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地宫结构图?
秦始皇陵的结构是竖坑漏斗状阶梯结构,据史料记载,里面有数道墓门、二十八宿、水星海、许多机关、各种奇珍异宝以及秦始皇的棺椁。至于如何支撑重量,由于结构是漏斗状阶梯结构,随着深度的增加,填充物的表面积会逐渐减小。接近地宫时,估计会采用拱桥结构设计。压力越大,拱反力越大,越坚固!这样才能承受这么大的重力!
《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上有天文,下有地理”。意思是说,地宫的上面用金、宝石画出日月星辰、云朵星辰,地下则用水银来表示山川、河流和地理。而水银的存在,已经得到考古学的证实。
深入解析秦陵地宫?
自2002年12月起,在科技部支持下,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对秦始皇陵区域进行了实物调查,该课题被列入国家“863”高科技计划。
本次勘察共运用了重力、磁学、电学、放射性、弹性波、核磁共振、地热温度、测汞等8大类22种地球物理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显示,地宫发掘后,因填筑、夯实等原因,重力异常明显。在排除基底异常可能,并排除墓葬本身异常后,专家们得到了只能由地宫发掘和墓葬内细土夯筑墙体引起的残余重力异常。同时,磁学、测汞、弹性波、航空遥感等分析数据也显示出同样的结果。 在进行物探的同时,考古队员们克服各种困难,利用洛阳铲对厚达四五十米的墓葬进行连续查证工作,用物探和考古勘探的手段证明了现在的墓葬之下存在着秦陵地宫。
墓葬主体部分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发掘区与墓室呈长方形。墓室周围发掘区为细夯土宫墙,宫墙主体部分东西长145米,南北宽125米,墙体距现今覆土最浅处仅1米左右,夯土墙深约30米。这片围绕墓室的细夯土宫墙是史无前例的发现,无疑是秦始皇陵的一项创举,它可能是历史文献记载的“中城官邸”那样的大型建筑。
墓室东西长80米,南北宽50米,高15米。墓室或墓道顶部经分析检测为青石结构。虽然其具体结构尚不清楚,但这块石头明显不同于陵墓南侧骊山上的石头,也不同于墓冢中混杂的天然石块,而是人造的。晋代文学家潘岳曾在《关中记》中写道:“骊山本无此石,乃卫北山间运来。故其歌云:‘石运至甘泉口,卫水止流。千人齐歌,万户相勾。’”石寨应为卫北山间石灰岩。经检测,墓室未发生塌陷,也未遭水淹。
此次探测再次发现并验证了史料中关于地宫中存在高汞现象的记载,证实了地宫东侧存在一条墓道,西侧存在一条墓道,而地宫南、北两侧均未发现类似东西墓道结构的墓道。
2.地宫排水系统
秦陵地宫在修建过程中曾遭遇过地下水问题,但经过一定的措施后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两千年来,人们对这一工程技术一直有着孜孜不倦的兴趣,并引发了现代人对地宫深度的探索。
2000年,考古队在对陵墓周边进行连续勘探过程中,在地宫南半部周围发现了一条大型地下排水系统。挡水道长778米,下层为厚17米的绿泥夯层,上层为厚21米的夯土层。它起于陵墓东侧中北部,向南至陵墓东南角后折向西,向陵墓西南北行,在陵墓西侧中部折向西行。排水道长525米,由明井和暗道组成,共有8段明井、7段暗道,最深处达23米; 它从封土西侧向西经内城西门,沿内城西墙北转,穿过外城西墙后再折北,南侧拦水渠深39.4米,东侧拦水渠深30米。
它的发现解决了《史记》“钻三泉”和《汉书》“锁三泉”的历史难题,其作用是防止水进入地宫,从而永久保证地宫的安全。排水系统是秦代大地测量技术、地质应用技术、坎儿井技术综合应用的体现,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修建的一项创举。因此,我们认为秦陵地宫的深度应在30米左右。最新的地球物理勘探结果表明,地宫内没有水,深度与我们的看法一致。
3.陵墓的高度
秦始皇陵陵墓封土为平顶方锥台,其高度是所有陵墓研究项目中争议最大的问题。据《汉书·楚元王传》记载,陵墓“高五十余丈,周长五里余”,《三府志》也记载:“始皇葬于骊山,陵高五十丈”。秦汉时期的五十丈相当于今天的115米,但现存陵墓高度远非如此。根据测量点不同,有35.5米、43米、45.72米、46米、52.5米、55.05米、71米、73米、76米、77米、87米等多种测量结果。
经过多年研究,我们认为,2200年来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流失程度远没有人们猜测的那么严重。关中西汉陵冢高度在近2000年中仅下降了2至3米,秦陵周边的冢高也仅积累了1至3米。因此,推算2000年来秦陵冢冢的流失量只有几米。文献记载的“50丈”其实只是设计高度,之所以与实测值相差巨大,是因为前者是规划设计高度,而后者由于秦末战乱、改朝换代等原因未能完成。
4. 秦始皇陵内外城及三雀楼
