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祠
灰街
姚雷文/摄
修川书院,古代县级最高学府
书院是中国传统耕读思想的体现,俗话说“耕读能富,读书能荣”,“万事皆下品,唯有读书为上”;然而没有书院,人才就无法聚集,书院承载着读书人的梦想。位于东街的秀川书院始建于宋代,后经三任县令迁建修葺,成为金堂最早、规模最大、藏书最多、最负盛名的书院。除部分墙体改为砖砌外,整座建筑基本保留了清代原有的结构和风格,是四川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县级最高学府,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
书院粉墙黛瓦,格子门窗,石径幽深。院落结构幽深,院前植松柏,院内绿荫成林。布局为四进院落,通梁式木结构,小青瓦挂顶。三开间大门临街,八字围墙。门内为院落,左右有厢房。二门楼形似影壁,镌刻前清金堂县令李其章手书对联:“博学多识育良才,厚德博学成才成学”,横额“人文昌盛”,以育人为目标,立志创新思想。 二门内为第二进院落,两边为厢房,中央大厅为外讲堂,堂主(主课老师)在此讲课,兼作大厅。第三进院落最大,两边为学生自修室,中央大厅为内讲堂,书院院长(山长)在此讲课。后厅的宿舍区为小院落,右侧为大院落,供师生散步休息。过去全县有十所书院,但只有修川书院有校长,其余各所只有师傅。校长由踏实的人推选,师傅也需上下级担保。若发现品行不良之人,则举荐人受牵连。书院设立固定的奖励经费,严格考核教学效果。 最丰厚的是进士的赏赐240两银子。书院提倡先立目标,循序渐进,学有所成,专心学习,从书本上学习,选择好的范文;学习态度端正,谦虚谨慎;书法要好,字迹工整。这种对学术研究的要求,至今仍不落伍。
这片静谧圣洁的院落,哺育了北宋理学大师、大学士谢适,明代进士、文臣敖玄,乾隆年间翰林院进士高晨,历史学家张金生、米惠尚、何元朴等。近代又有辛亥革命英雄彭家珍,黑格尔之父贺麟,药用植物学家何铸,文学家流沙河等。如今,一墙之隔的,是始建于1927年的城厢中学。清道光十年,时任金堂县令吕伟来修建的科举厅,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拆除,改建成城厢中学的操场。 据县志记载:东西各有十间考场,每间有四张数号的考桌,每张可坐十人,中间有走廊,上面有门厅……城厢中学的大门是法国教堂式,当时大门后的影壁上有四尊金刚像,道路两旁种着梧桐树,前有孔雀殿,后有皇爵殿。书院与庙宇和谐相处,读书人有神灵的庇佑,是莫大的福气。当地人自豪地说,城厢自古以来就充满文艺气息。抗战时期,有小学4所,初中1所,高中2所,专科1所,人们不出镇就能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他们把子女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即使生活贫困潦倒,他们也毫无怨言。
槐树街四大名门
古镇鼎盛时,有沈、曾、萧、廖等姓氏的宗祠30余处,目前尚存10处。大宅有何道台府、余家府邸、米家花园、陈家花园等,大宅充分体现了川西风貌,洋溢着西方文化气息,均为园林式建筑,有风火影壁、八字白墙,有的还设有花园、亭台、水塘、曲桥。除西街陈家外,槐树街曾有四大家族。几经沧桑,流沙河先生口中的“廖家笼门”已不复存在。三大家族——何、范、余,永远生活在这里,相濡以沫。古镇有句老话:槐树街四合院——何范(范)余(余)? 这个“何帆语”已经变成了“哪里值得”。
从西街拐进槐树街,巷子里聚集了米、何、范、余四大名门望族,三位进士的后代,一位身居二品的显赫人物。在流沙河的笔下,我们可以找到老巷子的面貌:我少年时住的巷子很窄,巷子里住的都是有钱人,最有钱的三户人家是:一个姓何的,清末时做过知府,他是个很有名的人,会写对联,他写的最好的一副,名扬全国,是为宝光寺写的,叫做《外人》。他说和尚是外人,“外人无定法,然后才知道不是法”,第二副对联是“天下事未尽,何必不解”,是一副很好的对联。 他家何家的院子是北方四合院的风格。第二户人家是余家,我们余家的院子和他们家很近,都在这条小巷子里。余家的院子建得像古代的祠堂,就像宗庙或者祠堂一样,只是布局不一样。我们对面还有一处米家花园,也是布局不一样。里面有一个大花园,里面有很多家产,很多树木,花草树木……
