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陵,位于陕西省乾县西北的梁山。此陵墓规模宏大,文物丰富,被誉为“关中唐陵之冠”,在唐代帝王陵墓中具有代表性。1961年,国务院确定乾陵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了乾陵文物保护管理处。1978年,乾陵博物馆成立。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加强对乾陵的保护和开发,我们创办了本刊。希望广大文史工作者借助这个平台,进一步加强对乾陵的研究,弘扬大唐文化的博大精深。《乾陵文化研究》是乾陵博物馆主办的学术刊物。经过一年多的筹备,终于和大家见面了。在这里,我想先回顾一下乾陵研究的历史,希望大家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取得更大的成果。
学术界对唐乾陵的讨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真正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50年代。建国后,党和政府为加强文物保护,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一些重要文物古迹进行调查研究。乾陵作为“唐陵之冠”,自然被列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当时,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对乾陵进行了集中调查,并于20世纪50年代末发表了一篇短文《乾陵调查》(《文物》1959年第7期)。
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考古发掘的开展,出现了乾陵研究的第一波热潮。1960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出版了一部较为详细的《唐乾陵发掘记》(文物1960年第4期),介绍了当时乾陵的石刻和墓葬情况,还记录了发掘乾陵的过程,使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乾陵的情况,激发了人们研究乾陵的热情。1961年,考古工作者对永泰公主墓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不久,人民日报、大公报、陕西日报相继发表介绍永泰公主墓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以此为契机,许多学者加入到研究乾陵的行列。1963年吴伯伦在《文物》(1963年第1期)上发表了《唐永泰公主墓志》,贾生、天和在《美术》(1963年第6期)上发表了《唐乾陵石狮》、《唐永泰墓地石刻》。1964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发表了著名的《唐永泰公主墓发掘简报》(《文物》1964年第1期)。这篇《简报》对永泰公主墓的地理位置、墓葬形式、随葬工具及葬式、随葬品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文章还附有大量图片,为研究乾陵及其陪葬墓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可惜1966年“文革”爆发,研究工作被迫中断。
20世纪70年代,由于“文革”的影响,社会科学研究基本处于沉寂状态,但乾陵研究却因章怀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的发掘而有了些许希望。1972年,《文物》杂志(1972年第7期)发表了《唐章怀太子墓发掘简报》和《唐懿德太子墓发掘简报》。这两份简报虽然不如永泰公主墓的《简报》那样详尽,但客观地介绍了两座陵墓的墓体结构和文物,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章怀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发掘后,李求是和乾陵文物管理处曾撰文探讨两座陵墓的形制。王仁波曾撰文分析懿德太子墓壁画,此后研究工作再次中断,但一些考古工作者并没有放弃研究乾陵的热情,在相对艰苦的条件下,对乾陵进行了又一次考察(何子成,《关中十八座唐墓调查》,《文物资料汇编》1980年第3期;刘庆柱、李毓芳,《陕西唐墓调查报告》,《考古学刊》第5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1979年,王仁波发表《从懿德太子墓看唐代王室葬制》(刊于《中国考古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这是“整饬”后研究乾陵的第一篇论文。
20世纪80年代,考古界、史学界对乾陵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乾陵研究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阶段。1980年,陈国灿发表《乾陵唐代石像及石像题名研究》(《文物杂志》1980年第2期),受到学界的好评,被认为是乾陵研究的代表作。1982年,何子成、王仁波在《文物》杂志发表《乾陵》,再次介绍乾陵。1983年以后,每年都有新的乾陵研究论文发表,研究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其中,林嗣同《章怀王墓壁画初步研究》(体育文史1983年第2期)、云翔《关于章怀王墓壁画中‘日本使者’的疑问》(考古1984年第12期)、王仁波《乾陵石刻题材浅探》(文博1985年第3期)、杨正兴《乾陵》(武则天与乾陵,三秦出版社1986年)、王双怀《乾陵无字碑之谜》(中外史学1987年第1期)、张群《关于唐代乾陵石刻人像问题探讨》等,均收录于《乾陵志》。朝代》(国际唐文化史论文集,1989年)、张永祥的《关于乾陵陪葬的两个相关问题》(文博,1989年第2期)等均得到了很好的反响。此外,罗哲文、罗阳编著的《中国的皇家陵墓》(上海文化出版社,1984年)、杨宽编著的《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孙仲嘉、林黎明编著的《中国的皇家陵墓》(黑龙江出版社,1987年)等也对乾陵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这些研究和介绍,再加上乾陵旅游的发展,人们对乾陵的了解逐渐增多,保护乾陵的意识也增强了。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乾陵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除了壁画等课题外,一些学者开始对乾陵石刻和乾陵文化的保护进行探索。