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公墓官网-浦东华南公墓-华南陵园官网-华南墓地

墓园地址:航头镇海桥村航都南路668号

官方热线: 400-616-7959

24小时热线:150-2115-482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16-7959, 150-2115-482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华南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寻访徐光启墓(探秘)(图)

发布时间:2024-09-11 00 浏览: 57

寻访徐光启(探秘)(图)

2005-05-02 04:5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宜仁

徐光启墓地_徐光启墓园_徐光启墓志铭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徐光启深知水利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有多么重要。43岁中举后,他便提出勘察长江、黄河、淮河水道。晚年他编撰了《全书农政》,其中九卷专门论述水利。

徐光启(1562-1633),字子贤,号玄虎,上海人,明代著名科学家。他一生成就颇丰,为把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引入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清明时节,笔者来到上海徐家汇,参观了刚刚修葺一新的徐光启墓园。

徐光启自幼志向远大,立志“治国安民,秉公驱邪,一生不枉度日”。早年从事农业生产,20岁中举,36岁中进士,43岁中举,后任礼部侍郎、文渊阁大学士,最后任宰相。他从政数十年,清正廉明,死时身家只有十两白银。他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是中国对世界科学有深刻理解的第一人,也是第一位大力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学者,翻译了《几何原本》、《大测量》、《西方水法》、《测量法》等科学著作。

徐光启最大的贡献和影响最深远的是他对农学和水利的研究。他从战略的高度看待水利问题,把水利作为治国理政、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他在《全书·农政》中写道:“水利,农业之本,无水则无田。”深刻阐述了水利与农业的关系。明朝迁都北京后,政治中心远离经济中心,每年需要从东南运粮等物资400多万石。所谓“军国之命,全在漕运。”为此,明朝奉行水利服务漕运的政策。长期实行“先漕运,后灌田”、“灌田不争粮”的政策,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带来了江河运输紧张、江河灾害加重、劳财损失、经济衰退等严重的社会后果。徐光启提出“漕运使国穷​​,漕运使水费增加,漕运使江河受损”,主张改变灌溉服从漕运的政策,确立水利服务农业的原则,采取措施节约用水,把原来用于漕运的水源用于灌溉农田,增加粮食产量。特别是要发展北方的水利和农业,把天下变成江南,改变南粮北运的局面。这些主张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徐光启死后,谥号“文鼎”,葬于上海法华江与赵家江交汇处的大别村。这一带也因其后裔的定居而形成集镇,并命名为徐家汇,现已成为上海三大繁华商业中心之一。明代徐光启墓原有墓门、栏杆、石人、石马等,清代加设十字架,气势宏伟,但在“文革”期间被毁。“文革”结束后,徐光启墓虽经修葺,恢复原貌,但已不是当初的风貌。1988年,徐光启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近年的修葺,徐光启墓地已恢复明清古朴的风貌。

沿南丹路西行不远,视野豁然开朗。路北一片开阔,一对石狮蹲守在路口,两根近10米高的方形青石柱威风凛凛地矗立在石柱后。柱间有一水池,池中清水倒映蓝天,水上架有一座石桥。沿桥而下,有三门花岗岩墓阙,中间镌刻“文武元勋”,两边镌刻“王佐如宗”、“奚朝元甫”,彰显着徐光启的历史地位。阙后20多米长的墓道两边,石羊、石狗、石马、石翁钟等庄严矗立,彰显着当时墓主人的身份。墓道尽头是我国官墓中极为罕见的汉白玉十字架。 2米高的基座上镌刻着“徐文鼎墓前十字架”,5米高的大十字架上还镌刻着“圣十字架,百年仰视”八个大字,与不远处徐家汇天主教堂钟楼的天顶遥相呼应。1604年,徐光启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科学家利玛窦,后者使他接触到了西方最新的科学技术,并接受了天主教。十字架后的墓室呈双月牙形,墓丘仰角呈山峰状。墓前矗立着现代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所书“明徐光启墓”碑。墓室两侧有短甬道,东有“徐光启墨迹碑廊”,西有“徐光启生平长廊”。占地十余亩的陵园内树木繁茂,翠竹成林。园内西南角有一座典雅古朴的明代府邸建筑“南华春堂”,徐光启纪念馆就坐落于此。正殿内安放着徐光启的花岗岩半身像。馆内还陈列着与徐光启相关的图片、绘画、书法、篆刻作品,并放映了一部有关徐光启生平的电视影片。

出了墓地,回头一看,只见墓柱上镌刻着两行苍劲有力的对联:“治国智农百代,勤于兵法文学之臣。”这番评价对徐光启来说,实在是名至实归!

图1: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徐光启深知水利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的重要性。43岁中举后,他提出勘察长江、黄河、淮河水道。晚年他编撰了《全书农政》,其中九卷专门论述水利。

图2:徐光启在北京做官时,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并在利玛窦的帮助下翻译了《几何原本》。徐光启在译文中加入了自己的想法。西方国家对它的评价远胜于原著。

图3:徐光启早年看到上海受倭寇侵扰严重,调查我国火药火器使用情况,绘制了安装火炮的炮楼样图,并提出发展火药武器。可惜这一建议并未引起朝廷重视。

徐光启墓志铭_徐光启墓地_徐光启墓园

图4:崇祯二年(1629年),68岁的徐光启奉命督修历法。他成立历局,广纳各方意见,广泛吸收国内外天文历法研究成果。徐光启72岁时,卧病在床,未能完成《崇祯​​历法》。他推荐一位学者领导历局,完成未竟之业。

图5:徐光启一生写了许多科学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就是《全农政书》。他临终时对孙子说:“赶紧把《全农政书》完成,呈上来,完成我的大志。”这部60卷的著作,汇集了从古至今农业科学的精华,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图6:徐光启逝世后葬于上海徐家汇。他为我国科学技术进入中西结合科学技术研究开辟了一条道路,因此被后人称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5月2日第二版)

徐光启墓园_徐光启墓志铭_徐光启墓地

徐光启在北京任官期间,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并在利玛窦的帮助下翻译了《几何原本》。徐光启在译本中加入了自己的看法,西方国家对它的评价远胜于原著。

徐光启墓地_徐光启墓园_徐光启墓志铭

徐光启墓地_徐光启墓园_徐光启墓志铭

徐光启早年看到上海受倭寇侵扰严重,考察我国火药火器使用情况,绘制了安装火炮的炮楼样图,并提出发展火药武器,可惜并未引起朝廷重视。

徐光启墓地_徐光启墓园_徐光启墓志铭

崇祯二年(1629年),68岁的徐光启奉命督修历法。他成立历局,广纳各方意见,广泛吸收国内外天文历法研究成果。徐光启72岁时,卧病在床,未能完成《崇祯​​历法》。他推荐一位学者领导历局,完成未竟的工作。

徐光启墓园_徐光启墓志铭_徐光启墓地

徐光启一生写了很多科学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就是《全农政书》。他临终时对孙子说:“赶紧把《全农政书》完成,呈上来,完成我的大志。”这部汇集了从古至今农业科学精华的60卷著作,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徐光启墓志铭_徐光启墓园_徐光启墓地

徐光启去世后葬于上海徐家汇,他为我国科学技术进入中西结合科学技术研究开辟了一条道路,因此被后人称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16-7959
24小时咨询热线:150-2115-482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16-7959

150-2115-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