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四大帝王陵墓至今未被发现,春秋时期第一个统一天下的霸主齐桓公的墓在哪里?
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先后出现过大小83个朝代,约559个皇帝,其中“皇帝”397个,“国王”162个。这些皇帝几乎每一位都曾不遗余力地修建自己的陵墓,耗费了国家的人力、财力。有些陵墓甚至比在世时的宫殿还要宏伟、庞大,比如至今尚未发掘的秦始皇主陵,以及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乾陵。
你永远不知道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震撼。虽然无数的帝王陵墓和文物深埋在地下,这些陵墓大部分都已经被发现,但由于技术条件等原因,至今还没有被发掘出来。然而,历史上,仍有许多帝王陵墓下落不明,成为千百年来的谜团。
五座墓葬至今下落不明
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是蒙古大汗,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成吉思汗陵究竟在哪里?至今仍是个谜。
一些考古队认为成吉思汗陵墓位于蒙古圣山,但这一点尚未得到证实。
《元史》记载“元朝历代皇帝皆葬漠北”,大致就是在“祈年谷”。但祈年谷究竟在哪里呢?史学界众说纷纭,最普遍的说法是在克鲁伦河与吐拉河之间的河谷,但成吉思汗的陵墓并未在那里找到。
据资料显示,蒙古皇帝的埋葬方式比较特殊,不筑墓冢,下葬后会将地面恢复原状,然后杀一头乳驼与皇帝合葬。祭祖时会牵着母驼去寻找埋葬地,母驼发出悲鸣的地方就是埋葬地。但母驼死后,没有做标记的皇帝陵墓就再也找不到了。事实上,不仅是成吉思汗陵,元朝其他皇帝的陵墓也还没有找到它们的具体位置。
建文帝墓:建文帝朱允炆是太祖朱元璋之孙,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元璋原本宠爱长子朱标,但妒忌其才华,慎重考虑后将皇位传给了孙子。这有悖于历代皇帝传位给儿子的传统,也为日后埋下了隐患。明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即位,虽然在位期间为民尽心尽力,被称为“建文新政”,但因封建制度减废,其叔父朱棣造反,以“恢复祖宗旧制”为由夺走了他的皇位。
有专家认为,建文帝墓在宁德上津北村,但有待考证。
朱棣对外宣布朱允炆是被烧死的,但史学界一直认为朱允炆并没有死。《明史年谱》《明史考证》等史料都记载朱允炆并没有死,而是通过密道逃出南京。乾隆四十二年修定的《明史·恭愍帝年谱》记载:“京师沦陷,宫中失火,皇帝下落不明。朱棣派太监将皇后遗体从火中取出,装作是皇帝的遗体。”
既然朱允炆没死,那他最后落得什么下场,百年后他的墓又在哪呢?他毕竟是明朝第二位皇帝,不可能草草埋葬。2020年,福建宁德发现一座规模颇大、造型奇特的神秘古墓,经专家考证分析,为建文帝墓,但最终结果还有待进一步发掘求证。
西楚霸王墓:西楚霸王项羽骁勇善战,最后在乌江自刎而死。据记载,项羽死后,尸体被砍成五块。 《史记·项羽传》记载:“王邑取了他的首级,其余骑兵互相踩踏,为项羽争斗,杀死数十人。最后,大夫杨曦、骑都统吕马通和大夫吕胜、杨武各得了他的头颅一块。五人将尸体收拾起来,发现都是一个样子,便将他的土地分为五份:吕马通封为中水侯,王邑封为都延侯,杨曦封为赤泉侯,杨武封为武方侯,吕胜封为聂阳侯。”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旧县三村霸王墓
据史料记载,项羽死后遗体被肢解,只有头颅被送往鲁国,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泰安东平县旧县三村的“霸王墓”。而其余四块遗体埋葬地点,至今尚无准确消息。
齐桓公墓为何没有史料记载?
说到四大帝王陵,前三者尚可发现,如建文帝陵、项羽陵,均已被史学界所考证,唯独春秋时期第一个统一天下的霸主齐桓公陵,却无可考证。
据史书记载,齐桓公是饿死的。这位权倾朝野的齐王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管仲为相,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改革制度,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他九次统一诸侯,平定宋国内乱,北伐山戎,南伐楚国,灭掉谭、隋、庄等小国,最终成为中原第一霸主,受到周天子的封赏。但管仲死后,不听管仲的临终遗言,任用易牙、蜀刁、开方等奸臣。最后易牙等人造反,却被软禁在宫中,无人照顾,饿病而死。
齐桓公晚年的经历,让这位霸主死后几乎无人问津,史书上也没有任何相关信息。据史料记载,齐桓公死后,齐国随即陷入权力斗争之中。先是易牙、叔刁扶持太子无奎继承王位,但无奎的继承并不合法。齐桓公最宠爱的继承人太子昭逃亡宋国,但仅仅三个月后就在宋襄公的护送下回国。结果无奎被处死,太子昭继位,是为齐孝公。
在史书中,大部分都是关于齐桓公死后,他的儿子们如何争权夺势的记载,但是对于齐桓公的葬身之地却没有记载。有分析说他是由太子无奎所葬,但是他在位才三个月,当时内忧外患,肯定是没有这个气力的。也有分析说他是由齐孝公所葬,但是齐桓公死了半年多之后又是如何葬的呢?史书中没有记载,这也使得齐桓公死后葬于何处成为一个谜。
齐桓公墓在哪儿?
