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咨询师欧文·亚隆说,死亡是烈日。与其转身生活在它的阴影下,不如迎面烈日;只有看到死亡,你才能应对它、超越它,并找到与它共存的方法。
在中国古代,由于墓葬蕴含着皇权、等级、亲情、子孙兴旺、民族情感聚集等诸多复杂因素,因此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更多地反映了社会地位和等级,并具有浓厚的宗教内涵。 。当代,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公众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更愿意探索生与死的意义。这也引发了公众对墓地新的精神需求。死亡是生命的对立面和补充。在“人生的阶段”,人们有充满回忆的地方,也在探索自己“生命之外”的最终归宿。
死亡是一个非常宏大而严肃的话题。墓地和火葬场是直接面对生死的地方。因此,这类项目的设计基本上无法回避一个共同的表达主题,即生与死的概念。每个国家、民族都有独特的生死理解方式,其独特的哲学思想是植根于自身文化传统最底层的一种认知。因此,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墓地也有很大不同。
对于设计师来说,设计死亡场所是一次难得的经历。他们用空间和建筑来保存人类灵魂的寄托之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下面介绍六处不同情境下的墓地,供大家讨论学习。
01.
布里昂家族墓地设计
卡洛·斯卡帕设计
路易斯·康说,在斯卡帕的作品中,“美”是第一感觉;第一个评论是“艺术”;然后感叹“形”的内涵,各个元素浑然一体,设计师赋予每个元素来自自然的气质。一件艺术品是形式的总表现,是元素的和谐,其中节点启发装饰,细节表达对本质的推崇。
布里昂家族公墓可以说是斯卡帕晚期最伟大的作品。斯卡帕死后也安葬在这个墓地。该项目位于意大利的一个小村庄,布里昂在那里创办了一家家族企业。他去世后,他的妻子尊重他的意愿,选择了家乡的墓地。
斯卡帕最初给出了一个方案:该项目呈L型,占地2200平方米,土地比周边高出75厘米,以保护隐私,这样只有教堂的顶部和家族墓地从墓地外面可以看到墓地,从里面可以看到外面。景观;场地四分之三是草地,其余是水域,点缀着小型景观建筑。东南角是冥想的亭子,西北角是公共教堂,中央区域是主人的坟墓,家族墓地位于两者之间。业主们想降低围栏的高度,因为布里昂想和他的村民一起埋葬。
墓地的入口是一条自西向东的长长的道路,两侧均匀地分布着其他墓地。尽头就是墓地入口。与墓地入口垂直的是一个低矮、长长、昏暗的游廊空间,中间是一组墓地。镶嵌马赛克的双环代表情侣,也表达无限。生与死就像是无限的轮回。
沿着甬道向北走,就到了主人的坟墓。棺材被放置在一个稍微凹陷的圆形地面上,上面有一座拱桥。斯卡帕解释说,这是基督的早期形式,纪念伟大而神圣的死亡。原本的设计是把水体带成一个圆形的场地,给人一种漂浮的感觉,但业主觉得太宏伟了,就取消了。
西北角的葬礼堂矗立在方形水池的中央,建筑上有堆叠的混凝土台阶和线条装饰。与水池的形状相呼应。
陵园南侧,供冥想之用的冥想亭矗立在长满睡莲的池塘中,池中有十字形石雕。
设计师一直注重细节。比如这些逐渐堆叠的石头,这个元素也被称为褶皱。这是设计师在作品中反复表达的建筑母题,也是其设计的一大特色。
董于干的《现当代建筑十五讲》中提到,五级台阶中的四级以三种结构方式和三种不同的造型来区分,而且它们的设计也选择了左右脚的顺序,从而使它们有所不同。踩踏板时身体的行为方式。这座非凡的楼梯被称为斯卡帕楼梯。它有五级台阶,而另一级只有三级台阶,与墓地形成鲜明对比;他们行走方式的不同,也被斯卡帕赋予了不同的生与死的意义。
02.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莱克伍德公墓景观设计
按设计
设计师将当代美学和谐地融入重要的历史景观中,使莱克伍德公墓以永恒、优雅、纯粹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这个项目不仅精致而且精致,它的开放空间毫无保留地展示给世人,墓地本身就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公园。
该墓地始建于1871年,是典型的美国“草坪计划”墓地。这里,大片草坪上点缀着精美的纪念碑,周围环绕着树木和宁静的大湖。
莱克伍德公墓的受托人委托了一个由景观设计师领导的团队来制定详细的计划。解决如何在不损害中国人民深爱的景观价值的情况下带来持续的收入问题。
设计师与多方合作,从前期制作到施工,制定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计划,彻底改变了“下沉”的空间,创造了诗意的风景。
新的墓地和接待中心被整合到现有的空间斜坡中。沿着街道,除了保存完好的橡树丛中 5,500 平方英尺的花岗岩凉亭外,建筑群的大部分都消失在视野中。
这提供了清晰的空间层次,突出了更大的中央聚集空间,同时提供了用于沉思的次要空间。
倒影池的位置与教堂的中轴线对称,与既定的道路形成重要的轴线关系,形成空间的中轴线。
03.
