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宇的旅行日记,走走停停,跟我一起看陕西。
韩城,位于陕西关中盆地东北角、黄河西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韩城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遍布。被誉为“文史之乡”。与国内很多文化景点只有废墟而没有古迹不同,到韩城旅游,有那么多的文化古迹可以欣赏、欣赏,是一个值得一去再去的地方。
在韩城随处可见的文化古迹中,有一个地方是一定要去的,那就是司马迁墓。
提起“历史圣人”司马迁的名字,相信全国人人都认识他、了解他。他毕生撰写了中国第一部传记通史《史记》,记载了中华三千年文明。无论在历史还是文学上,它都是无与伦比的辉煌杰作。
司马迁是韩城人。西晋永嘉四年(310年),汉阳太守尹吉在韩城知川为司马迁建庙。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难能可贵的是,这座祖坟的古迹至今依然存在。也是在一个充满春天的季节,我终于有幸参观了司马迁庙,缅怀了施公,感触良多。
千年古道,韩城最早的高速公路
司马迁祠坐落在一座天然山丘上,东临黄河,西临巍峨的梁山。古建筑沿山脊蜿蜒,鳞次栉比,蔚为壮观。其实这座山的海拔并不高,但是却相当陡峭。北有直墙,南有深谷。站在山脚下抬头望去,掩映在松柏之中的建筑群愈发高大雄伟。
按照指示,到达第一个牌坊。门楣上醒目地矗立着启功先生所书的“太师司马迁汉墓”匾额,似乎在向游人表明,从这里进入,就真正到达了司马迁墓。
进入第一个牌楼,有一条古老的石板路,石条凹凸不平。这就是著名的司马古道。参观文化景点时,我喜欢提前做一些功课,否则常常会错过很多亮点。若不是,谁能想到,这条看似不起眼的石板路,竟是韩城最早的“公路”!
司马古道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韩城最古老的坡道之一。现在我们看到,这条300多米的古道是北宋时期的遗迹,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韩城地区的士人进京赶考,必须经过司马古道。古道上人多于驴,故司马古道又名“秀才坡”。
司马古道曾经是韩城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这条路延伸出去,曾与108国道相连。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的古道早已失去了昔日的交通用途,但却成为了记载韩城历史的文物。
游览时,不少游客都会在古道上拍照留念,以取“秀才坡”的好感。因此就有了下面的照片。
第一奇观:司马迁坐像为何坐北朝北?
沿着古道缓缓而上,穿过“高山仰止”牌坊,走过陡峭的朝信路,再沿着著名的“九十九级台阶”前行。拾阶而上,便到达山顶,司马迁祠就位于此处。
通往祠堂的九十九级台阶之间,挂着一块重要的匾额——“十壁朝室”,这或许是对司马迁人格的最高评价。不畏强权、不关心生死,是历史学家的职责。这座祠堂的主人是一位享誉千年的历史学家。
爬到山顶后,就看到司马迁庙了。整个祠堂分为奉献殿和寝宫两部分。宫内供奉着一尊司马迁泥塑坐像,但奇怪的是,坐像并非面朝前方,而是面朝北方。
古人讲究端坐,我们看到的雕像大多面朝正前方。司马迁雕像为何坐北朝北?带着疑惑,我查了相关资料,发现其中包含了司马迁一生中最痛苦的经历。 ——西汉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为因“李陵事变”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他直言激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维护李陵,遭受了残酷的“阉割”。
他被折磨的时间是司马迁写下《史记》后的第五年,距离他完成这部巨著还有11年。遭受如此巨大的打击后,司马迁以不屈的性格完成了《史记》。仅此一点,就足以让他名垂千古。
司马迁祠堂内的雕像坐北朝北。司马迁也希望李陵能够从匈奴归来,还清自己的罪名。后人建此像是为了让司马迁向北看,大概是出于太史公的心愿。
第二奇观:司马迁的坟墓为什么是蒙古包的形状?
祠堂后是司马迁墓。司马迁完成《史记》后,就彻底从史书上消失了,没有文字记载。他的结局如何已成为历史之谜。我们今天看到的坟墓是宋元时期后裔为司马迁修建的坟墓。
司马迁的坟墓很奇特,形状像一个蒙古包。顶上生长着一棵古柏树,至今仍郁郁葱葱。这座坟墓的形状颇为奇特。相传是元朝开国元祖忽必烈下令修建的。原因是《史记》客观公正地记载了匈奴的发展、起源和历史功绩,而司马迁的民族一体化观也符合忽必烈的政治需要,所以才创建了这座蒙古包形的陵墓。
在墓前沉思片刻后,突然一阵微风袭来。墓顶的古柏在风中颤抖,似乎有人在诉说着什么。当我看着那棵古柏时,感觉它很高大,向上生长,似乎象征着司马迁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坎坷的人生。
参观完太史公墓,来到了祠堂门口,这里也是司马迁祠墓的最高处。站高望远,感觉四周山水环绕,目不暇接。
游览司马迁庙和司马迁墓,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心灵对话。根据山体的自然地形,形成了高大挺拔、雄伟的太史公庙,可谓匠心独运。沿途有许多古遗址,有古道、古碑、古建筑、古楹、古树。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
游览中,遇到了两件“奇妙的事”,让我更加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