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南京栖霞山西南约2.5公里,北相山脚下的狮子冲,存在一对在南京南朝墓葬神道石兽中较为罕见的有角石兽。
两兽东西对峙,均为雄性,相互间距离24.45米。
东侧石兽为双角天禄兽,长3.19米,高3.13米。
西部石兽为独角麒麟,身长3.19米,高3.02米。
石兽体型修长敏捷,昂首挺胸,神态凶悍,双目圆突,鼻孔深圆,张口吐舌,头颈间无鬃毛,下颏须分五缕,飘扬于胸前。头上独角有三柱。腹翅形似七根羽毛,左腿向前迈出,五趾翘起,仿佛蓄势待发。长尾下垂,上面有突出的关节。按南朝皇家陵墓规制,应为帝王陵墓级别的神圣石雕。
什字冲与甘家巷、瑶华门相邻,北侧埋葬着梁代王室成员萧秀、萧丹、萧敬三人,南侧紧邻梁代临川景惠王萧宏墓,地理上属于梁代陵墓区(萧梁石刻)。什字冲石兽纹饰精巧细致,勾云雕饰,华丽美观,明显比萧梁王室成员墓前的无角避邪石兽更为精细,耗时耗力。
从南朝帝王陵墓神道石兽造型与纹饰的演变来看,以丹阳虎桥、尖山墓为代表的齐代石兽造型轻盈、秀美;梁初陵墓则完全沿袭齐代石兽的造型;梁武帝陵墓石兽造型虽有变化,但尚未摆脱齐代石兽的影响。
齐孝鸾兴安陵石刻
梁孝顺帝陵石刻
梁武帝孝炎陵石刻
丹阳陵门石兽和建文帝庄陵石兽才是梁陵风格的真正先驱,一扫齐兽的流畅曲线,更趋向于庄重稳重。狮形石兽既不似南齐,也不似建陵、修陵石兽,而是更接近陵门石兽和庄陵石兽的风格,尤其是趾尖抬起的姿态,与庄陵石兽几乎一模一样。
岭口石刻
梁孝刚陵石刻
关于世子冲石刻的归属,历来争议颇多。虽然石兽造型、地理位置与梁、萧两朝较为接近,但早期对其归属的猜测,主要依据刘宋文帝长宁陵和陈文帝永宁陵。20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朱希祖认定其为陈文帝永宁陵。朱希祖之子朱恪在同期发表的《建康兰陵六朝陵墓研究》中,则倾向于长宁陵说。关于两陵的地理位置,唐代《建康志》记载宋文帝葬于县城东北20里的长宁陵; 陈文帝葬于永宁陵,在县城东北四十里,陵山南麓。唐《元和县制》记载永宁陵在上原县东北四十里,江山(紫金山)东北。两书记载的方向和距离相同。后来的地方志常常引用《建康志》的记述。宋《六朝大事录》记载“天康元年,陈文帝葬于永宁陵,在今上原县东北灵山之南,雁门山之北”; 宋《建康景定志》记载“陈文帝陵在县东北灵山之南,今雁门山之北,考证为天康元年陈文帝永宁陵”;元《至大金陵新志》记载“上原县东北灵山之南,今雁门山之北,名永宁陵”。
考古发掘老照片
但朱克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改变了以前的看法,在《南京六朝陵墓古迹修复的重大发现》一文中指出:“在《建康兰陵六朝陵墓研究》一书中,我原以为栖霞山干家巷南的石子冲就是宋文帝长宁陵。后来读到《齐书·豫章文献·王逸传》中说:“帝曾数次到逸居(即清溪居,所谓北居),从宋长宁陵居所出来的地道,通到居前的道路。帝说:我要到他的墓中去寻人。于是把麒麟移到东山上。麒麟门的位置很巧妙,宋孝武帝建于襄阳。” 历代帝王陵墓,无一不堪其典范,无一能超越。‘据此推论,宋文帝长宁陵应在清溪北。后来麒麟墓迁至东港,栖霞山甘家巷南狮子冲陵墓,与《建康志》记载的县城东北四十里灵山南麓相吻合,初步确定为陈文帝永宁陵。’1988年,这对石兽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采纳了朱希祖父子的观点,定名为‘永宁陵石刻’。