台湾宜兰礁溪樱花坟场骨画廊
黄圣元设计
具有前瞻性的客户和该项目的设计师希望通过墓地的设计来表达平等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为哀悼亲人的游客创造广阔的景观视野。没有宗教分类的特殊区域,也没有不必要的装饰来炫耀家庭成就。采用最简单的就地材料和建造方式,让居住者静下心来,看清生活的自然质朴。
人们通常遵循有关墓地的特定宗教习俗。对墓地的负面待遇或价格竞争,使得少数私人墓地可以用高价来满足财力较好的人群的需求。这种做法虽然是有序的,但也助长了社会阶层差异。为此,宜兰县政府推动社会平等的梦想,建立有尊严、可负担的最终居所,希望激发哲学反思。
沿着蜿蜒的山路到达基地,山坡曾经被开垦种植生姜,几乎变成了垃圾场。看到远处的山脉和太平洋,设计师嵌入了七块与大地兼容的水平板。木板下的影子就像在树荫下隐藏着不同角度的柜子组。
来访的亲友要先爬上去,从上到下。他们一路走去不必经过太多别人的墓地,然后就可以进入小院进行一个安宁的纪念。
旅途中,你可以一次又一次地从缝隙中看到不断变化的风景。半室外的空间让阳光和雾气在时间里自由流动。
通过山坡高差的横向开发,使矗立在山上的藏骨塔得以横向伸展。同时,在走廊的尽头留有小型的聚会空间。山脚下混乱失控的墓地区,在公立樱花墓地低价政策的支持下,也有机会入住。
04.
韩国思安公墓
肖湘露/鹿斋建筑事务所设计
虽然该项目是为逝者设计的,但设计师希望能让前来纪念的人体验到生活的真实性,将项目视为一个真正的社区,按照城市的规模进行建设。合理的平面形式和草坪覆盖的屋顶增强了项目的整体性。创造一个回忆和审视自己的地方。
数以万计的灵魂聚集在这里,就像一座城市的居民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说,设计师希望根据城市的规模建设一整套完善的设施。
每个单独的建筑体量都以排屋的形式步入场地。
屋顶被草坪覆盖,整个项目鸟瞰就像一个完整的绿色公园。大小适当的“排屋”聚集在一起形成小社区,并通过斜坡和台阶上的小路与其他社区相连。共享设施包括小公园和广场,以及位于每个“社区”之间的灵堂。
主广场位于最底层的入口处。光滑的水池周围是耐候钢制成的高墙,仿佛在向到来的人们发出信号:这是一个新的、和平的世界。
墓地里住的其实并不是死者,而是我们对死者的记忆。我们应该把墓地作为回忆和审视自己的地方。因此,设计师将这座墓地设计成一个只存在于当下的场景。在任何自我怀疑的时刻,它都会在庄严的气氛中提醒我们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05.
仙殿。龙山陵园小礼堂
设计者:10
该项目营造了一种安静的氛围,仿佛只允许你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在这样的空间中,设计师没有复杂的形式语言,利用体量和光线的变化来构建空间、塑造意境;创造一个安静而内向的地方。
该项目位于中国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七贤镇菜坡村西的一座荒山上。预计2020年竣工。主要服务乡镇。小礼堂地块位于墓地正门外矿山回填区的西北角。它的形状像一个三角形。地块北侧毗邻焚化祭祀区,西侧为墓地主巷道和办公接待区。环境难免嘈杂。
主人将其命名为“不朽殿”,以体现有限生命的人类对“永恒”的渴望。我们希望创造一个沉思的场所,让人们远离公园里不断的哭泣声、穿梭的电瓶车和燃烧的礼拜烟火,而专注地感受建筑中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感受。
我们沿着三角形地块建了一堵高墙,只在南侧开了一个狭窄的缺口与外界相连。哀悼者可以在入口喷泉池洗手,穿过高墙围成的外部走道到达礼堂大楼入口。
低矮昏暗的门廊与高墙之间的狭缝里,露出一丝天空和几棵松柏。人们几乎感觉不到靠近城墙北侧的燃烧区域。哀悼者可以坐在门廊下的长凳上等待进入会场。
进入礼堂主厅,由暗到亮,天光从主讲台和两侧狭窄的缝隙倾泻而下。沿墙的细流与入口喷泉池相连。
06.
