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公墓官网-浦东华南公墓-华南陵园官网-华南墓地

墓园地址:航头镇海桥村航都南路668号

官方热线: 400-616-7959

24小时热线:150-2115-482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16-7959, 150-2115-482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华南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讲座︱贾骏:林徽因与北京古城

发布时间:2024-11-14 00 浏览: 45

贾俊

农历四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史》主编贾军先生与读者分享“以下是林徽因与《北京古城》的故事。

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

林徽因

从《林徽因与北京古城》的视角讲述民国时期最著名的才女林徽因先生的故事,我们或许能够更好地回顾这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一生。

我们先看第一张图。

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_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这是目前放置在杭州西湖畔的一座雕塑。它用一个剪影来呈现林徽因先生和她最著名的一段话。它既抽象又具体,又体现了湖光山色的景色。林先生总结得很好。一生的艺术气质。

说起林徽因,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很多年轻的朋友都非常喜欢她。可以说,在所有民国时期的名人中,林先生是最有网红气质的一个。他的人气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受到大家的特别关注。今天我们就抛开那些浪漫的事情,从另一个角度认真地了解一下这位学术大前辈的真正成就。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林先生短暂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时期都是在古城北京度过的。林先生的大部分学术著作和艺术作品都与北京这座古城息息相关,她晚年也为保护这座古城付出了最后的努力。

林先生一生最重要的贡献体现在建筑、文学美术三个领域。因此,今天我们更多地从建筑师、作家、艺术家的角度来回顾林先生以及她与北京古城的关系。原因。

林徽因先生祖籍福建福州,但从未在福建居住过。她出生在浙江杭州,后来纪念她的雕塑被放置在西湖边,因为那是她的出生地,也是她童年成长的地方。

第一阶段

林徽因这个名字是她父亲林昌珉给她取的。出自《诗经·大雅》中的一句话:“大思思,徽因后裔,百思雄为至”。大食是周文王的妻子,徽因是有好名声的。含义——请注意,原名是“尹”,后来改为“尹”——1935年,林先生将自己的名字从“尹”改为“尹”,以免与无聊的男作家的名字混淆在上海。 ”。林徽因先生的父亲林长民是一个贵族世家的儿子,也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对中西文化特别了解,给了林徽因先生最好的童年教育。

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

林徽因小时候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_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

林徽因和父亲林昌珉

林徽因先生在杭州度过了童年,随后又与家人在天津和上海短暂居住。在她十岁左右的时候,因为父亲在北洋政府工作,全家搬到了北京,从此开始了她在北京生活的三个阶段中的第一个阶段。

林先生到了北京后,她和表弟进入了英国教会开办的培华女子中学。这所学校采用中英双语教育,所以林老师在英语和西方文化方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林徽因到北京后不久就结识了梁思成先生。 16岁时,她随父亲前往欧洲旅行,在英国度过了一段非常浪漫的时光。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她第一次认识了诗人徐志摩。一年后,林徽因回到北京。 18岁时,在父母的帮助下,她与梁思成订婚,正式开始交往。

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游历欧洲,进入伦敦圣玛丽学院学习。次年她结识了徐志摩

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_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1922年,18岁的林徽因开始爱上梁思成

林徽因先生在中学时期就已经表现出了很好的艺术天赋。她曾经为一本杂志设计过封面,画面非常优雅。那时她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艺术,但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

1923年,林徽因为《北京晨报》创刊五周年设计副刊封面

1924年,中国文化界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就是印度伟大作家泰戈尔访华。北京文化界非常隆重地接待了这位来自邻国的优秀作家。当时,林徽因和徐志摩先生多次陪伴泰戈尔,被记者称为“隋汉三友图”:泰戈尔年老体衰,特别像一棵松树,而林徽因则娇嫩如松树。梅花一朵,徐志摩淡雅如竹。

1924年,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访华,20岁的林徽因参加了接待。

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

林徽因与泰戈尔、徐志摩合影,被誉为“冬日三友图”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北京的一座与林徽因先生关系非常密切的历史建筑——北京协和医学院大礼堂。礼堂至今仍然存在。当时,它是北京为数不多的可以举办较好的演出和讲座的非常重要的场馆之一。它的外观看起来是一栋非常标准的中式建筑,和协和医学院的其他建筑差不多,但内部的布局却非常现代。当时,北京文化界为了迎接泰戈尔,特意在这个礼堂用英文演出了泰戈尔的诗剧《奇特拉》。林徽因先生亲自担任女主角,饰演奇德拉公主。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_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_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