何梵宇在巷子里寻找房子
按照流沙河先生的吩咐,我们穿过大街小巷。米家花园位于槐树街15号。院落破败不堪,有围墙保护,但厅门结构尚存。从小路进去,是四合院大宅标准的天井,面积约十平方米,前面有一间砖混结构的厅堂,是接待客人的地方。两边是小通道,左边通道的侧壁上有一扇拱形的西式灰砖门,“连居”三个字依然醒目。一共有4个院落,周围有厢房、主人房、书房、厅堂。整栋楼有50多间房子,最后一个院落大概是主人的房子。他隔着门大声告诉我:现在这里住着20多户人家,房子全都烂了……一个中年男人小心翼翼地领着我们穿过大门。 地面上到处都是破碎的瓦砾,上面的横梁摇摇欲坠,殿堂横梁上雕刻的精致花纹依稀可见,象征威严的两扇大门垂头丧气,半开着,昔日的门神已经褪色,花脸似乎在向我们苦笑。中年男子的话语里有遗憾也有自豪:过去,这座四合院式建筑,分为正房、厢房、书房等,功能合理,分工严格,房间装修精美,还有荷塘、假山、绣楼,建筑面积超过上千平方米,但很少有人知道米家的来历。
几次拜访何道台故居均告失败,最近一次拜访也遭到拒绝。爬上槐树街与康市巷路口一栋空置等待拆除的四层楼房楼顶,便可看到其真容:红漆小青瓦的两层小楼,满园花草,一幢幢小木屋,偶尔有房屋间镶嵌着小天井,主人一直将其保养得井井有条……清代二品官员何元濮的旧居,被当地人称为“画楼四合院”。何元濮是清末湖北按察使、经益粮道台,据说他不满官场腐败愚昧,辞官归隐,却被人指控“贪污皇帝买马钱财”。 犯事之人必须“循规蹈矩”,宅邸屋顶不饰象征权力的龙脊峰,也没有风火墙。按照明清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规制,这种没有“脊”和“中花”的宅邸,只能是普通百姓居住。
流沙河故居毗邻而立,气势远不如米家花园,也缺少如花楼的华美,显得格外低调。石牌坊高约两米,门上“英×”的字迹已模糊不清。许多人来拜访米先生,留下不少诗句:如今,他院子里的凤仙花开了/让我这个从泥土中长大的人感到格外亲切/矮矮的花圃里,一株株很坚强/芭蕉,都让我找到了当年流沙河生活的味道。但不知道小时候,还是少年时的流沙河,是否想起过一个异乡来的女子,因为孤独/因为无法让夜色更合适,以悲观的花名停在他门前?
陈家祠,前身是一座宅邸,至今仍然存在
又一个周末,我又来到了陈家花园。据《千年古刹——城厢明教寺简史》记载,陈家花园“位于金刚山北麓,园门在夔门巷10号。全园由三个大院、两个小院、厢房、绣楼、水池组成,池中有假山,假山上有亭台楼阁,假山上有石桥,布局精巧……”从余家湾30号厢房进入院落,最显眼的便是院落中间的两根粗大的柱子。柱子上的装饰虽然鎏金较少,但花鸟虫鱼、戏曲人物、民俗风情等雕刻栩栩如生,保存完好。屋顶有飞檐。 除了泥塑,以小青瓦为主的屋顶,四周用圆瓦、灰砖点缀,巧妙排列成飞檐楼阁,虽然有些破旧,但仍掩不住当年的奢华。
陈氏家族是金堂最大的家族,《青白江区志》记载,秦汉以后,其后代迁居福建漳州,成为泾县人。清康熙十年,陈氏家族带着二百多户、二千余口人从漳州府南厂石门隐溪里来到四川金堂,定居在今城厢、祥符、泾峰、余洪、秀水等乡。城厢镇历来有“陈氏半郡”之称,还有“家族三千余人,天下第一;聚族五百余年,天下无双”的说法。陈氏家底丰厚,人丁兴旺,自然人才辈出,清代文史学者陈义成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陈家祠位于西街中段,高耸的风火墙让人一目了然。祠堂大门为典型的清代客家祠堂建筑风格,通梁挑梁结构,共有三进。陈家后人陈延平介绍,陈家祠分上下两进,两边有厢房和回廊。祠堂入口为卷篷式,两边有风火墙。主人最引以为傲的是建筑细节的精湛,门梁、顶饰、檐口的雕饰繁复精致。图案有花鸟虫鱼、戏曲场景、风土人情等,栩栩如生,全部贴金彩绘。主人强调是贴金的!祠堂共有大小房间46间。 宅院高大明亮,占地近3亩,曾是陈家祭祖、议事等重要活动场所。战乱年代,后人逐渐搬走,祠堂被药厂用作储存中药材的仓库。园内五只祖传鱼缸,上刻有“二十四孝”等图案,是镇宅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