秦始皇陵的内外城是一道近乎矩形的夯土城墙,南北长、东西宽。经过220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不复存在。原有的夯土基址,至今仍残留在现在的地表之下。
秦始皇陵内墙四周,有连续的回廊,墙基宽8.2米,中间为3.5米宽的围墙,墙体两侧修建有回廊,回廊宽1.45米,外侧有0.9米宽的裙板。试掘时发现巨型筒瓦和夔纹瓦当,由此不难想象回廊的宏伟与奢华。外墙7.2米宽的墙基周围,未发现任何建筑遗迹。
在东西内外城之间的勘探过程中,发现了一组三阙,南北对称,独立,位于陵墓东西轴线的南北两侧。这两组三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三阙。阙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或陵墓前的台基高大建筑,通常左右两侧各有一阙,两阙之间有道路相通。三阙的造型往往是皇权的象征。
5. 内容丰富多彩的陪葬坑
陪葬坑的丰富多样,是秦始皇陵才开始出现的现象,目前,秦始皇陵内已发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内容复杂的陪葬坑180余座,构成了秦始皇陵庞大的外部储藏体系。
秦陵地宫外众多的陪葬坑,充分体现了秦帝国中央政权和皇权的运作结构,是秦朝帝国行政制度在地下的模拟。
秦始皇陵内外发现的陪葬坑,除形制、大小、随葬品及其各自代表意义等不同外,无论陪葬坑所反映的内容如何,在真实性或拟真性上都是一致的,始终贯穿着“追求灵魂世界真实再现”的理念。除了铜车马之外,秦始皇陵内发现的各种原始人形陶俑、陶马、活马、珍禽异兽等,都是秦始皇陵体系区别于之前其他帝王陵墓的显著特征。
近年来,又陆续发现了石铠甲坑、杂技陶俑、文官陶俑、铜水鸟陪葬坑等,新的陪葬坑再一次丰富了我们对秦始皇陵墓制度的认识。
1. K9801石铠甲墓
位于秦始皇陵东南200多米的内城与外城之间,是一座南北长100米,东西宽130米,四角各有一门道,总面积13689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
在墓葬坑西南方向,还出土了用青石制成、用铜丝编织的石铠甲150片、石头盔50顶以及一套背心。经过复原的铠甲向人们展示了秦代真正的铠甲、头盔的真实面貌。
这些石铠甲并非实用物品,而是作为陪葬品,用来模仿战国时期流行的皮甲和铁甲。各种石铠甲的出现,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秦军没有铠甲的印象。一批批石铠甲的出土和暴露,为秦代铠甲的研究增添了实物材料,瞬间让兵马俑身上的泥甲变得真实起来。此坑是模拟再现了秦代武器装备库等官方机构在地下的分布。
2. K9901百戏俑陪葬坑
该墓葬坑发现于K9801墓葬坑以南35米处,平面呈微凸的中式,东西两侧有斜坡门道,长70米,宽12.5至16米,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
在64平方米的试掘中,中洞木棚上出土了重达212公斤的大铜鼎。该鼎高61厘米,口径71厘米,造型精巧,纹饰构图丰富,线条流畅修长,堪称“秦陵第一鼎”。此外,还出土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彩绘陶俑11尊,雕塑比例恰当,形象生动。各剧种陶俑表现的是战国时期各国流行的杂技歌舞游戏,生动再现了秦朝宫廷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其内容与兵马俑所体现的庄严军事文化特征大不相同。出色的雕塑艺术,再一次提升了秦代陶俑艺术的价值。
3.公务员墓葬坑(K0006墓葬坑)
此陪葬坑位于内城西南角,距陵墓西南角约50米,平面大致呈“中”字形,坑面积144平方米。经发掘,坑前室出土原始大型彩绘文臣陶俑8尊、帝王手俑4尊、铜斧4把及腐朽的木车一辆;后室发现活埋马20余匹。经鉴定,已清洗的9匹马均为成年马,其中8匹为公马。
八尊藏袖陶俑均为八品以上公爵的文官,该陪葬坑在地下模拟了秦朝的中央政府机构——廷尉,即秦朝三公九卿之一,主管监狱和司法事务,是一个权力机构,由文官领导。
K0006是秦陵内外发现的陪葬坑中少有的没有被焚毁过的陪葬坑,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人为的“焚祭”仪式不足以解释秦陵多处陪葬坑被焚毁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史料中关于秦陵毁于西楚霸王之手的记载。
4. 墓葬坑K0007,含铜水鸟
该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外墙东北约900米处,坑呈“F”字形,总面积978平方米,为一座由斜坡门道、两条南北通道和一条东西通道组成的地下隧道式木结构陪葬坑。在一区通道内发现46只栩栩如生的青铜天鹅、鹤、大雁等。这些青铜水禽有的身上有涂白的痕迹,有的弯着长颈觅食,有的仰视着地面。其中一只鹤站在方形云纹踏板上,头部低垂,嘴里叼着一只小铜虫,象征着它刚从水里出来觅食的瞬间。动感十足,十分可爱!