《史记·齐泰公世家》引《地理通要》云:“齐桓公墓在临淄县南二十一里的牛山上,又名顶祖山,又名牛首洞,一处有二墓。晋永嘉末年,人掘之,先见盘,后见水银池,有空气,人不得入。数日后,牵犬入内,见蚕数十只,珠袍玉盒帛,兵器无数,并有随葬之人,尸骨散落各处。”
《史记》记载的齐桓公墓,现位于淄博市临淄区“临淄墓葬群”。 “临淄墓葬群”位于青州市齐陵街道南部、益都街道西部、邵庄镇北部,主要包括二、四世王墓葬及附近墓葬100余座,占地面积30余平方公里,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先秦诸侯王古墓葬群,有“东方金字塔”之称。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记》中提到的“一地两墓”即为二王墓。二王墓现位于临淄城东南、岐岭镇郑家沟村西南的顶祖山上,与《史记》记载的“顶祖山”相同。顶祖山因紫金山、牛首岗山、兔头山三座山峰呈鼎状而得名。二王墓位于三座山峰中间,东西并列,基座方圆,巍峨壮观。西墓长约190米,似有三层,逐层缩小,圆形墓顶高约12米,东墓圆形墓较西墓矮。
临淄二王墓
许多史书记载齐桓公、齐景公葬于二王墓中。如《史记·齐泰公世家》引《黄览》云:“景公墓与齐桓公墓同在一处。”唐代《元和县志》记载:“齐桓公墓东有祠,魏武帝(曹操)所建。”宋代《太平寰宇记》云:“齐桓公墓在顶足山。”
此外,《水经注》、《礼记》、《齐姬补遗》、《山东通志》以及顾炎武的《四王墓志》均有记载,认为这两座高大的陵墓即为齐桓公和齐景公之墓。
那么,二王墓中到底埋葬的是不是齐桓公和齐景公呢?根据考古人员的实地考察,齐桓公墓并非春秋时期的齐桓公,而是战国时期的“齐桓公”田武。1984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根据二王墓和四王墓的规模、形制、地理位置等进行了详细调查,将田齐王室世系与古代帝王葬制联系起来。他们认为,史书记载可能有误,二王墓的主人应为田齐后山和田齐桓武公。
两位国王墓的主人应为天启后山和天启桓公武。
这个“齐桓公”和那个“齐桓公”不是同一个人,虽然同名同姓,但姜氏“齐桓公”登基的时间却比田氏“齐桓公”早了300年。或许正是这个同名同姓,加上诸多原因,才使得后人将相隔300多年的两位齐桓公混淆了。
此外,齐景公已被考古专家认定为东周祭马坑守护的墓主人,墓内600匹战马的祭马坑位于齐国古城临淄的东北角,颇为震撼,此地距顶足山有20里。另外,在临淄南部边境地区至今未发现姜齐诸王墓葬的踪迹。临淄境内的墓葬多为战国时期田氏齐王墓葬,如已发现的四座王墓,即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齐襄王四位战国王墓葬。
临淄四王墓
齐景公祭马坑
那么,春秋第一霸主、统一天下的齐桓公的墓地究竟在哪里呢?如此大规模的“临淄墓”中,难道真的没有齐桓公的一席之地吗?
据临淄当地民众说,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齐桓公的墓穴最有可能在二王墓南望的那些无名墓中。毕竟齐桓公死时,齐国一片混乱,无论是当时继位的太子奎,还是后来继位的太子昭,还是后来继位的他的儿子们,都乱了四十年,谁也没有精力去给霸主修建一座巨大的陵墓。再说齐桓公之后,齐国已经失去了霸主地位,晋国重耳成为新的霸主,齐国也没有实力恢复齐桓公的辉煌。
至于齐桓公墓隐藏在众多陵墓之中的传说,这个传说或许并非空穴来风,毕竟历代帝王将相都有虚构的陵墓,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就是如此建造的,目的就是迷惑人心,防止被盗。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从二王墓向南望去,在时常有文物出土的墓葬中,哪一座是齐桓公之墓?这位曾在春秋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的墓葬真相,是否终将被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