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公元1688年,七十五岁的孝庄太后离世,然而直至雍正三年,也就是公元1725年,她才最终获得安葬。为何会这样,难道是康熙皇帝缺乏孝心所致吗?
康熙十分敬重祖母,孝庄去世后很长时间都没有下葬,这并非因为她的孙子康熙不孝。康熙外出巡游期间,每天都会派人快马加鞭赶往京城,向祖母请安并告知当日行踪,还曾将自己捕捞的鲢鱼用脂封装好,送到宫中让孝庄品尝。他们一同前往五台山游览,每逢遇到上坡路段,康熙便下车搀扶孝庄乘坐的辇车,孝庄身体状况恶化之际,康熙不分昼夜亲自为她喂药,甚至前往天坛祈祷,甘愿牺牲自己的年寿来延长祖母的生存时间。
孝庄太后病重期间曾经立下这么一份遗嘱:
我身后相关的事宜特别托付于你,太宗文皇帝的灵柩已经安放很久了,身份低微的我不能打扰尊贵的他,现在不宜合葬,如果另外修建墓地,难免要劳烦百姓,这实在不符合合葬的宗旨;我心中眷恋你父子,不忍心分离,一定要在遵化安葬,这样我的心中就没有遗憾了!
这份遗言包含三层用意:首先,先帝(她的丈夫皇太极)离世已有数十年,不想因合葬之事惊扰他的安息之地;其次,先帝长眠于盛京(今沈阳),与京师相距甚远,若迁我前往,必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再者,我深爱子女,不愿与你们分离,即便身故之后,也希望魂魄仍能守护在你们身边。
身后安排,孝庄的意向很清楚,她无意和皇太极合葬一处,这让康熙颇感为难,他只能将祖母原先居住的慈宁宫东边那座五开间的大殿拆掉,在孝陵外面依照原样重新建造,作为孝庄的临时安放祭拜之所,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康熙几乎每年都亲自前往那里祭拜。到了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已经离世,他的陵寝已经建成,雍正准备为他安葬时,却发现他的曾祖母还没有下葬。
那会儿正好是皇太极和孝庄成亲一百年,这百年来大清国力蒸蒸日上,他感觉都是曾祖母积德带来的,于是把“暂安奉殿”的名字改成了昭西陵,让它成为孝庄安息的地方。
孝庄迟迟未下葬,还真的不是因为康熙不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