1924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小礼堂主演泰戈尔诗剧《奇特拉》。林徽因饰演奇特拉公主,徐志摩饰演爱神,林昌珉饰演长寿神。

演出结束后,梁思成和林徽因双双离开中国赴美留学,进入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梁思成先生进入建筑系,林徽因先生进入美术系,因为建筑系不招收女生。最终,林徽因先生获得了美术学士学位,梁先生获得了建筑学硕士学位。

1927年,23岁的林徽因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士学位。

获得学位后,两人前往加拿大。当时,梁思成先生的妹妹恰好住在加拿大渥太华。在姐姐的主持下,两人举行了婚礼。婚礼结束后,他们离开美国前往欧洲度蜜月,并趁机参观了许多非常经典的欧洲古建筑。

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_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1928年3月,24岁的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

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_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婚后去欧洲度蜜月

第二阶段

1928年8月,林徽因先生、梁思成先生回国。他们先回到当时已改名北平的北京,不久又离开北平来到沉阳。应时任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的邀请,他们为这所新兴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它也是中国最早的两个建筑系之一(另一个是1927年创建的中央大学建筑系,今天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前身)。林老师亲自为东北大学设计校徽,再次展现了她的艺术才华。林徽因先生在东北大学任教期间,一边忙于教学,一边从事学术研究。但严寒使她的健康受到极大损害,不得不频繁返回北京治病。

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_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东北大学校徽设计

到了1931年初,林先生的身体已经很差了,她接受了医生的建议,不再返回沉阳。 1931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她在北平度过了人生的第二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也是她学术和艺术创作的高峰时期。

林徽因先生在沈阳任职期间,还抽出时间回到北平生孩子。她的大女儿梁再冰出生在北平一家医院。 1931年开始,林先生在北京香山双清别墅养病一段时间。同时,他还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

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_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北平西郊象山双清别墅,1931年3月林徽因养病的地方

当时,她在《诗歌杂志》、《新月诗》等刊物上发表多首诗歌,以及短篇小说《尴尬》。林先生不仅自己写出了很好的文学作品,而且还愿意支持年轻人。当时有一本很重要的文学杂志叫《学问》,封面是林徽因先生亲自设计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林先生的艺术领域并不是国画、油画等纯粹的艺术创作,而是平面设计、书籍装帧等更为实用的艺术。这也与她在大学时主攻舞台艺术的学习经历有关。

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

《新月诗》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_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

《学问》杂志封面设计

后来,梁思成先生也离开了东北,举家定居北平,在东城北总布胡同租了一间四合院。林先生在这座四合院留下了许多照片。当她给一位美国朋友写信时,她亲手画了院子的平面图,并用英文详细注明了每个房间里住着谁、用途是什么。

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_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家人定居的北总布胡同3号

林徽因在给费正清妻子费惟美的信中解释房屋布局的图画

这座四合院的正房被改造成中西合璧的大客厅,也就是后来非常有名的“老婆客厅”。由于林徽因先生热情好客,经常在此接待北京文化界人士,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他们的好朋友冰心女士写了一篇讽刺小说,称这个客厅为“我们妻子的客厅”。看来这个客厅的女主人是一个特别虚荣无聊的人物。实际情况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毕竟和朋友的聚会只是偶尔的事。更多的时候,这个客厅是全家人居住的地方,也是梁林两位学长工作的地方。 。从照片上可以看到,里面的陈设非常中西合璧。既有西式的沙发、书桌,也有中式的木椅、书架。林先生的文学创作都是在这个客厅里完成的。这栋楼大约十年前就被房地产公司拆掉了,很可惜。

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

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

夫人的客厅

接下来我们要再说说协和医学院的礼堂。有一次,林徽因约在这个礼堂为来华外国友人讲授中国建筑艺术。当时徐志摩在南方工作,乘坐邮机赶来听这个讲座。不幸的是,飞机中途坠毁,他不幸身亡。因此,这座建筑可以说是林徽因先生与徐志摩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见证。 1932年,林徽因先生的儿子梁从诫出生。林先生为儿子写了一首《人间四月》,表达了非常温馨的气氛。

