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吉故居位于东城区豆腐池胡同15号(原9号)。正是在这里,毛泽东“与杨开慧相识并相恋”,两人携手走到了一起。
杨昌济故居为两进院落,正门开于东南角。庭院长约30米,宽约12米。前院南北各三间,东墙有一棵枣树;后院有四间北房,均为硬山瓦顶。 1918年6月,杨昌济(怀中)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举家从湖南迁居北京,居住于此。 1918年8月,毛泽东从湖南第一次到法国勤工俭学来到北京。他与蔡和森住在靠近院门的南房一间单间里。
1918年6月,随着湖南第一师范毕业时间的临近,毛泽东等人面临着道路的选择。恰在此时,刚刚应聘北京大学的教师杨昌吉从北京来信带来重要消息:法国政府来华招工。曾留学法国的吴玉章、蔡元培、李石曾等人提出“勤于工作”。我们以“勤俭读书,增长工人知识”为口号,倡导年轻人赴法勤工助学,并组织中法教育协会主办本次活动。
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收到信后,觉得这是一条出路,于是动员新民学会成员赴法国勤工俭学,并提前派蔡和森到北京做好准备。 6月23日,蔡和森离开长沙。到达北京后,他陆续给毛泽东写信,告知他在北京的联络情况,希望毛泽东尽快到北京。
8月15日,毛泽东与肖子升、张昆迪、罗学赞、罗章龙等25名青年在长沙登轮北上,于16日抵达汉口。他立即改乘火车,但铁路被洪水堵塞,连夜停在河南盐城漯河站。第二天,水退去,路变得畅通,我们又乘坐火车向北行驶。 8月19日,毛泽东一行抵达北京。
毛泽东一到北京,就到位于豆腐胡同9号的“板仓杨公寓”看望杨昌吉先生。杨昌吉希望毛泽东要么去法国,要么留在北大读书,并劝说毛泽东和蔡和森暂时住在家里。
杨昌吉的家人对毛泽东的到来非常高兴,热情地帮助他安排在北京的生活。不久,在杨昌济的推荐下,毛泽东成为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一名职员。后来,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离杨昌吉家不远的景山东街上租下了三眼井,师生往来频繁。
杨昌吉的女儿杨开慧在毛泽东刚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时还只是个小女孩,她对毛泽东已经很熟悉了。这次在北京见面时,杨开慧已经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当你在异国他乡遇见老朋友时,你们的爱情就开始绽放。毛泽东经常送给她进步的书籍和报纸,以及自己的日记和学习笔记让她阅读。两人一起阅读进步书籍和期刊,讨论问题,评论时事。在这些互动中,大家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不知不觉中,一对年轻人相爱了。
女儿心里的秘密自然很难逃过父母的视线。杨昌吉夫妇最初认可杨开慧与毛泽东的关系,但对于招毛泽东为女婿,他们也不无顾虑。毕竟毛泽东比杨开慧大8岁。后来我们看到两人越爱越深,尤其是当杨开慧向妈妈表白时:“我不仅是为了妈妈而生,也是为了他而生。”心胸很开明的杨昌吉夫妇打消了顾虑,默许了女儿。选择。
就这样,毛泽东和杨开慧建立了爱情关系。他们形影不离,经常一起漫步紫禁城河畔、北海公园,然后一起走回鼓楼,看到盛开的白梅和倒挂在湖面上的柳枝冰柱。 。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就是在这里认识并爱上杨开慧的。”
1919年春,毛泽东准备回湖南,因为母亲病重,他“不得不赶回来服役”。此外,赴法勤工助学的年轻人已经完成了半年的预科课程,正在为出国做准备。 3月12日,毛泽东离开北京。途中转赴上海送行蔡和森、肖子升等前往法国的年轻人。
面对挚爱的离去,杨开慧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悲伤。她亲自向毛泽东告别,并希望他随时给他写信。毛泽东回到长沙时,收到了杨开慧的一封信。信中的标题已经是一个字:“润”(毛泽东的昵称是润之)。毛泽东给杨开慧的回信中,标题也是一个字:“下”(杨开慧)。号夏)。
不久之后,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率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代表团再次来到北京。此时,杨昌吉因病情恶化住进了北京德国医院。杨开慧整天守在父亲的床边,精心照顾他。在北京安顿下来后,毛泽东急忙赶到病房看望老师。杨昌吉明显瘦了不少,但精神却很好。当他看到自己心爱的学生时,憔悴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毛泽东和杨开慧这对恋人在分开半年多后在北京重逢。他们的感情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一直压抑在心里的爱情火花突然迸发出来。
有一天,杨开慧发现毛泽东在竹竿上晾晒的一件白衬衫被撕破了,她就把它脱下来帮他补好。没想到妈妈向珍熙看到了,她把这当作是两人“爱情的确认”的标志,高兴地告诉杨昌吉:“凯慧帮毛润之补衬衫,她以前从来没有补过衣服。”她深受感动。饱受病痛折磨的杨昌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就这样,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婚姻就在杨家落下了帷幕。
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的杨昌济,有一天把毛泽东叫到床边,用颤抖的手从身上掏出一块怀表,递给毛泽东,说:“润芝,这块表已经和毛泽东在一起了。”我陪伴了你很多年,我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你。”记住它。你和凯慧的一切我都知道,所以我就把她托付给你……凯慧还年轻,不懂事,你应该多照顾她……”
“老师、夫人请放心!”毛泽东强忍悲痛,站起来,坚决表示同意,并向恩师、夫人深深鞠了一躬。
1920年7月,毛泽东经上海返回长沙,受陈独秀委托,开始秘密筹备建立长沙共产小组。毛泽东立即赶到富祥女中,在选修课教室旁边找到了回长沙读书的杨开慧。分别后的重逢,让两个人都格外幸福。
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奋斗,使杨开慧和毛泽东走到了一起。当爱情来临的时候,两个年轻人的内心并不平静。秋冬的一个晚上,毛泽东翻来覆去,彻夜难眠。他想念杨开慧,心中的情感之火正在燃烧。于是,他的诗意想象力蓬勃发展,很快写下了《罂粟花》:
“他堆在枕头上伤心,江海翻滚,夜色漫长,天空总是难以看见。我孤独地披上衣服,坐起身来数着冷冷的星星。”夜里,所有的思绪都已散去,只剩下残月西流,我无缘无故流泪。
杨开慧收到这句情话后非常激动。今年冬天,杨开慧背着一袋书来到毛泽东的教工宿舍——妙峰峰下的青山寺。她自由自在地嫁给了毛泽东,不坐花轿,不准备嫁妆,不置新房,也不请媒人。婚姻。那天,他们准备了一顿简单的饭菜,招待了长沙的几位好友。
一对亲密的战友终于成为了革命伙伴。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惊世结合引起了周围人的巨大反响,他们的婚姻也被誉为“理想的浪漫”。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