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城东7公里处,有一座东西长约9里的山丘,为军都山向平原区延伸的侵蚀山丘,山势较平缓,东西向延伸,相对高差约50至120米,主峰海拔约190米,岩体为火山沉积岩。此山名“九里山”,属崔村、南邵两镇。
九里山,历史上曾被称为绵山、夷山。绵山意为连绵不断的山脉,所以古人称九里山为绵山,后来“绵”字演变为“绵”字,现又称绵山。山体突兀于平原,东西呈直线排列,所以古人称九里山为夷山,“夷”字后来演变为“夷”,故又称夷山。
崔村镇所属九里山前麓,有面山村、西新峰村两个村,均位于京密引水渠以南。
绵山村原名牛家屯,所以村里牛姓居民较多。因村子位于九里山中段南麓,九里山又称绵山,后来村子因山而得名,故称绵山村。绵山村原有一条东西向主街,长约800米。村民姓氏有牛、张、高、李、刘等。2009年末有户252户,762人。
西新峰村位于面山村东约2里处,九里山东侧。解放前称小新峰,全村约300户,800余人,村民姓氏有王、徐、刘等。西新峰村的九里山红枣非常有名,相传明代为贡品。
过去,绵山、西新峰都是农业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但西新峰曾有养猪场,有1000头猪,还有果园,比绵山还繁荣。现在两个村的经济都依赖于九里山墓园的运营,九里山墓园建于1988年,属于绵山村;九里山墓园二区属于西新峰村。
九里山在金辽时期风景秀丽,山上建有绵山寺,佛寺设施一应俱全,平日里,香客络绎不绝,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在此留宿。《元一统志》记载,元代绵山上有绵山寺,《顺天府志》也记载,绵山上有一座古道观。
绵山村、西新峰村依山傍水,从风水学上看,是一块风水宝地。清代中叶,在绵山村北山麓修建了清朝太子墓,遗址在现九里山陵园西侧、昌平至小汤山官道北侧。太子墓坐北朝南,墓前有一条月牙河,河上有一座神道桥,过桥为小广场,广场东西两侧有三间朝堂。广场中央是用石条砌成的神道,神道南端有一对威武的石狮,后面有一座碑楼,内有龙抬碑,碑楼后约50米处为花园陵园。园墙东西宽约100米,南北深约120米,墙面涂朱红色,下有青石墩,墙顶贴绿琉璃瓦。中间有三道宫门,宫门北为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前石阶两边汉白玉栏杆上雕有莲花图案。殿后有石供桌,远望与宝塔相对。陵东墙北侧有两处小墓地,各有宝塔一座,墙外植有马尾松数十株。官道南侧有小墓地一处,内有宝塔一座,园外植有马尾松。此外,螺沟桥的东南有松树十余株,均高二丈余。
九里山善顿君墓遗址
这座亲王墓的主人是嘉庆皇帝的第三子敦克勉开亲王,生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六月二十二日,母亲是承恩公贡阿拉之女钮祜禄氏孝和瑞皇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正月,他被封为敦王。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宣宗即位,升他为亲王。“一生受人器重,屡任要职;但不懂得节制,两度被贬为敦王,三度退居内廷。”道光十八年(1838年)五月,平民穆氏告状,其丈夫穆齐贤被国王囚禁,国王下令封为敦亲王,又贬为敦亲王,官职全部被免。同年十二月四日,绵开去世,享年四十四岁。据绵山村85岁的李福友先生说,“载英四爷”墓在官道南侧;至于陵墓东侧的两座小墓地究竟埋葬着谁,至今不得而知。1937年冬,太子墓遭当地土匪盗劫,1945年前后,墓主后人溥心将太子墓的石条、砖瓦、树木等整体出售。仅存一对石狮。1968年,村民拆除宝顶,运走龙碑,拉下石狮,将地宫当做菜窖。1988年,太子墓所在地被绵山村委会开发为九里山墓地,石狮移至墓地门前。石狮雕饰很有特色:怒目相对,狮口大张,颇有江南风格。狮腿稍有破损,用水泥修补。汉白玉基座已脱落,换成水泥基座。两只石狮细部雕饰精湛,但破损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