所谓“陵山”,已无从考证。从地理上看,六朝沿袭了家族聚居、合葬的礼制传统。南京城西北的幕府山多为东晋世家大族墓葬,东南的江宁多为刘宋王室墓葬,东北的甘家巷山区多为南凉帝王和达官贵人的墓葬。到南朝末年陈朝,适合划定为家族式帝王陵区的区域已所剩无几。不过,江宁麒麟门东北有灵山,山南有麒麟铺、狮子坝等地名。 麒麟铺皇陵前有两尊石麒麟兽,初步认定为刘宋武帝刘裕的楚宁陵。石子坝内有南朝辟邪石刻遗失。此外,灵山南麓还有东林村、西林村,疑似“东里”“西陵”谐音,可见灵山地区也是南朝王陵集中区。疑似与永宁陵实际所在地“灵山”谐音,石子冲石刻与永宁陵无任何关联。
为查明石刻的归属,文物部门于2013年在狮子冲石兽以北近400米处发现两座严重损毁的大型砖室墓。墓室长15米,宽约6.5米,为“凸”字形单室砖墓,内设甬道,甬道内有两扇石门,砌筑时大量使用带有莲花纹的砖块,具有典型的南朝中晚期墓葬特征。
两座陵墓规模庞大,堪比历代发掘的帝王级大型南朝砖室墓,甬道设有两道石门,这种石门在帝王陵墓中独一无二。与已发掘的四座南朝王陵类似,丹阳胡桥齐景帝修安墓、尖山齐明帝兴安墓、胡桥齐和帝公安墓、南京西善桥陈宣帝咸宁墓甬道均设有两道石门。此外,南京栖霞多座孝梁王公墓甬道无一例外均为一道石门。
同时,石子冲两座墓葬内壁均有用模塑画像砖拼接而成的组画,如《羽人戏虎图》、《羽人戏龙图》、《仙人持幡图》、《竹林七贤与容齐齐图》等,也与丹阳发现的南齐王陵有相似之处。迄今为止,除上述四座南朝王陵外,唯一保存完整的大型砖印壁画的南朝墓葬为南京西善桥公山墓,共五座。公山墓因出土最完整的《竹林七贤与容齐齐图》砖印壁画而闻名,应为南朝晚期。墓主身份不详。 推测可能是陈朝废帝陈伯宗。由于陈伯宗年纪轻轻便被废黜,贬为临海王,按照王公大臣的礼仪,甬道内只设一扇石门,也合情合理。因此,从形制特征和砖印壁画来看,世子冲两座大型墓葬完全符合南朝齐梁时期帝王陵墓的规制。
确定墓主人身份的关键线索,来自于墓中出土的年号砖。两座墓葬出土“忠大统二年”和“潼关七年”年号砖,均为梁武帝的年号。潼关七年是梁武帝之子昭明太子的母亲丁桂嫔的卒年,忠大统二年则是昭明太子去世的前一年。由此推测,世子冲两座南朝墓葬乃至墓前石兽,均属于梁武帝长子萧统和母亲丁桂嫔,萧统因编撰《昭明文选》而名声大噪,英年早逝后被追封为“昭明皇帝”。 丁桂嫔墓的具体位置史料中没有记载,但唐宋文献中却记载了昭明王墓的位置。《建康志》载:“昭明王葬于建康县北三十五里的安宁陵”,《元和县志》载:“梁昭明王葬于县东北五十四里的安宁陵,在茶陵山”;《景定建康志》载:“梁昭明王葬于城东北四十五里的夹山前”。三者之间的差异或许是因为所走的路径不同,但指向的方向与世子冲基本一致。
昭明太子萧统,字德实,小字维摩。《南史·萧统传》记载:“太子相貌俊美,文质彬彬,书读数行,所见皆能记。每至宗庙宴饮,皆作诗,韵数十余首。有时令他作戏韵,随心所欲,不费吹灰之力。”他才华如子建,英俊如潘安,勤奋好学,博学多识,意志坚强,堪称一代男神。
昭明太子因其在文学上的重要地位而在历史上闻名。他号召天下才子,编纂了《昭明文选》,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散文总集。《文选》的注解、辞章、评点、续编、校对,形成了唐代以来一门连续而又独具特色的专门学科——《文选》,昭明太子萧统也被称为“文选之祖”。