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_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_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小礼堂。 1931年11月19日,林徽因为驻华使节用英语举办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讲座。徐志摩从南京飞来参加,不幸坠楼身亡。

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先生绝对不是一个总是躲在客厅里和朋友有说有笑的妻子。在北平生活时,她经常与梁思成先生以及中国建筑学会的同事一起走出这座古城,到许多偏远的地方,特别是山西省,去搜寻、勘察大量散落在民间的古建筑。这项工作非常艰巨。但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除了山西,他们还去过河北、山东、河南,包括南方的浙江、江苏等地。有许多震惊世界的发现。最重要的是,就在1937年7月七七七事变的同一天,他们的团队在中国发现了一处唐代木结构建筑遗迹——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梁、林都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古建筑研究机构“中国建筑学会”的核心成员。林先生的大部分作品发表在《中国建筑学会学报》杂志上。相当多的论文作品是梁林夫妇共同署名的,也有少数文章是林先生独立完成的,但每篇文章都有特殊的分量。

《论中国建筑的几个特点》是林先生较为重要的代表作。这也是第一篇从理论角度全面阐释中国建筑本质特征的论文。时至今日,它仍然是学术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

1932年,林徽因在《中国建筑学会学报》发表《论中国建筑的几个特点》

梁、林合作的论文中,最重要的一篇是《平教建筑杂记》。平是北京的意思,指的是北京郊区的古建筑。他们在参观了北京郊区的许多名胜古迹后共同签署了这篇文章。从文字本身来看,应该是林先生所写。有一个特别提到的概念,就是“建筑意义”,也就是“意识”的“意义”。他们认为这是对建筑非常重要的新理解。 “建筑意义”类似于我们所说的诗画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在开发一栋建筑的时候,除了看到实际的砖瓦梁柱之外,还会有很多其他的联想,特别是你会想起这些建筑所经历过的沧桑,以及超越物质的精神形象。当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时,架构就会有更深的内涵。

梁思成和林徽因除了从事建筑研究和教学工作外,还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当时他们在东北大学就完成了一些作品,在北京也利用业余时间做了一些设计。其中特别重要的作品有当时为北京大学设计的地质博物馆和女生宿舍。如今,地质博物馆已改建为办公楼,仍保持原貌。可以明显看出,这是一座非常现代化的建筑。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_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

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

《天宁寺谈建筑年代的认定》是梁思成、林徽因的又一篇非常重要的学术文章。讲的是如何从北平非常重要的古建筑——辽代天宁寺塔来鉴定建筑年代。问题。当时有画家说天宁寺塔是隋代建筑。梁先生和林先生从建筑学的角度澄清了这个问题,同时提出了科学的鉴定建筑年代的程序。

当时,中国建筑学会的研究重点是早期建筑,特别是唐宋建筑。北平的古建筑大多是明清时期的,所以包括梁、林在内的前辈们对北平古建筑的考察相对较少,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比如,夫妻俩一起参与了天坛等古建筑的修缮工作。林徽因先生和助手还前往北海考察研究了一批古建筑。

他们发现佛光寺大雄宝殿后不久,北平就陷落了。后来,梁思成先生、林徽因先生的家人和其他一些学者被迫离开古都,南下避难。他们去了很多地方,包括昆明,1939年来到四川宜宾李庄。

第三阶段

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的历史到达了新的转折点。 1946年,梁思成先生应清华大学之邀回到北平,为母校重建建筑系。夫妻俩最终离开四川,回到古都,林徽因先生在那里度过了人生的第三个重要阶段。

梁和林都是清华大学的教授。 1946年,他们一家搬到了清华大学校园。当时,梁思成先生担任新成立的建筑系系主任。但到了清华大学不久,他就受邀去美国讲学,并参加联合国大楼的设计讨论,因此他在北平的时间并不长。建筑系成立之初,许多繁琐的工作都是林徽因先生自己咬牙支撑着病体完成的。林先生不仅帮助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还为当时的清华大学圣音园家属区设计了教师宿舍。他们家在清华大学的住所就在新林园。房子已经翻新,学校正在考虑将其改建为更具纪念意义的场所。

