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明代的记载,有人提出棺木可能是从岩石顶部悬吊下来,再放入洞中,然后搬进洞中。例如唐代以前的无锡蛮人“在临江的高山上凿穴埋葬死者,用绳子从山上吊下棺木”。但三四千年前,人类还没有发明和使用辘轳等机械。船棺长度只有五米左右,体积巨大,难以控制,有些突出的岩石就会将船棺压塌,更何况有些山本身就是无法攀登的,又怎么可能修建栈道来搬动船棺呢?
武夷山自古就有飞阁、栈道的记载,虽然修筑栈道工程浩大,但武夷山崖大多为单峰,突兀险峻,没有可供修筑的缓坡。有人发现,有些悬崖之间插有栈道的痕迹,但考古学家仔细观察,陡峭的白岩峭壁之间,并无栈道的痕迹。
那么,用搭脚手架的方法把船棺抬起来可行吗?因为广西有这样的先例,但且不说搭三五十米的脚手架要花多少人力物力,而且大藏峰金鸡洞旁边就是一处深潭,水流蜿蜒,哪里还搭脚手架呢?
众说纷纭,却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也许是多种手段的结合?人们仍在互相说服,但4000年前,武夷族的祖先曾悄悄地将仙舟置于高崖之上,留下了这个让一代又一代后人绞尽脑汁去破解的谜团。
阿房宫再现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阿房宫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绘制了各个征服国家的宫殿分布图,并仿照秦国都城咸阳渭河南岸的宫殿修建,被称为“六国宫殿”。据说当时有145座宫殿,其中著名的有辛宫、甘泉宫、兴乐宫、长阳宫等宫殿。当年的咸阳宫殿宇楼阁、曲廊幽径、花团锦簇。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征召七十多万俘虏,分赴四川、湖北等地,在北部山区伐木采石。他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修建一座规模更大的宫殿——朝宫。说起朝宫,大家可能不知道,但如果提起它的别名,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那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阿房宫。
可惜的是,由于工程规模过于庞大,阿房宫最终只是秦始皇心目中的宫殿,他没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宫殿竣工。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东巡途中去世,他此行的目的是寻找传说中的仙岛,解开长生不老的秘密。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阿房宫,但直到刘邦大军入关后才竣工。楚霸王项羽率军入关后,阿房宫及其附属建筑全部被焚毁,化为灰烬。
西安以西十余公里处,有一座古代遗留下来的夯土台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这是秦阿房宫烽火台的遗迹。烽火台是中国古代用来传递军事情报的建筑。
古时,人们在长城沿线和西北边境每隔一段距离就修建一座烽火台,台上装满木柴或狼粪,点燃后冒出浓烟,日夜驻扎士兵。一旦发现敌军入侵,便会陆续点燃烽火,警告敌军,并将敌情迅速报告给军事指挥区。
白天和晚上燃放烽火的方法不一样,晚上燃放烽火叫烽火,白天燃放烟花叫燧石火。燃放烟花有严格的规定,敌军不足一千人,就燃放一朵烟花,敌军每增加一千人,就多燃放一朵烟花。那么,这座古代遗留下来的夯土台,是烽火台吗?