天监元年(502)萧统被立为太子。他喜爱山水,在东宫建园,开凿九曲池,建亭岛台榭,昭明太子与名臣常游园。一次泛舟后池,番禺侯萧圭提议奏女乐,萧统以左思《何以丝竹,山川清音》诗答之。中大通三年(531)三月,萧统游后池,乘舟采莲,因一宫女溺死在舟中,遂病倒,次月去世,年三十一岁。梁武帝“哭丧,下令以袍冠葬之,谥昭明”。 萧统的早逝,使萧衍失去了自己寄予厚望的皇位继承人,也导致萧衍的儿子们争相登基为帝之乱,梁朝势力急剧衰落。萧衍死后八年,陈霸先废黜梁景帝,自立为皇帝,以陈国代替梁国。
纵观南北朝,晋朝有司马氏八王之乱,导致蛮夷入侵,五胡乱华;再有北齐高氏兄弟的残暴,屡屡突破天下底线。梁孝父子都是当时的文坛大鳄,堪比曹魏父子,堪称南朝奇人。
萧统死后被尊为“昭明皇帝”,因此他的陵墓修建在帝陵的级别,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墓前的石兽是麒麟、天禄,而不是恶鬼。据发掘,定妃墓开凿在世子冲山坡高处,昭明太子墓东侧原是一片山谷。可见,在定妃墓选址时,并没有想到会在其旁边修建昭明太子的墓。然而,昭明太子在即位前就去世了,按照“子随母葬”的习俗,他只好将生母定妃墓旁虚构的“长子位”用人工填谷抬高地表,挖洞修建墓室。 按照陵墓制度,太子和太后的陵墓都可以称为陵墓。关于昭明太子的陵名,“安陵”在唐代《元和郡县图》中被称为“安陵”,与梁文帝建陵、梁武帝修陵、梁建文帝庄陵等相一致,均为单名。但由于史料记载定妃死后葬于宁陵,《梁书》《南朝史》《建康志》均将昭明太子和生母定妃合葬的陵墓称为“安宁陵”。
南朝皇家陵墓往往由石刻、神道、墓葬、双雀等标志性建筑以及一些祭祀建筑组成,四周以墙围起来,形成封闭的陵墓。通过对世子冲的全面勘探,共发现墓葬11座、夯土基址6座、窑址7处、陵墙4处、神道1条、石刻基址2处,是南京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南朝陵墓。神道南北走向,宽约17米;夯土遗址东西走向,长约35米,很可能是萧统陵双塔之一;其他南朝陵墓多为单室砖墓,可能为萧统陪葬墓; 而七处窑址均为小馒头窑,应为就地取材烧制墓砖,修建陵墓之用。
发掘证明世子冲两座大墓的墓门、墓室损毁严重,远不止盗墓所致。但文献记载,昭明太子墓在梁末动乱时期曾遭到严重破坏。据《南史》《杜威传》记载,太清三年(549年),杜威叛离岳阳王萧昭(昭明太子第三子),投奔襄东王萧懿(萧衍第七子,后继位为梁元帝),但杜威的兄弟杜礼、杜安及其母亲、妻子儿女被萧昭擒获,全部斩首,杜氏与萧昭结下深仇大恨;成圣元年(552年),杜威奉萧懿之命,随王僧辩东征侯景。 入主建康后,他率兵盗毁了昭明太子的陵墓,以报家仇。
历史总会产生一些如星光般璀璨的美人,却也早早的放走了他们,比如扶苏、王勃、李贺、纳兰容若……但昭明太子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如今岁月流逝,战火与辉煌都随着时间而逝去,昔日的陵墓也因后人的无知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剩下陵墓前沉默的石兽,守望千年落日。
“值得思考的事情”
晓彤
少爷在很远的地方,在天空的另一边。
放眼山河,路漫漫其修远兮。
秋叶未落,别后春花开。
雷霆长叹一声,眼泪顿时成行落下。
凝望无尽的爱,心碎却也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