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公墓官网-浦东华南公墓-华南陵园官网-华南墓地

墓园地址:航头镇海桥村航都南路668号

官方热线: 400-616-7959

24小时热线:150-2115-482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16-7959, 150-2115-482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华南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刘贺墓该叫“海昏侯墓”还是“昌邑王墓”?

发布时间:2024-07-13 20 浏览: 197

2015年秋,经过五年的发掘,江西南昌新建县海昏侯墓终于被发现,因其保存基本完好、墓葬清晰、遗物珍贵,很快引起各界关注。2016年3月,因“六和”玉印的发现,该墓主人也被确定为汉武帝刘贺之孙,先是昌邑王,后为汉帝,后为海昏侯。

西汉长沙王后渔阳墓_西汉初长沙王是谁_西汉初期长沙王

刻有“刘贺”二字的玉印

从当皇帝到最后封海昏侯的经历,刘贺的记载比汉朝其他大多数侯爵都要多。据史料记载,刘贺的父亲刘博是汉武帝宠臣李夫人所生,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被汉武帝封为昌邑王。在野心勃勃的汉武帝六个儿子中,刘博是最小的一个。汉昭帝死后,因为“嗣位已亡”,需要选择一个儿子来当皇帝。经过一系列的选择,当时已经是昌邑王的刘贺幸运地登上了皇位。

刘贺出生的年份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但从相关记载可以推断,他大约出生于政和二年(公元前91年)左右,即位时年约19岁。然而悲惨的是,刘贺即位仅27天就被“臣子”废黜。至于废黜的原因,不同的文献同样记载是淫乱。只有《汉书·五行》认为刘贺亡国的原因是“狂乱失德”,“狂乱无德,将劝谏的夏侯胜等绑杀”。

刘贺被废后,大臣们说:“请将和王迁至汉中房陵郡。”太后阻止了他,命令他回到昌邑,封他唐牧郡二千户。被褫夺爵位后,刘贺并没有恢复原昌邑王之位,而只住在昌邑,有“二千户”和“唐牧郡”。继位的汉宣帝对刘贺严加监视,直到确信“他不值得担心”后,才在元康三年(公元前62年)“封原昌邑王和为海昏侯,封地四千户”。 但他规定刘贺“不得行宗庙之礼,不得谒见皇帝”,使得刘贺不能回京城谒见皇帝,更不能拜见宗庙,成为一个不全侯爵。

到豫章称帝的刘贺,生活在宣帝的监视之下。几年后,宣帝从扬州刺史处得知“他与前刺史孙万石有来往”,随即“下旨:减户三千”,刘贺只剩下户一千。不久,神阙三年(公元前59年),刘贺去世,豫章刺史廖氏建议废海昏侯,但朝廷“皆以为立他为嗣不妥,国废”。

刘贺死后如何安葬,在汉代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但在稍晚的文献中却有模糊的记载。如《三国志·魏书·三少帝志》记载,公元260年,高桂祥公死后,“太后下旨:……先汉昌邑王罪已,废为庶人,此童亦以庶人之礼葬”。《晋书·帝王志》及后引文也有同样的记载。此处“亦以庶人之礼葬”中的“亦”表明,在刘贺死后310年的曹魏时期,上流社会中仍然流传着刘贺以庶人之“庶人之礼”葬的记忆——这与海昏侯刘贺墓的巨大差异,值得深思。

西汉初长沙王是谁_西汉长沙王后渔阳墓_西汉初期长沙王

随着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关西村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该墓葬的命名问题也成了一个大问题。比如在媒体报道和相关介绍中,就出现了“南昌西汉墓”、“南昌海昏侯墓”等不同的名字。

海昏侯刘贺墓该怎么命名?

一般来说,一座墓葬被发掘后,如果这座墓葬没有一个确定的流传下来的名字,发掘者可以按照墓葬所在的小地名来命名,如“大云山汉墓”、“双乳山汉墓”、“长沙象鼻嘴一号汉墓”等;也可以根据墓葬的时代和墓主人的身份来命名,如“西汉中山王墓”、“南越文王墓”、“西汉长沙渔阳王后墓”等。但如果一座墓葬原本就有过去遗留的名字,问题就复杂多了。如果发掘证实其原名有误,那么发掘者可以重新命名,或者如果原名已成为地名,则保留墓葬旧名不变。

最为人熟知且发掘后未改名的汉墓,当属湖南长沙的马王堆汉墓,现在用来与海昏侯刘贺墓相比较。发掘前,此墓传说为五代马王墓,故取名马王堆(夏鼐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指出,此墓为汉墓)。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发掘后,确认为西汉,墓主人为武侯,与马王无关,当地人仍将其命名为马王堆汉墓。