1994年,杨忠堂撰写了《乾陵石刻文物风化蚀变微观特征研究》(《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6期)。不久后,何玲、甄光泉撰写了《乾陵石刻化学风化研究》(《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6期)。这类文章在乾陵研究中尚属首例。1996年,赵文润发表《论乾陵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首次系统论述了乾陵文化。 1997年,范英锋、刘向阳编著的《乾陵文物史记集》出版(陕西旅游出版社1997年出版)。书中讨论了35个与乾陵有关的问题,并附有乾陵碑文。这是一本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著作。它的出版表明,乾陵研究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当历史进入21世纪,乾陵研究也迎来了新的阶段。研究乾陵的学者较以往有显著增加,研究成果不断涌现。2000年至2003年,有关乾陵的专著有20余部。2000年,范英锋的《乾陵历史地理初探》在《中国历史地理丛书》(2000年第3卷)中出版,进一步拓展了乾陵研究的领域。此后,张沛的《乾陵无字碑别论》(文博2000年第6期)、王汉章的《乾陵无字碑探讨》(文博2001年第2期)、范英峰的《乾陵文化再探讨》(武则天与咸阳,三秦出版社2001年)、王小利的《乾陵六十一尊石像再探讨》(武则天与嵩山,中华书局2003年)、石全荣等的《乾陵无字碑新考》(武则天与嵩山)等相继出版。王双怀的《荒冢与夕阳:唐代皇陵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陈安礼的《唐代十八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刘向阳的《唐代帝王陵》(三秦出版社,2003年)也相继出版。这些著作涉及乾陵的很多问题。特别是王双怀的著作对乾陵的修建、陵墓结构、石刻艺术、乾陵的沿革等都有比较深刻的论述。陈安礼、刘向阳的著作中也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地方。相信2005年还会有新的著作问世。
据统计,近五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发表有关乾陵的论文一百余篇,其中专门探讨乾陵的论文有七十余篇。从这些论文的内容来看,研究领域相当广泛。但相对而言,人们还是比较关注一些重要、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九个方面:
(1)关于乾陵历史地理 乾陵历史地理是乾陵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范应锋《乾陵历史地理初探》(中国历史地理丛刊2000年第3卷)是第一篇专门探讨乾陵历史地理的论文。论文对乾陵遗址的选择、乾陵对梁山地形的利用、乾陵环境的演变等进行了细致的探讨。认为乾陵遗址是武则天选定的,而武则天之所以选择梁山,主要是因为梁山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人文景观丰富。乾陵的修建巧妙地利用了梁山的地理形势。唐代乾陵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后来,乾陵虽受自然、人为等因素破坏,但仍是关中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唐代帝王陵墓之一。在范文发表前后,王双怀在《荒陵残阳:唐代帝王陵墓研究》一书中,也对乾陵的历史地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论与范文的观点基本一致。
(二)关于乾陵结构 陵墓结构是乾陵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最早研究这一课题的是考古学家,后来的历史学家也对此进行了探讨。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唐乾陵调查记》(《文物》1961年第3期)首次从考古学的角度勾勒出了乾陵的轮廓。后来,贺子成的《关中十八座唐墓调查记》(《文物资料汇编》1980年第3期)和刘庆柱、李毓芳的《陕西唐墓调查报告》(《考古学报》第5期)使这一轮廓更加清晰。杨宽在《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从历史的角度对乾陵的陵寝制度进行了研究。孙驰的《略论唐陵的制度、规模与文物》(唐太宗昭陵)和周明的《陕西关中十八座唐陵建筑形式的初步研究》(文博1994年第1期)也对乾陵的陵寝结构有所涉及。王双怀先生的《唐代皇家陵墓的基本结构》(刊于其《唐代历史文化散文集》,香港教育出版公司2003年)对乾陵地面建筑和地宫做了广泛的研究,堪称是乾陵结构研究的最新成果。
(三)论乾陵石雕艺术 乾陵内有许多精美的石雕,这些石雕引起了学者和游客的广泛关注。贾升著《唐代乾陵石狮》(艺术,1963年第6期)从艺术的角度介绍了乾陵石狮。田和《唐代永泰公主墓石刻线画》(美术,1963,第6期)、杨正兴《乾陵石刻中的线画》(考古与文物,1983,第1期)、侯晓斌《懿德太子墓石棺“摇步凤冠宫女”线画浅析》(武则天、咸阳)等,对永泰公主墓棺椁、无字碑等大型石刻上的线雕艺术进行了探讨。吴伯伦《唐代永泰公主墓墓志铭》(文物,1963,第1期)对当时出土的永泰公主墓志铭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类似文章还有孙东伟《乾陵陪葬墓志铭》 ——刘俊墓志研究》(人文杂志系列5)。王仁波的《论乾陵石刻题材》(文博1985年第3期)对乾陵石刻进行了宏观的研究。本文包括乾陵石刻的分布位置与总体设计构思、乾陵石刻题材分析、乾陵石刻组合对唐代帝陵的影响三部分,每部分的论述都有一定的深度。此外,李毓芳的《唐陵石刻浅论》(文博1994年第3期)、刘向阳的《唐代皇陵》、陈安礼的《十八座唐陵》等均对乾陵石刻进行了探讨。王双怀先生在《荒墓斜阳:唐代帝王陵墓研究》一书中对乾陵石刻艺术也有较为系统的论述,很具有借鉴价值。
(四)关于乾陵墓葬 乾陵共有17座墓葬,这些墓葬也是乾陵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永泰公主、章怀王、懿德王墓发掘以来,许多学者对乾陵墓葬进行了发掘。1972年,李求是发表《论章怀、懿德王墓葬形制》(《文物》1972年第7期),认为懿德王、永泰王墓的土堆被称为“双层覆斗”,以表明它们在墓葬结构上与章怀王墓的“单层斗”不同。陕西省乾陵文物保护研究所发表《章怀、懿德二帝墓葬形制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