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从南安公费生到民族英雄
郑成功纪念馆
传
郑成功(公元1624年—1662年),本名森,别号福松,字明彦,大木。南安人,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明弘光年间学生。明隆武帝赐姓“朱”,谥号成功,谥忠孝伯。人称“郑慈星”、“郑国星”、“国星爷”。因被明永历帝封为延平王,又称“郑延平”。
东南网3月9日讯(南安商报记者叶婵娟戴晓东朱晨晖文/图)“他开辟了千百年荆棘之地,赶走了一代枭雄荷兰侵略者。”这是郭沫若同志在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时写下的文字。郑成功一生聪明好学,15岁考中南安进士,成为南安20名公费生之一。21岁进入南京最高学府——国子监深造。后来因时局所迫,他弃笔执剑,告别了秀才、儒生,走上了抗清、复明之路; 他赶走荷兰人,收复台湾,被后人尊为“台湾圣王”。他的一生充满曲折,但与其他历史人物不同,他的一生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模糊,反而因近年来出现的新文献而变得更加清晰。
从郑成功焚烧衣物的地方,到郑成功的墓前,记者顺着郑成功的足迹,想象着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今天,本报继续推出“走近南安历史名人”郑成功系列报道,带你探寻一代民族英雄背后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郑成功的名字不但没有淡去,反而愈发耀眼。泉州丰泽区与丰州镇交界处的文庙东侧,有一座魁星楼。在魁星楼前,记者看到一块刻有“郑成功火烧清剿处”的石碑,这是郑成功从军决策的历史见证。
家住文庙附近的王先生是个文学爱好者,闲暇之余总会去魁星楼,给免费参观的游客讲故事。1624年7月14日,郑成功出生于日本肥前国平户岛的河内浦千里滨。他的父亲郑芝龙是海商、海盗头目,在中国东南沿海及日本、台湾、吕宋附近海域势力极大。6岁前,郑成功随母亲住在平户。直到父亲郑芝龙被明廷征召为官,才被接回泉州府安平(今安海镇)居住读书。该地现为安海成功小学址。1638年,郑成功考中进士,后来又通过科举成为南安县20名“吏生”之一。 1644年,郑成功入南京国子监深造,拜江浙著名学者钱谦益为师,钱谦益为郑成功赐名“大木”,以鼓励郑成功。
1646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不顾郑成功的“哭谏”,决定投降清朝,导致福建西北门户仙霞关失守,福州沦陷,南明隆武王朝覆灭。清兵猖獗,郑成功的母亲不堪忍受屈辱,在安海自缢身亡。郑成功义愤填膺,到南安文庙哭诉孔子:“我本是儒生,如今却是孤臣,我必尽心竭力供养您,您赐我儒袍,我必谢您,还望您多多关照。”之后,他到魁星楼,将自己的蓝色儒巾扔进印炉焚烧,从此告别了文人儒生的角色。 从此他招募义勇军,高举“抗清复明”旗帜,继续了三代人与满清及洋人的浴血斗争。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