释着“花香真谛”(志评)。
贾宝玉的顿悟也是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在第七十一回,宝玉劝探春不要总听那些俗话、想那些世俗之事,只管过富贵荣华的生活。看上去宝玉是“无忧无虑”了。其实,至少在第七十回,之前担任水神侍从的宝玉已经看透了必然的结局——大观园的“第三春”随着黛玉一首令人心酸的《桃花》拉开帷幕,此时已是暮春。下一回马上就要进入大观园的“第三秋”。宝玉读完《桃花》,不是赞叹,而是流泪。注解指出,玉哥流泪,实属不易。
“人皆知祸福不济,黄金不值钱”,贾宝玉再也不回来,宝钗独守空房,也不过是因为“祸福不济”。二宝作为正统党的重要一员,其“祸福不济”则是因为正统党彻底溃败。
这一切都发生在贾母去世之后,意义非凡。贾母在第四十七回中说道:“从我以曾孙媳妇的身份进入这个家,到现在也有了曾孙媳妇,有始有终,一共五十四年了。经历过一些奇怪的事情,但这些事情我从来没有经历过。”贾母堪称《九十春寓言》中的活化石,几乎见证了贾家兴衰的全过程。贾母去世,梦该醒了,一切都该结束了。
注1,注解第三章指出:“无法弥补的是离恨天,所以剩下的那块石头不是别的,正是离恨石。但绛珠的眼泪,不是因离恨而落,而是因可怜这块石头而落。可见,可怜石头,也要可怜拥有它的人。人不可怜自己,知己怎能不千方百计地可怜他呢?所以,绛珠的眼泪,至死不干,她从不抱怨任何苦难。正所谓‘求仁得仁,何怨何怨?’真是可悲啊!”眼泪都干了,但她心里还有千丝万缕的结,所以“绛珠的眼泪,至死不干”。
第64回注解指出:“五美与后来的十首孤咏相比较。”此时黛玉或许已创作了十首不为世事所染、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古人诗词,以抒发自己对自身身世的感悟和对良人的爱慕之情。黛玉曾说:“莫说世间无可倾诉之人,何不与知我之人说几句话?”
注2:史湘云的酒局“双悬日月照乾坤”出自李白的诗,写唐玄宗、唐肃宗、李衡、杨贵妃之间的爱恨情仇。马嵬坡事变中,太子李衡被认为是主谋,唐玄宗杀了杨贵妃,但最后却是李衡登基称帝,尊唐玄宗为皇帝,唐玄宗成了政治死人。在“使闺房名声大噪”的文中,也用杨贵妃来比喻被废的太子胤礽; 在“文假能露真”的贾府中,王夫人受奸佞谗言所惑,搜刮到正统的象征——大观园,进而剥夺了凤姐的权位,但最后得利的却是贾环、赵姑、杏夫人、贾赦等人,这与“日月双悬照乾坤”的历史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也隐喻了作者心中的清史——康熙、胤礽、雍正三帝之间的爱恨情仇。
注三:“有情”的和尚,是“无情”的和尚,是想入世却又想出世的和尚,与薛宝钗的“以超脱之心入世”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富哲学性和宗教性。对大多数人来说,宝钗是可以靠近的大地,而贾宝玉则是守护大地的天空。
本文所引观点大多来自我之前的系列文章《红楼梦》,限于篇幅,不能一一阐述,也不能一一标明,请谅解!各位朋友,如果有兴趣,请留意之前系列文章中的相关文章!这点请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