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我国博物馆壁画保护历程
概括
壁画是附着于建筑物墙壁上的画作,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中为宣扬宗教信仰、反映民俗、表达美好愿望而创作的绘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我国博物馆现存壁画大多来自墓葬壁画、宫殿壁画和石窟寺壁画。已拆除的古代壁画被移送到博物馆进行保护、修复和展示,成为博物馆壁画。我国博物馆壁画的保护修复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采用搬迁和加固修复两大技术。随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搬迁和加固修复过程中的工艺方法和保护材料也不断完善和升级。本文对我国博物馆壁画的保护历程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梳理,将博物馆壁画的保护历程按支撑体等保护材料的变化分为五个阶段,并总结了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第五阶段多学科交叉保护技术在博物馆壁画的保护应用,并对未来博物馆壁画的保护技术与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博物馆壁画;墓葬壁画;搬迁;加固修复
作者
苏伯敏
介绍
古代壁画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按照现代文物保护理念,就地保护是展现壁画和文物完整性和真实性的最好方式。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库、水坝、公路、铁路、机场的修建,一些地方的洞窟壁画、厅堂壁画、墓葬壁画被拆除,移至博物馆保存;而有些墓葬壁画位于偏远地区,考古发掘后,由于技术和管理条件所限,墓葬壁画不得不采取迁址、拆除的方式进行保护。另外,在考古发掘过程中,一旦打开原来封闭的墓室,墓葬内稳定的环境条件就会很快遭到破坏。相对湿度、可见光、可溶盐等因素的剧烈变化,会使墓室内的壁画出现起皮、开裂、卷边、脱落、粉化、碱化、褪色、霉变等现象。因此,对墓室壁画进行迁移、搬迁是重要的保护手段,也挽救了一大批濒临灭绝的墓室壁画。
博物馆壁画搬迁技术
古墓壁画搬迁技术是保护人员根据墓葬壁画的制作工艺,采用分块切割的方法,搬迁时根据壁画地面层的材质差异、厚度选择有地面层和无地面层的壁画。十多年来,保护技术不断完善,为减少壁画切割搬迁过程中的损失,保护人员不断探索,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墓葬整体搬迁技术。如陕西韩秀墓壁画、太原市西中环路南延段M55壁画、大同辽代墓葬壁画、登封唐庄宋代墓葬壁画、陕西渭南金末元初壁画墓等均采用了整体搬迁技术。这种整体迁移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墓葬壁画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墓葬壁画在迁移过程中,通常采用表面烤漆、画面封存、纱布预加固、安装胶合板等多种方式,确保墓葬壁画在迁移前处于干燥、稳定的颜料层状态。所用的颜料层加固材料主要有动物胶、桃胶、聚醋酸乙烯酯、聚乙烯醇缩丁醛、B-72、聚甲基丙烯酸丁酯、三甲树脂、聚乙烯醇等有机高分子材料。地面层的保护加固材料多采用水溶性聚醋酸乙烯乳液、三甲树脂、丙烯酸和硅丙材料。在具体工艺上,为防止壁画在迁移过程中破碎开裂,通常采用壁画表面封存加固和纱布敷设的方法,但纱布质地会在壁画的颜料层和彩绘层上留下网状花纹,从而永久改变壁画的表面状态。此外,在修补加固中,如果使用过量的胶粘剂,会造成壁画表面反光或胶粘剂残留过多,胶粘剂残留还会造成微生物的滋生,一些高分子材料如B-72也会存在此问题。因此,加强和改进博物馆壁画保护方法及保护加固材料是壁画保护工作者未来需要突破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加固和保护博物馆壁画
博物馆壁画保护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众多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博物馆壁画保护方法和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石膏支撑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石膏主要被用作壁画的支撑材料。采用石膏支撑加固的壁画有:西安西郊枣园杨宣略墓壁画、咸阳狄张湾薛氏墓壁画、西安南郊羊头镇李双墓壁画、西安东郊苏思绪墓壁画、长安南里王村卫东墓壁画、乾陵永泰公主墓壁画、山西永乐宫壁画、山东嘉祥营山隋墓壁画、辽宁北票莲花山辽墓壁画、甘肃武威天梯山石窟迁建壁画等。
第二阶段:木龙骨支撑
