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清明节还有两周,我市提前进入祭祀高峰。昨天是周六,全市15家大型墓地迎来了第一个祭祀小高峰。超过20万市民来到15个墓地祭奠亲人。
民政局负责人表示,昨天,石门峰朝拜人数达8万多人,扁担山朝拜人数达4万多人,睡虎山朝拜人数达3万多人。为确保安全、文明牺牲,全市民政、公安、消防、城管等部门3000余名工作人员放弃周末休息,坚守岗位。
民政局提醒市民,清明祭祀最好在不同时间、不同高峰举行。未来还会有几个祭祀高峰日,比如3月19日、25日、26日,4月2日、3日、4日等。更加集中注意力并尽可能错开这些时期。
昨天,记者在多家墓地采访发现,现在大多数市民祭祀时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 “鲜花+红丝带”祭祀成为主角,清明成为大家庭共同交流的平台。
家住汉口花桥街的陈德铭昨天一早和家住武昌的弟弟、家住青山的妹妹约好去扁担山陵园祭奠父母。
陈德铭告诉记者,他上午8点左右与妻女从汉口惠济路乘坐地铁3号线,到达汉阳王家湾后转乘4号线,上午9点前到达扁担山陵园
他们在地铁口等了不到10分钟。兄妹俩也到达了目的地。三个小家庭的十多个大人和小孩,有说有笑地向墓地走去。
大约10分钟后,大家就到达了父母的坟墓前。他们一起擦墓碑,系红丝带,摆鲜花,然后一一向祖先鞠躬。半个小时后,大家走到墓区旁边的一片草地上,将带来的塑料垫铺在草地上。大人们围坐在一起做日常事务,而孩子们则一起做游戏。今年52岁的陈德铭告诉记者,平时大家都很忙,很少能聚在一起。清明节期间,大家都聚集在一起祭祀父母,拉近与家人的距离。
现场>>>
13年如一日
每周六擦拭母亲的墓碑
昨天上午9点左右,记者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龙泉山孝恩园墓地采访时,发现一名六十多岁的老人正在非常认真地擦拭墓碑。只见他左手拿着一条湿毛巾,右手拿着一条干毛巾。湿毛巾擦了一遍后,他又用干毛巾擦去了湿痕。老人姓刘。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时,他说:“我妈妈在世的时候就很爱干净,家里不仅整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干净整洁。所以,我就学着妈妈的习惯,每周六给她打扫墓碑,还要和她说话并告诉她一切都好。”
一位在孝恩园公墓工作了近20年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刘先生的举动非常令人感动。 13年来,他每周六都会提着水桶和抹布去坟墓擦拭母亲的墓碑。 “一般来说,每年清明节家里人来祭拜一次亲戚还可以,但刘先生每周六都这样做,已经13年了,这么孝顺的儿子很少见了。” (记者马振华 通讯员周刚 郝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