波兰 ów 村的烈士陵墓 ()
尼齐奥设计
该项目荣获“园冶杯公共建筑奖”。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共振城市建筑集团建筑总监戴帆评价该项目时表示,该项目最深刻的部分是建筑中的裂缝。裂缝意味着《创伤》展现了建筑创伤的美学。冰冷粗糙的混凝土、钢铁以及发黑烧焦的木材的气味令人不安。这次经历是一次极其痛苦的建筑事件。建筑事件造成了伤害。其设计没有连续、系统的理论背景和方法论。它是某种个人经历的产物。其建筑构造涉及暴力、宗教、情感,其意义更为复杂。建筑设计师力求在某种空间的变换、某种断裂、某种情感中表达自己的所有经历。以及思维方式的连锁反应。
点击图片查看项目详情
从建筑的外观和南北立面来看,波兰乡村烈士陵园让人想起一排排乡村木屋。这排具有象征意义的小屋,从外观上就给人一种不安的感觉。建筑的各个部分相互碰撞、分崩离析,仿佛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灾难、地震或火灾。陵墓的雕塑实体是一座建筑纪念馆;这是 1943 年德国占领波兰期间在 ow 和其他波兰村庄发生的绥靖政策的象征。
村里建的“波兰村烈士陵园”就是纪念性建筑的一种形式。这个实体反映了破坏和破坏的过程,启发了设计机构的负责人创造了这种雕塑形式。陵墓的前景类似于一座乡间别墅。这座墓地第一个完整的部分是“宁静之家”,后续部分传达了颠覆某种“世界秩序”过程的戏剧性:建筑实体被分解和摧毁,仿佛经历了一场火灾。混凝土结构上有断裂、切口和撕裂的痕迹,产生了一系列的情感和紧张感。
设计师回忆说,看到战前村庄的历史照片,反映了村庄里的农舍、居民和日常生活场景,让人感觉我们正在与一些充实、完整、自然的生活节奏互动。当我们看到1943年的照片、人间戏剧、死亡和房屋被烧毁时,我们接触到了那段痛苦的历史,体验到了暴力摧毁存在所带来的情感。人们感受到了这种弥漫的、日益严重的破坏。这个过程给了我们设计建筑外观和展览的动力。 ”
整个博物馆占地16000多平方米,其形式是由雕塑灵感以及建筑与历史叙事统一的思想决定的。陵墓整体由11部分组成。进入场地后,参观者首先进入五个封闭的部分。雕塑分解的部分可以与自然接触,仰望天空并欣赏风景。透过玻璃和结构的缝隙,人们可以看到建筑物周围纵横交错的落叶松,其形状和象征意义激发了这种张开的形式。这些实体被故意逐渐分解和降解,营造出独特的场地氛围。
光线通过结构之间的裂缝到达建筑物的内部。采用混凝土这种冷酷理性的材料,其上纹理的象征印记显而易见。混凝土会随着时间和自然力量的变化而改变其质地和颜色。墙壁、屋顶结构以及钢构件上都有水、灰尘和土壤的痕迹。这使得该实体能够与周围环境更加融合,并深深扎根于当地环境。
陵墓常设展览面积约1700平方米。当游客穿过建筑物的各个部分时,他们面临着烧焦的废墟。室内使用的主要材料是混凝土、碳钢以及从周边村庄带来的旧木屋和谷仓的木材,作为展览叙事的媒介。展览展示照片和历史文献以及多媒体材料。观众可以感受到钢铁和变黑、烧焦的木头的气味。所有这些因素都是为了影响参观者的感官。形状不规则的大型雕塑,类似小屋的废墟,是博物馆的展示元素之一。其中一些上面覆盖着印有绥靖历史的黑色钢板。
建筑和常设展览的同步设计,考虑到这两种叙事的连贯性,是该项目的巨大价值,该项目在概念和施工阶段就已经受到世界各地的赞赏。
信息来源:、Nizio、10、黄胜源、小香露/鹿寨建筑事务所设计、土木工程在线、知乎。
- 结尾 -
像一座城市一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