为了克服石膏支撑重量大、易断裂、盐蚀等问题,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曾采用环氧树脂+木龙骨支撑加固博物馆壁画。木龙骨支撑一般采用材质较轻、力学强度较好的红松木材,用榫卯工艺制成支撑结构框架,再将壁画地面削薄,背面贴布。用环氧树脂将壁画粘结在木龙骨框架上,如北周李贤墓、少林寺千佛殿、芒砀山西汉柿园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等壁画的修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采用这种方式保存下来的壁画有的已经变形、腐朽。例如河南博物院西汉早期墓葬中的《四神云纹》壁画,是用环氧树脂胶粘在木龙骨支架上的。经过保护后,由于环氧树脂固化过程中的收缩和残余应力,以及壁画与木龙骨框架之间的网状粘结,有无龙骨的壁画应力分布有很大差异,导致壁画正面出现网状裂纹、弯曲、开裂、变形、脱层等。另外,木支架易受环境温湿度的影响,在潮湿的环境中易腐烂,在干燥的环境中易开裂。在环境温湿度变化过程中木材变形更为严重,且易因虫蛀而失去强度,不利于壁画的安全、稳定和长期保存。
第三阶段:金属框架支撑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解决木质框架易变形、腐朽的问题,保护人员开始用金属材料制作支架,用环氧树脂材料将壁画粘在金属框架上。起初,使用角铁、钢材焊接框架,如钢管、方钢管、角钢等,这种方法增加了修复壁画的重量,搬运困难。后来,逐渐使用重量较轻的铝合金框架,如陕西奉节墓、新成公主墓、南里王村唐墓、唐安公主墓等壁画的保护修复。铝合金框架支架比木材机械强度高,受温度、湿度变化影响小,耐腐蚀,重量轻,成为当时博物馆壁画常用的支架。但对于面积较大的壁画,仍然存在整体重量大的问题。铝合金框架在运输、展示过程中发生变形,造成承载的壁画变形、弯曲、开裂等问题。
第四阶段:蜂窝铝板支撑
20世纪90年代,壁画保护专家对博物馆修复壁画的保护效果进行了研究和评估,结果表明前三阶段使用的壁画支撑材料在长期保存中存在问题。20世纪末,河南博物院专家对移入博物馆的西汉壁画《四神云图》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利用有限元法对壁画的弯曲变形进行数值计算,利用激光三维扫描技术对壁画的开裂、翘曲、裂缝、孔洞、弯曲变形特征进行高精度数字影像存档记录。进行了调查研究,建立了壁画层的材料结构模型和壁画及支撑系统的力学结构模型。在修复保护措施方面,首次采用航空材料蜂窝铝板作为可移动高刚度支撑层,解决了支撑自重大、对环境变化敏感等问题。这种支撑方式一直沿用至今,蜂窝铝板是与航空工业联合开发的金属复合材料。
复合板系列采用“蜂窝夹层”结构(以高强度合金铝板为面板、底板,与蜂窝铝芯在高温高压下复合而成的新型面板)。
第五阶段:蜂窝铝板+缓冲层(或过渡层)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工作的深入,保护工作者发现各博物馆保存的以石膏、木龙骨、金属材料支撑的藏品壁画均出现了与支撑相关的各种病害。因此,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完善藏品壁画的保护方法,成为近20年来壁画保护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重点。近20年来,藏品壁画的保护已从单一的修缮加固逐渐发展到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壁画制作材料、工艺、病害进行研究分析,进而进行后期保护修复阶段,逐渐形成了藏品壁画保护的科学规程。例如,敦煌研究院承担的“新疆策勒达玛沟壁画保护修复”、“武威天梯山石窟迁建壁画彩塑保护修复工程”等修复项目,就是国家文物局的修复项目。
结论与展望
我国博物馆壁画保护已走过70余年的发展历程。在壁画拆除技术方面,从最初的盒切法发展到墓葬、壁画整体迁移,实现了壁画历史信息的最大限度保存;在壁画材料与病害认知方面,从单纯的目测、经验判断发展到多种无损技术、多学科手段的介入与应用,深化了对古代壁画制作材料、工艺以及病害发生发展机理的理论认识;在具体的壁画保护修复方法方面,从最初的厚重石膏支撑到如今的轻质蜂窝铝支撑,逐步研究总结了博物馆壁画表面病害修复的材料与工艺、支撑体的更换、大型壁画的拼接与厚层壁画的分离等可推广应用的专门技术。博物馆壁画保护在理念、程序和具体方法等方面已逐渐成熟,修复后的壁画得以长久保存。70年来,文物保护人员不懈努力,及时引入多学科方法和理论,抢救和保护了一大批濒临毁灭的珍贵壁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今后,为了更加科学地保护馆藏壁画,馆藏壁画保护应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
(1)加大博物馆壁画保护材料的研发力度,开发可回收利用的黏合材料,解决现有黏合材料不易去除、可回收性差的问题。例如,需要开发一种模仿地面石膏的新型轻质泡沫材料,用于支撑物的黏合。在充分保证壁画安全的同时,可以模块化组合的方式进行保存和展示,也方便壁画的后期再加工。
(2)加大对传统保护材料的改性,优化修复工艺。在新型材料的应用方面,需开展老化试验材料性能及长期服役性能研究,为馆藏壁画的预防性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3)进一步加强各类分析评价技术的应用,对馆藏壁画原始制作材料、工艺等进行全面分析,并对各类病害进行系统研究,明确各类病害的劣化机理,应用各种数字化方法,为馆藏壁画保护修复过程中的拼接、变形矫正、异质支撑制作等提供科学支撑,推动我国馆藏壁画保护技术的进步。
(《我国博物馆壁画保护工作简评》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