二区坑道内发现大型陶俑15尊,按姿态可分为跪姿和蹲姿两种,均头戴布帽,着长袍、长裤,腰束仿革带,右腰束长方形扁袋,脚穿布袜。
如此大量的青铜水鸟和新类型的陶俑,着实让人耳目一新,显示出秦陵各个墓葬坑之间的差异性。
此外,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东侧勘探时,还发现了两处秦代陶窑及窑址。陶窑西侧共计76平方米的窑址内清理出121具人骨,这些人骨被堆放排列凌乱,年龄在15至45岁之间,大部分为20至25岁左右的成年人。男性占绝对多数,骨骼强健发达,推测是参与陵墓修建的自由人或地位较低的囚犯。每一具人骨背后都有很多令人心酸的故事。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新的发现不断出现,2003年在陵区西侧又发现了6座与秦始皇陵有关的高等级墓葬和一座陪葬坑,其中“钟”字形墓是陵区内发现的最高等级墓葬,仅次于秦始皇陵。
多年的考古工作,不免让人陷入深思和无尽的遐想。秦始皇陵的确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建设的开山之作。考古发现能让大家找到感兴趣的话题。同时,秦陵考古工作变幻莫测、独一无二。我们也期待有新的发现不断涌现,从而进一步凸显“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独特魅力。
秦始皇陵地宫有多大?
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显示,秦陵地宫实际东西长260米,南北长160米,总面积达4.16万平方米,是秦汉时期最大的地宫,其面积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
秦始皇地宫面积是多少?
秦陵动用了七十万人修建,很多人自然就觉得一定很深!其实秦始皇陵只是范围比较大,主陵的深度并不大,因为当时没有大型工程设备,技术也跟不上。一旦挖得太深,首先遇到的就是排水问题,土木工程技术问题也不少!今天看来是小问题,但在当时,工匠们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
秦始皇陵占地面积56.25平方公里,约相当于78座故宫的面积,地宫距地面约30米。
秦始皇陵到底有多大价值?
秦始皇地宫即秦始皇陵的第一次全面考古调查始于1962年,考古工作者绘制了陵墓第一层平面图,经探测发现陵墓占地面积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这在考古界引起轰动。
关于秦地宫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即位,掘筑骊山。统一天下,天下七十万百姓来助。掘三泉,置铜以制棺。宫阁衙署,藏珍宝。命匠人制弓弩箭矢,近地道者,射之。以水银为江河海洋,以机械供养。上为天文,下为地理。以人鱼脂为烛,久燃不灭。”
目前我们还没有能力完全揭开秦始皇陵的真实面貌。
秦始皇陵地宫面积有多大?
秦始皇陵地宫是指秦始皇的地下墓穴,内安放棺椁和陪葬品;秦始皇陵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东30公里的临潼县骊山内,又称骊山花园。
专业人士早已查明,秦陵地宫所在地位于秦始皇陵的一座大山丘内。由于底下有下水道,整体复杂,无人敢贸然挖掘。但1962年,考古人员绘制了陵墓第一层平面图,发现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土丘顶台及周边之下,距地面深35米,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与墓室均为长方形。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175*145=25375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