但不管怎样,以省会“南昌”这样的大地名来命名遗址的先例在过去非常少,如“南昌西汉墓”——这违背了考古学以小地名命名遗址的学术传统,以尽量避免重名。

叫它“海昏侯墓”合适吗?我觉得也不合适。

首先,刘贺墓在文献和方志中一直都有明确的记载和命名——昌邑王墓。如《太平御览》卷五四九《礼部》引《仪苑》云“元嘉中年,豫章胡建奴开昌邑王墓”。正德《南康府志》卷七《建昌县志》有“昌邑王墓”,说其“在县西六十里。汉昭帝封贺为昌邑王,死后葬于此”。万历《新修南昌府志》卷二十二有“昌邑王墓”,说“昌邑故城内有大墓一座,小墓约二百余座。方志云豫章有百亩墓,葬有昌邑王妃”。 嘉庆《大清一统志》卷317亦有“昌邑王墓”之说,“建昌县北六十里,昌邑城内,有大小二座墓”。

从这些记载来看,至少从南北朝时期《仪苑》成书以来,或者至少从有众多地方志的明代开始,刘贺墓名就被固定为“昌邑王墓”,并成为地名。刘贺原为昌邑王,刘贺被废后,太后也“将先王的财物悉数赐予他”——墓中出土的以“昌邑”为名的器物应与此有关。文献中不仅张昌在向宣帝汇报刘贺情况时称刘贺为“先昌邑王”,宣帝的诏书上也说“先昌邑王封为海昏侯”。从这些情况来看,虽然宣帝被废后刘贺已不再是昌邑王,但当时的人仍称他为昌邑王——最多也只是称他为“先昌邑王”。 因此,刘贺墓南北朝以来“昌邑王墓”的名称应该是正确的。

其次,齐永明五年(487年),沈约奉命作《宋书》,他在序中说:“东汉光武帝封沈荣为海昏侯,他不肯受封,迁居会稽武城县。”这也就是说,东汉光武帝封沈约的祖先为海昏侯,他不肯受封,迁居武城县。 沈容虽然没有接受海昏侯的封号,但他的墓一直被称为“海昏侯墓”,如宋乐时《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四《江南东路》、宋昙耀(嘉泰)《五行志》卷四、明李贤《明一统志》卷四十、清穆章阿(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二八九等,均记载了吴城县“金峨山”上有一座海昏侯墓。因此,虽然我们知道这座墓不是真正的海昏侯墓,但“海昏侯墓”这一名称其实千百年来一直被用来指代浙江的沈容墓。如果南昌再以“海昏侯墓”命名,难免有重名的风险。

第三,刘贺虽然被封为海昏侯,但是历朝方志中记载的海昏侯所居住的城市名称都是“昌邑城”。 如宋乐适《太平寰宇记》卷106、《江南西四道》、宋王祥之《禹地记胜》卷26、明陈琳《(正德)南康府志》卷7、明李贤《明仪通志》卷49、52、明陆英扬《广舆记》卷12、清谢敏《(雍正)江西通志》卷38等,均类似地称其为“昌邑城”。据《豫章记》载,汉昌邑王何氏被废后,宣帝封他为海昏侯,并在此地东部筑城。”至今,定墩汉墓附近仍有地名“昌邑乡”,由此可见,刘贺侯海昏国的城名应为“昌邑”。

第四,如果从上面引用的地方志来看,那里提到的“昌邑王墓”位于“昌邑城”一带,而且主墓外还有数座小墓——至少有大小两座,这与目前南昌市新建区海昏侯墓的勘探发掘情况完全一致。因此,称此墓为“昌邑王墓”或“昌邑王墓”并不违背文史——这似乎是此墓名称的首选。

当然,如果我们认为刘贺在豫章时是海昏侯而非昌邑王,且“昌邑王墓”或“昌邑王墓”这个名称在今人眼中有些名不副实,那么,根据谢敏(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一○的记载:“海昏侯刘贺墓在建昌县西北六十里昌邑城内。有大墓一座,小墓约二百余座,旧称白墓”,我觉得可以称此墓为“海昏侯刘贺墓”。这不仅有史料支撑,也与发掘情况相符,未必有太多异议。

需要指出的是,海昏侯刘贺死后,虽然废国,但后汉高祖仍将其子孙分封,以示宗室和睦,重新建立了海昏侯国。若不加墓主姓名,直接将此墓命名为“海昏侯墓”,会与海昏侯的其他墓葬产生冲突。因此,若将此墓不命名为“昌邑王墓”,而命名为“海昏侯墓”,则加墓主姓名,称之为“海昏侯刘贺墓”或许更为明确。

当然,还应指出的是,与考古发现海昏侯刘贺墓未被盗不同,《太平御览》卷549所引《仪苑》记载:“元嘉中叶,豫章胡氏奴婢开昌邑王墓,……得金钩,尸首露于岩中。”这是对昌邑王墓遭盗的确切记载。此文献中地名“豫章”,暗示这座“昌邑王墓”不应是远在山东的昌邑王刘伯之墓。换言之,它应与位于古豫章,今江西境内的海昏侯刘贺墓有关。 但这份文书内容模糊,“胡家奴”所“开启”的“昌邑王墓”到底是不是刘贺之墓,还需更多的资料才能判断。

(本文原题为《海昏侯墓命名商榷》,3月18日刊登于《文汇学者》,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现标题及小标题由主编撰写。)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16-7959
24小时咨询热线:150-2115-482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16-7959

150-2115-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