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赵子轩
随着清明节的临近,成都磨盘山公墓的来访者越来越多,市民们纷纷献上鲜花,来到亲人的墓前祭拜,在磨盘山公墓,服务台也是忙碌的。
磨盘山公墓服务台主任张兰从事殡葬行业十余年,作为老员工和公墓管理者之一,她见过无数泪水,听过许多故事。4月3日,张兰带记者来到磨盘山参加生态安葬仪式,了解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的所见所感。
吴纪元把信放进信箱
正在变老
70 岁男子用鲜花埋葬母亲
磨盘山公墓举行生态葬捐赠仪式,吴纪元作为受赠者家属来到现场发言。
是张兰把生态安葬活动的情况告诉了吴吉元,并邀请他上台演讲。张兰说,每年清明节,吴吉元都会来到磨盘山公墓,找到服务台,让工作人员把母亲的骨灰盒交给他,他自己带着去悼念区陪伴母亲。
“像吴继元这样的人,磨盘山墓园还有很多,舍不得亲人下葬,就把亲人的骨灰存放在我们这里。清明时节,他们来我们这里取骨灰盒,带到祭拜区,跟骨灰盒对话,仿佛亲人还在身边。”张兰说。
吴纪元捧着母亲的骨灰盒
吴纪远就是这样,他希望母亲能够安息,但他又不想离开她。三十多年过去了,吴纪远不再是那个精神抖擞的中年人,他也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了。
“我年纪大了,走不了路,没法过来陪伴母亲,我想借此机会让她安息。”吴吉元说。
田林的表妹哭了
那个想去云南的人
最终葬在故乡
田林是成都的一个小伙子,他和吴继元的母亲一样,葬在磨盘山上。
一年前,29岁的田林没能战胜病魔,不幸离世。下葬当天,田林的父母没有出现,堂兄作为家人代表,给田林送来了一封信和一束花,陪伴他走完最后一程。
仪式上,田琳的表妹忍不住哭了起来。她说:“其实田琳的父母也来到了磨盘山,但我怕他们承受不住打击,就让他们等我,我会作为家人代表去参加仪式。我弟弟还太小,太可惜了!我们还是接受不了!”
田林的堂兄告诉记者,田林一直有一个心愿,他喜欢云南,想去那里,但因长期卧床不起而无法实现心愿。“我们把田林葬在了成都,离他父母近,亲戚们也可以经常来看望他。”
张兰说,在工作中,经常碰到年轻的父母抬着骨灰盒来,骨灰盒里装着他们去世时才十几岁的孩子。“因为意外或疾病,年轻的生命就此离世。其实,我们看到这些逝者的父母虽然还很年轻,但面容憔悴,有的在孩子的骨灰盒前放声大哭,我们在远处就能听到、感受到他们的悲痛。”
逝者亲属将骨灰盒抬至花葬区
墓地里的聆听者
聆听别人的悲伤
礼仪队穿戴整齐,把装有逝者骨灰的袋子放在鲜花安葬区,并在上面撒上花瓣。张兰介绍,这些骨灰袋都是可降解的,过一段时间,逝者就会拥抱大地,回归自然。
仪式结束后,张兰又回到了忙碌的日程中。一位家属想续交管理费,另一位家属前来询问手续和费用。张兰说,来来往往的人很累,把亲属的后事交给服务台,服务台给予专业建议,与家属沟通,为死者办理后事。
“我们只要做好服务就行,不会主动过问逝者家属的经历,因为那是别人的隐私和伤痛。如果他们需要倾诉,我们也会做一个倾听者,安慰他们。但在这里,大多数人只是匆匆忙忙办完事就走。”
张兰在服务台忙碌
磨盘山承载了太多的故事,每年都有新的坟墓被填满,每年都有无尽的悲欢离合。张兰刚来磨盘山工作时,女儿才一岁,如今女儿已经长成了一个美丽的小姑娘。“时间过得真快!一不小心就干了这么久!”张兰说。
张兰在服务台忙碌
从事这个特殊行业,张兰受到过非议,但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我觉得我做的事情很有意义,我们做的是积德行善的事,所以我会长期坚持做下去!”张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