2005年4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勘探发掘。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遗址出土的瓦当残片和瓦筒的建造时间远早于阿房宫的修建时间,与阿房宫毫无关系。残存的建筑底部和中部也有建筑物。
因此此建筑应为高台宫殿建筑,其形制与咸阳宫一号殿相似,亦为战国建筑风格的一大特征,可惜顶部已全部损毁,建筑已不复存在。
为了进一步找到阿房宫的准确位置,考古人员于2005年至2006年对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经过近一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对阿房宫前殿遗址以东3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局部发掘,发现传说中的上天台遗址其实是战国时期修建的上林苑宫殿建筑群。但由于20世纪40年代在遗址附近开挖壕沟,当地农民取土进行筑梯田、大规模平整土地等农田基本建设,遗址遭到严重破坏。
从该遗址出土的大量砖瓦、瓦当、瓦当和脊瓦来看,它们沿袭了战国时期关中地区流行的瓦当和瓦当的纹饰和制作工艺,即与战国时期秦上林苑一号建筑遗址出土的瓦当和瓦当的制作方法、形制和纹饰相同。考古学家通过与邯郸战国赵王宫殿建筑遗址和燕下都东城舞羊台等大型宫殿建筑遗址的对比,认定上天台建筑遗址中的夯土台基属于战国时期流行的高台宫殿建筑。
史料记载秦国有五座园林,但秦上林园的范围在宋代学者中难以明确界定,但秦阿房宫前殿即建于秦上林园内。此遗址的发现也解决了秦都咸阳战国时期是否有上林园的长期疑问,澄清了建筑遗址是阿房宫上台的长期误解。磁石门并不属于阿房宫建筑。
相传秦始皇曾用磁铁建造此门,故名磁门。它与现代安检哨类似,利用磁铁吸铁的特性,阻止暗藏刀具的人通过,以防刺客入门;利用磁铁吸铁的特性,吓唬前来参拜的胡人,使他们不敢有其他意图,以此向“蛮夷”显示其神奇。因此,此门又被称为“胡门”。为了揭开磁门神秘传说的真相,阿房宫考古队于2007年10月对这座建筑遗址进行了发掘。
考古人员对遗址出土的大量瓦当、筒瓦的制作工艺进行仔细考证,认定该遗址也应是战国时期秦国上林苑中的高台宫殿建筑,而非门楼遗址,且无门洞遗迹及相关设施,其建造时间早于秦始皇统一后所建的阿房宫,因此不属于阿房宫。这也澄清了长期以来上林苑建筑遗址即阿房宫磁石门遗址的错误认识。
此次发掘,考古学家或许可以洗清项羽千百年来的冤案,多年以来,项羽火烧阿房宫几乎已经成为了众所周知的历史常识。
《史记》中明确记载:“项羽率兵西至咸阳,杀投降的秦王子婴,焚毁秦宫,大火烧了三个月。”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这座宏伟的宫殿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并无限感慨地歌颂道:“楚人焚毁了它,只剩下焦土。”
如果项羽那场大火真的烧了三个月,那么阿房宫应该还留有一些痕迹。考古学家在距离阿房宫遗址不远的咸阳宫遗址发现了很多被火烧过的痕迹。遗留的是白色的墙壁被烧成了红色,有很多木桩灰,木桩因为火势太大被烧成了硫磺渣。其他建筑材料如瓦片也被烧成了红色。
毫无疑问,如果真的发生过火灾,阿房宫遗址应该会保留大量被火烧过的痕迹。然而,考古人员的铁锹一次次往下挖,每次挖出来的都只是夯土,没有一点被火烧过的痕迹。此前的考古发现,都和阿房宫的传说基本吻合,但这一次,结果却截然不同。除了东西两边村落覆盖的地面,考古人员还在房屋之间的空地、花坛里、猪圈旁边、厕所旁边钻探过,却没有发现被火烧过的痕迹。难道这场轰动一时的火灾,根本就没有发生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赵志军希望在他的实验室里找到答案。他把阿房宫遗址的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赵志军说:“假设阿房宫确实是项羽所建,后来又被焚毁,那么阿房宫遗址上应该形成一层很厚的灰烬。这层灰烬中肯定含有很多没有完全燃烧的木炭,以及非常细小的碳化木屑。”
赵志军首先把土粒彻底打散,然后配制一些较重的液体,通过浮选的方式,把土中不同比重的物质分离出来。轻的物质会浮到液体的表面,重的物质会沉到底部。炭化锯末的比重很小,如果阿房宫真的经历过火灾,那么土中含有的炭化锯末就会全部浮起来。如果一个地方真的被烧过,那么土中含有的炭化物质的数量一定非常巨大。
如果将这些颗粒制成微观碎片,我们可以看到成千上万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炭化木屑。然而,在阿房宫采集的土壤样本中并没有发现这种现象,最多只能看到二三十个单独的炭化木屑。
