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第二春
蘇轼
走在长江南岸的群山间,见山便忍不住流连忘返
读懂写天山小团月,尝尝人间第二春
石板路绕九龙背,水光转五湖天
孙登徒然等待着乌云散去,山坡上的松树声传到了山谷里
烟雨蒙蒙,荷塘泛舟,遍地黄叶,芦苇映雪,这是江南的四季,也是人们对江南的眷恋,而惠山古镇正是保留这份眷恋的地方。2018年1月8日下午2点,16年级环境艺术系9人实践团全体成员对惠山古镇的祠堂进行了调研活动,让团员们对祠堂的建筑风格和特色有了深刻的了解。这是一份报告,一份冷冰冰的调研报告不足以诠释我们对这个我们深刻了解的地方的感情。
从惠山街进入,一踏入古镇,整个城市仿佛都被抛在身后。惠山的祠堂并不像江浙其他地方的古祠堂那么宏伟壮观,人们提起祠堂,总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然而,惠山祠堂的面貌,却与江南传统民居相差无几。
斑驳的墙面带着岁月的痕迹,房屋排列整齐,屋檐轻轻翘起,像一张美丽的笑脸。褪色的红砖绿瓦也显露出沧桑。惠山古镇仿佛多少年来始终保持着这样的姿态,千年不变却风光无限。
听张建老师讲,张忠诚祠很有名。
全团来到张中成祠堂
拍照并研究
张中成祠位于西山北麓,庙宇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占地面积2400余平方米,前院临街,后塔即为西山之巅龙光塔。张中成祠纪念唐朝御史张巡和睢阳太守徐元两位在平定安史之乱中身先士卒的英雄人物。据史料记载,当时十万起义军长期围攻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试图攻破这个控制江南的重镇。张巡、徐元率领守军顽强奋战,场面感人肺腑。
宫殿前的大鼎
虽然生锈
但不是古董
一群人走进大厅
在大殿里找到了张勋。
徐远镇守睢阳大型雕塑
活动成员还发现,大殿雕塑两侧还摆放着一些塑像,祠堂管理员介绍,这些都是无锡惠山古镇每年庙会时摆放的,大殿的柱子呈斗笠形。
大殿两侧有两座配殿,门东侧名“丰色”,西侧名“天心”,天心门向西通向虚源寝殿等建筑。
由于关门时间
成员们只好拍照后匆匆离去。
记得惠山寺的住持在实地调研时说过:这里最初没有城镇,可能先有几座祠堂,然后有惠山寺,后来围绕着庙宇蔓延,又建起了很多祠堂,随着人越来越多,城镇才逐渐出现。惠山寺最初只是一间茅草屋,建于中国历史上最分裂、最动荡的时期。
南北朝时期,宋国六十年,齐国二十四年,梁国五十四年,陈国三十三年。国兴,民亡,民亡。国家频繁易主,但无论归谁所有。黎明人永远是一个生活卑微,前途未卜的民族,他们唯一能预见的未来就是灾难,乱世中无路可走。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黎明人,为了逃避这场人为的灾难,转而投向精神世界。这大概也是惠山古镇在那个时代一直存在的原因,也曾多次被毁又重建。我也明白了为什么人们那么尊敬张勋和徐远,所以为他们修建了张中承祠,他们是保护百姓安全的常胜将军,所以张中承祠几经毁坏又几经重建。很多年前,有人顺着石板路而来,有人顺着河岸乘船而来,如今,寺内供奉着菩萨,寺外供奉着祖先。
一个祠堂,一个家族,一个姓氏。背后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跨越时空的血脉延续的设计。惠山祠堂群的形成,是人们对血缘亲情的虔诚崇拜,是每个姓氏、每个家族的根源。我们大多数人提到祠堂,想到的都是排位、祖先。其实,人们只知道祠堂对于逝者的怀念意义,却忽视了它对于在世人的实用价值。归根结底,我们离过去的历史不够近,或者疏忽、懒惰。
▼
❤
图文编辑:胡天华
来源:环境艺术 1601, 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