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范敬中
任课老师:杨成凯
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年 7 月
清华大学在向2017届新生发送录取通知书时,还赠送了校长邱勇特别推荐的《艺术的故事》一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值得仔细阅读吗?
在传统知识结构体系中,数学、物理和化学等自然科学是“求真”的研究;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是“求善”的学科;绘画、雕塑、音乐和其他艺术往往更“美”。如今,人们已经意识到,不同知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渗透和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在世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不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保护自然环境共识形成的今天,承载着历史文明和人类情感的艺术已成为各领域对话的“护照”。《艺术的故事》一书以广阔的认知视野和宏大的学术格局,梳理了世界艺术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路径,构建了一幅宏伟的艺术发展全景。
独特的艺术故事
E.H. (1909-2001) 是《艺术的故事》的作者,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史学家,曾任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的教授。除了这本书,他还著有《理想与偶像》、《象征图像》、《特洛伊木马沉思》等作品。英文版《艺术的故事》于 1950 年首次在英国出版,在过去 60 年中被修订了 16 次。中译本自上世纪 80 年代起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敬中出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承凯校对。
坦率地说,近年来出版的关于艺术通史的书籍很多。在欧美学者中,有美国艺术史学家克兰纳的《加德纳艺术通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美国艺术史学家詹森的《詹森艺术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牛津大学教授法辛的《艺术通史》(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等;中国学者中有北大教授朱龙华的《艺术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台湾学者江勋的《大家的西方艺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等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维度探索艺术的历史和魅力。然而,这些具有通史性质的作品要么过于专业,要么过于晦涩难懂。
相比之下,《艺术的故事》早已更受欢迎,为什么呢?用贡布里希自己的话说,这本书对青少年和成年人来说都是可以阅读的。作者用微妙的语言,将深奥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史浓缩成引人入胜的故事,不乏理论分析。在本书中文版的“后记”中,贡布里希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史学家,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擅长用语言来讲述艺术的故事。
《艺术史》共分 28 章,首先讨论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克里特岛等艺术遗产对后世的影响,然后介绍古希腊、罗马和拜占庭的艺术成就,然后“探究”中世纪的艺术,梳理从文艺复兴到 18 世纪工业革命的艺术作品、人物和流派, 最后反思复杂的当代艺术流派。贡布里希虽然是英国人,但他对西方艺术、东方艺术、非洲艺术和南美艺术没有偏见,这是值得称赞的。
自然一直是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主题
艺术自诞生以来,就与人类的存在、生产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甚至不同的地理环境,都会形成不同的艺术价值追求。不同形式的文明会影响艺术的发展方向。《艺术的故事》不谈艺术,也不谈作品,而是叙述了“人类文明将何去何从”的终极哲学问题。在《导言:论艺术与艺术家》中,作者写道:“我们都热爱大自然,我们都感谢那些在作品中保存自然之美的艺术家。我们有这种乐趣,艺术家们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
对世界艺术发展的简要回顾表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都可以在许多艺术作品中看到对自然的敬畏和迷恋。在西班牙和法国的深山洞穴中,您可以看到 10,000 年前栩栩如生的牛和马的绘画。为什么人类如此热衷于描绘动物?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史前文明时期,原始的人类部落和自然界中的万物是相互依存的,尽管那个时代的“艺术家”是无意识的。
古埃及文明是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埃及人对大自然有着各种各样的向往。一幅名为《The of 》的画作在《The Story of Art》中被引用,这是一个典型的证词。这幅画的风格类似于装饰画:在画中,人们在一排排果树下采摘水果;在画面中央,在一个长方形的池塘中,鸭子、鱼、水鸟和水生植物格外生动;整个画面是一个舒适而田园诗般的场景。再比如《克努赫捷普之墓壁画》,画面宏大,有人在渔船上用鱼叉捕鱼,有人在捕鸟;各种鸟类或站立或飞行,各种大小的鱼在水中自由游动。4,000 年前创作的画作表达了直接涉及大自然丰饶的主题。客观地说,任何一种文明的繁荣和存在都是以肥沃的水土和宜人的环境为前提的,如果生态环境继续遭到破坏,必然会给文明带来厄运。随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的衰落就是一个有力的例子。
大自然托付了艺术家的悲欢离合
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们孜孜不倦地在他们的作品中描绘和发现自然。《艺术的故事》一书专门介绍中国古代绘画。贡布里希这样描述中国艺术家与自然的关系:“中国艺术家不会坐在户外的图案前写生,他们以一种奇特的沉思和沉思的方式学习艺术,以至于他们不是从研究自然开始,而是从研究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开始, 首先,他们学习如何给松木上漆,以及如何给石头上漆......只有在他们完全掌握了这项技术之后,他们才会旅行并凝视大自然的美丽,以欣赏风景的意境。”
中国古代艺术家传承古法,读诗读书,把天、地、山、水放在灵魂深处。他们描绘的风景注重笔墨的味道,善于借景来表达抒情,他们不重视造型的真实性,而是更倾向于意境的表达。正是因为中国古代人对山川的崇敬,所以在画型中才有了一类特殊的山水画。古往今来,山水画家的杰作数不胜数。中国艺术家不仅喜欢描绘令人惊叹的风景,还喜欢描绘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植物。可以说,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追求与中国生态思想所倡导的“天人合一,道自然合一”相似。
阅读《艺术的故事》会带来许多思想上的启蒙。当下,许多中外艺术家受到后现代主义等观念的影响,他们的创作主题从外在自然转向内在的自我表达,出现了各种前卫和实验艺术。笔者认为,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艺术创作的源泉仍然是我们脚下的土地和艺术家个体的生活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