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六年,即公元168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太皇太后离世,终年七十五岁。
了解清代皇陵布局的人不禁会想,通常寿命长于皇帝的皇后,需要在帝陵以外另建专属陵寝,但孝庄却并非如此。她的安葬地点极为罕见,位于儿子孝陵的围墙之外。
有传言称,孝庄皇太后与多尔衮成婚,成为他人之妇后,怎能与前夫合葬一处?
然而,这是真事儿吗?
光绪二十七年,即公元1901年,学者章太炎将南明诗人张煌言留下的手稿本《张苍水集》付诸印刷刊行,书中收录了一首诗作,其内容如下:用上等酒杯庆祝新婚之喜,慈宁宫门前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宫廷近日呈上最新仪式规程,此时正值太后举行婚礼的盛大典礼。
现在情况变得严重了,孝庄在慈宁宫举行婚礼,并且仪式上特别强调是“太后婚礼”,仅仅是因为这首诗,孝庄的声誉开始受到质疑。
这张煌言怎么对皇家秘事这么了解?
张煌言曾为南明鲁王政权核心人物,他麾下的义军与郑成功统率的军队,同属东南沿海抗击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
康熙三年,张煌言起事失败,随后,他逃至一座偏远海岛隐匿,然而,清军仍旧紧追不舍,最终,他们伪装成僧侣登岛,将张煌言擒获并执行了死刑。
认真审视这首诗作,张煌言于清军攻占北京后始终在南明坚持抗清斗争,他怎能知晓遥远北方都城的具体情况呢
再说,即便孝庄成婚,也未必会向南明发送邀请函吧。而且,慈宁宫这座宫殿相当陈旧,等到顺治十年进行过修缮之后,孝庄才得以迁入居住。不过,多尔衮早在两年前就已经离世。一位太后在死去两年的人身边喜结连理,并且门庭若市,这难道不是一场闹剧吗!
清代诸多文献资料,均未记载孝庄后与多尔衮结合的情况,由此可见,孝庄下嫁多尔衮或许仅是传闻而已。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孝庄魂归北京而不是盛京呢?
这里还有一个传说——庄妃托梦。
民间流传说法称,孝庄太皇太后离世之后,康熙帝于心不忍,见祖母孤魂远在他乡,遂颁布旨意,将祖母的灵柩迁移到盛京,也就是现今的沈阳,以便与太宗皇帝合葬一处。等到孝庄小祥之期已过,也就是守丧满一年之后,由128名杠夫共同抬运的大灵轿,便开始声势浩大地启程了。
刚抵达遵化孝陵入口处,载有孝庄灵柩的抬棺轿子就骤然变得异常沉重,抬夫们被压得连连粗重喘息,难道先辈们需要稍作休息?主管王大臣心神不定,连忙指示暂停行进。
稍作停顿,觉得休息得差不多,就该动身了,便发出指令准备出发,然而出乎意料,抬灵柩的众人竟然无法将孝庄的灵柩抬起!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抬轿者们低声议论,却无人敢做决定,主管王大臣猛地一跺脚,催促道赶紧将情况告知皇上。
没过多久,康熙帝得知了这桩事,召集所有文武百官进行质询,然而群臣们一致表示“我们诚惶诚恐,对此一无所知”。心情沉重地退朝后,康熙寝食难安,他的祖母既是极为敬重的人,也是关系最密切的长辈,回想起孝庄生前温和的教导,康熙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梦乡……
猛然间,他视野里浮现出一朵祥云,云层翻滚间,有个身影逐渐显现,康熙仔细一看,哦,原来是皇祖母!孝庄告诉他,自己实在不愿意和儿子孙子相隔太远,所以决定不去遥远的长春同皇太极相见。
我的遗体安放在孙儿的墓园之外,就在那个位置安葬我吧!话音刚落,太后便化作清风消逝了。苏醒之后,皇帝想起了这件往事,便命令在太皇太后灵柩停留的地方,建造了西陵。
这个故事显然属于传说范畴。然而,孝庄与儿子孙子之间真挚的情感,也为这位富有魄力和手腕的杰出后妃增添了感性的一面。
孝庄最终没有与丈夫合葬,这完全出于她本人的决定。她一生在政治上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加上康熙这位杰出的孙子给予的庇护,朝廷中的王公大臣们都对她表示敬重,因此没有任何事情能够违背她的心意。
况且康熙是个孝顺的孙子,很听从祖母的安排,为自己建造陵墓的地点,十有八九是孝庄亲自决定的。
后来,我们查阅了相关记载,找到了一本《孝庄后传》,书中记载了孝庄在重病时对孙子说的话,具体内容是:她特意嘱咐孙子关于身后事,提到太宗文皇帝的灵柩已经安放很久了,按照礼制低不能配高,现在不宜合葬,如果另外建墓园又过于劳民伤财,实在不符合合葬的宗旨;她心里挂念着孙子和你父亲,不忍心分离,坚持要求必须葬在遵化,这样她才能没有遗憾。
可见,她不选择昭陵有3点原因:
那是公开的说法,皇太极离世已久,自己身份低微,实在不便去惊扰他。
第二个缘由在于防止动用大量人力,减少民众的辛苦负担。一位才智超群且品德高尚的太皇太后形象跃然于纸上。
第三点和那个托梦的传说相同,说是不忍心离开儿子和孙子。
这种说法比起下嫁和托梦,虽然听起来比较体面,但可信程度相对较高,既不涉及流言蜚语,也不显得神秘兮兮。
孝庄强烈希望自己在孝陵之外长眠,这让康熙帝面临一个棘手的状况,他不得不先拆掉祖母原先居住的慈宁宫东边那五间房屋,将所有建筑材料全部搬运到孝陵红墙外侧,依照原来的样子另地建造,并将其作为太后的临时安息之地。
祖母过去时常对他说,她很中意这座宫殿,这种情况持续了数十载,作为孙儿,康熙不知如何才能满足祖母的心愿。
康熙驾崩之后,雍正帝登基。父亲安葬之地已经选定景陵地宫,雍正元年壬寅年九月朔日即将入葬,然而祖母太皇太后孝庄的最终安息之所尚未确定!
八月初九这天,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陈允恭向雍正皇帝呈递了一桩十分难办的事务,内容是请求为孝庄文皇后修建陵墓,新登基的雍正面对此事颇为为难,父亲生前未竟的课题转交给了他,处理稍有不慎,就可能沦为不孝子孙。
雍正的行事方式确实令人瞩目,他设计了一个方案,召集了众多官员,首先赞美了孝庄的仁慈品德,接着提及了孝庄希望与子孙同穴的遗愿,随后引用大量典籍,说明合葬之事并无大碍,实际上只是个仪式罢了。
清朝在孝庄文皇后离世之后,国势日渐强盛,证明她安息之所确为吉壤,而且她生前多次表示希望与儿子福临相邻,我们不可违背先人的意愿啊
大臣们仔细商议后,皇上的意图十分清楚。过了一个多月,群臣联名上书:我朝疆域辽阔,百姓生活富足,奉殿所在之处确是风水宝地,我们恳请在此修建陵寝!雍正皇帝阅后,准予了请求。
雍正二年,也就是1724年的十一月二十一日,清廷正式给孝庄文皇后的陵墓取名为昭西陵,孝庄终于可以真正长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