赵志军的显微镜解开了一个谜团,但也带来了新的疑问:楚王项羽为何在焚烧咸阳宫后,却留下了更为雄伟的阿房宫?考古学家勘察了周边所有区域,却只在夯土台基南侧发现了路土的痕迹。最终,考古学家对项羽为何不焚烧阿房宫给出了令人吃惊的解释。
这一解释,终结了流传千年的阿房宫传说——阿房宫修建仅打完了地基,并未全部建成。事实上,70万工人用4年时间只完成了一个夯土台基,其余设计巧妙的建筑最终并未落成。
如今,从考古发现来看,阿房宫将永远留在秦始皇的梦中。这座传说中的宏伟宫殿,并没有被项羽焚毁——因为它根本就没有建造过。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的阿房宫失火,也是杜撰的。围绕着千年阿房宫的诸多谜团,今天终于有了明确的答案。
一位道士开辟了千年
敦煌莫高窟第16窟的洞口旁边,有一扇小门,这就是著名的敦煌藏经洞第17窟。在莫高窟大大小小的近500个洞窟中,最吸引人的大概就是这个洞中洞了。
故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北宋时期,由于科技的进步,大量新的手抄本和印刷本典籍涌入敦煌。于是,当时的管理者在敦煌的各个寺庙里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藏书清理活动,清理了大量重复的、破旧的、无法使用的经书和其他曾经流行但现在很少阅读的文化经典。他们把这些经典连同以前各个寺庙搬走的经书、典籍,以及积累多年的过时文献、废纸、旧幡画、多余的佛像一并收了起来。
按照中国人的习俗,书籍和纸张是不能随意扔掉的。他们把这些书籍、纸张、画作、文献等捆扎起来,放在了第 17 窟。第 17 窟是第 16 窟窿内一个废弃的后殿,面积只有几平方米。他们把这些捆扎好的书籍和纸张放进洞里,用泥土封住洞口,并在上面画壁画。这些人死后,这个废料仓库便无人知晓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位名叫王元禄的道士几经周折来到敦煌,定居下来,成为莫高窟的看守人。他是一位虔诚的信徒,长年致力于莫高窟的清沙修缮工作,并请一位杨姓男子在洞窟内抄写经文。
1900年5月26日,杨先生按照王道士的安排,在南区第16号窟的甬道里抄写经文。他在甬道里摆了一张桌子,背墙而坐。不抄经的时候,他习惯用一根芦苇棒点烟,并经常把草棒插进身后的墙缝里。那天他插入草棒的时候,感觉裂缝很深,便用手敲了一下,咚咚的响声让他觉得墙后面好像什么都没有,或许里面有什么秘密。杨先生偷偷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王道士。
当晚,王道士与抄经士悄悄来到第十六窟。二人敲了敲甬道的墙壁,听到空洞的声音,怀疑里面是空的。他们撬开空洞声音来源处的墙壁,发现一扇紧闭的小门。他们把堵在门上的泥块全部清理干净,打开门,穿过一条甬道。眼前的一幕让王道士和杨先生目瞪口呆:在一间高约2.4米,宽约2.7米的小储藏室内,堆放着无数的白布袋,每个白布袋里都装着十几件古文书,有的布袋下面还藏有丝绸幡、佛画、古代木刻版画、铜器、木制乐器等。被封闭了近千年的藏经洞,就这样显露出来了。
沉寂了900多年的敦煌第17窟被意外发掘,一个埋藏在地下900多年的奇迹被公之于众。被宋人当作废物丢弃的东西,经过900年,已经不再是废物,而是稀世珍宝。窟内珍藏着种类繁多的珍贵古文献和文物,堆积如山,总计有五六万件。
王道士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由于文化水平低,根本不知道它的价值,便随意取了几卷文献,送给当时爱好古玩的敦煌知府王宗翰,又请了几位官绅前来参观。官绅们虽然没有一个人看得出来,但都一致认为这是古玩,应该保留下来。
1902年,著名金石学家叶长池出任甘肃巡抚,王宗翰将王道士所赠的北宋乾德六年水月观音像和佛经赠与叶长池。叶长池大喜,在其金石著作《语诗》中加以研究,并建议甘肃省政府将藏品全部运往兰州保管,因为这些藏品极为珍贵。但因要花费五六千两白银,无人理睬。
1904年3月,甘肃巡抚致函敦煌知府王宗翰,下令对藏经洞进行清点,并就地封存。王宗翰在主持封存的同时,还取走了数件精品,送给新疆、甘肃的一些官员,藏经洞文物开始外流。
1907年3月12日上午,第一位西方探险家斯坦因在凛冽的寒风中抵达敦煌。斯坦因出生于一个匈牙利犹太人家庭,21岁获得博士学位。
1905年,在印度政府和大英博物馆的联合支持下,斯坦因第二次来华考古。他刚到敦煌时,并不知道藏经洞的存在。后来,他从一位乌鲁木齐商人那里听到线索,便立即从敦煌县城出发,穿越十余公里的沙漠,来到莫高窟。当他看到藏经洞上新装的木门时,不禁有些失望:掌握钥匙的王道士已经化缘修缮洞窟了。但他的中国“师傅”蒋孝万从多方打听到的消息,却让他充满了希望。据说藏经洞里的“文献”可以装满好几辆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