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

新林园8号,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返回北平后,林先生的身体状况并没有好转。他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床上休息,偶尔也会出去活动。她还带着女儿去了颐和园等地散散心。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_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

林徽因携女儿梁再冰游览颐和园

北平解放前夕,林先生与梁先生共同编撰了中国重要文物和建筑名录。为了避免对文物古迹造成重大破坏,中共中央专门委托梁先生编撰此书,林先生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助手。

1948年,林徽因协助梁思成制定《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

新中国成立后,梁先生、林先生积极投入新社会的建设。夫妇俩带领的清华大学建筑团队完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那就是新共和国的国徽。在最初的计划中,林先生的想法是将国徽制作成一个古老的玉佩。后来改为以天安门为主体形象,天空布满五星级红旗,四周用稻穗和齿轮象征工人和农民。联盟。

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

国徽初稿

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

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

国徽最终确定

除了国徽之外,梁先生、林先生夫妇在北京留下的另一件杰作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梁先生负责整个纪念碑的整体设计,装饰部分主要由林徽因先生及其助手完成。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_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

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

两人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林徽因负责的花纹设计

由于身体原因,林老师无法像普通老师一样定期在课堂上给学生上课。她主要通过指导研究生和参与讨论来指导学生,但她仍然通过自己的个人努力来教导学生。当时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建筑系给予了大力支持。

1949年后,由于健康问题,林先生撰写的学术著作较少,但她仍然抽出时间写一些科普文章。林先生对敦煌壁画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她认为敦煌是一座艺术宝库,经常告诫年轻人要从敦煌壁画中寻找传统艺术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新的艺术和装饰设计中。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_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

1951年至1952年,林徽因在《新观察》发表科普系列文章《我们的首都》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_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

研究敦煌图案

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

1950年,林徽因主持修复景泰蓝工艺。

新中国成立后,对于首都的功能和规划,以梁思成先生、林徽因先生为代表的学者希望为子孙后代更完整、更好地保存北京古城。这一点从梁先生、林先生编制国家文物建筑名录时就可以看出。他们特别强调要加强对北京古城的保护,尽量不破坏它。随后,他们进一步参与了国家保护条例和相关文物单位名录的编制。

1954年,林先生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出席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会上,她扶着病痛的身体,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她为保护北京古城做了最后的演讲。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先生在北京同仁医院病房病逝,享年51岁。林先生遗体安葬于北京郊区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由梁思成先生亲自设计,上面刻有“建筑师林徽因”四个字。林先生最看重的是她作为建筑师或建筑学者的身份,而她在这方面的成就是具有历史价值的。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女诗人、女画家,但从来没有女建筑师。林先生在整个建筑领域的开创时期确实是前所未有的——她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第一位女建筑教授、第一位女建筑理论家。

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

林徽因墓

终于

关于林徽因先生的传记有十几二十本。迄今为止,最好的一篇是费正清先生的美国朋友梁琳先生的妻子费惟美用英文写的《梁思成与林徽因》。中文译本不止一种。另外,八集电视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拍摄得很好,挖掘出了很多以前没有出现过的信息。

《梁思成与林徽因》

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

八集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

今天我重点介绍这两套书:《林徽因文集》(梁从诫主编)和《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编)。林先生迄今为止最好的散文集是其子梁从诫先生编着的两本《林徽因文集》。分为文学卷和建筑卷两部分,结合了林先生在这两个领域的工作。最重要的文字都包括在内,还有很多照片。另一本书《建筑师林徽因》是2004年林徽因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专门出版的。里面收集了林先生以前被忽视的一些零散文章,以及林先生的一些工艺美术设计作品。里面还有一些学者对林先生的最新研究文章,从职业女性的角度强调了林先生一生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林徽因文集》梁从诫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地方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

《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从北京古城的地理坐标点来回顾林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我们会发现林先生的一生并不是简单地由一个浪漫的妻子在客厅里度过的。她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职业女性。她的一生是20世纪女性如何实现自我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林先生留下的这些建筑研究讨论、设计作品以及文学艺术创作,更值得我们关注。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16-7959
24小时咨询热线:150-2115-482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16-7959

150-2115-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