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公墓官网-浦东华南公墓-华南陵园官网-华南墓地

墓园地址:航头镇海桥村航都南路668号

官方热线: 400-616-7959

24小时热线:150-2115-482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16-7959, 150-2115-482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华南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营造心灵家园——松鹤陵园接待中心访谈

发布时间:2024-07-10 00 浏览: 64

发表于《建筑杂志》2015 年第 4 期

房子与庭院——松鹤陵园接待中心设计笔记

张斌

摄影师:叶菁

摘要:本文从对中国墓园接待设施的现实思考出发,结合松鹤墓园接待中心的设计演变过程,探讨如何基于屋园与院落的组织方式思考空间与形式的生成。同时,院落空间中日常生活与仪式的二元性也启发我们思考建筑形式语言如何超越抽象/具象的二元结构。

关键词:墓地、内向、房屋、庭院、日常生活、仪式、具体、抽象

起源

松鹤墓园是上海西北郊最大的商业墓园,为了满足商业发展的需要,决定在墓园的核心位置新建一个接待中心。接待中心作为墓园内最重要的公共建筑,集商业接待、安葬、办公管理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平日负责市民购墓、安葬、扫墓等事务的接待,清明、冬至两个旺季大客流的接待。2011年秋天,我们有机会开始接触这个项目,在看过基地之后,我们产生了兴趣,虽然那时我们还不知道中国墓园的机制,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我想这最早是源于我的亲身经历。那几年,我家境困难,我每年都往返于上海和老家宁波之间,去扫墓。

在很多国家,非家庭、非宗族的公共墓地的出现,都是和宗教场所有关的,比如教堂或者佛寺附属的墓地。现代墓地出现于十九世纪中叶,正值欧洲大城市人口扩张时期。当时传统的教堂墓地已经人满为患,难以为继,因此欧洲很多国家都颁布法律,推行现代墓地制度。但是这些墓地还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至少对大多数人来说,相关的仪式还是偏宗教性的。这跟我们的项目很不一样。我们建国以来墓地的演变,其实跟西方很不一样,早期的墓地只是政府提供的简单、基础的福利产品。目前,墓地实行双轨制:相对简单的公益性墓地提供给农村居民;而城镇居民只能选择购买越来越昂贵的商业性墓地。

其实这个项目最大的挑战在于,公墓的商业化决定了公墓运营的核心是销售,有主动的销售才会有依赖于这种销售行为的扫墓、安葬等仪式。也正因为如此,当代中国公墓才出现了在国外并不多见的所谓“接待中心”:以墓葬销售为中心,整合殡葬服务和管理等其他功能。但公墓并没有针对公民信仰、生活方式相关的殡葬需求的明确指向,缺乏从人性角度对家属和逝者的关怀。这也和中国人对死亡的世俗理解有关。我们的文化对死亡的理解分为精神和世俗两个层次:精神层面,我们追求与万物同化,以求永生,而非长生不老;世俗层面重视逝者灵魂对于当下的需求,是一种基于情感的实用主义。

我感兴趣的是,在目前中国墓园制度在精神寄托不太明确的运作与殡葬模式下,这种庞大的墓园最公共的空间,是否有机会通过空间的营造来增强这种缺失:一方面是对逝者的尊重,另一方面是仪式过程中的精神交流。

家庭花园

场地南、西两侧紧邻墓园,东、北两侧则面对墓园主干道及公共电瓶车停车场,向外看去,并不适合引入或缺乏特色。这样的环境解读,让我们从一开始就坚定了“内向”的战略选择。我们不希望这座建筑有强烈的外在形象,而是成为大型墓园里的一个背景。这样的选择也符合项目的气质。我们希望这座建筑在进入之后,能够被发现,能够在墓园的环境中营造出一个有着不同体验的空间,让人在某个时刻忘记墓园的存在。场地本身原本就比较宽敞,从一开始我们就设想建筑是横向的关系。这自然而然地想到用江南传统“宅园”结构中的多重院落模式来组织空间。 院落与厅堂相互依存,依托内敛、差异化的院落景观与使用方式,营造静谧、平和、冥想的空间氛围。项目所需的商务接待、安葬仪式、办公管理三大功能相对独立,可通过院落组织塑造不同的空间性格,回应不同的需求。

对于“精神性”话题的回应,也是引用“花园住宅”结构的动机之一。在很多其他文化中,对死亡的恐惧往往与追求永恒、不朽、极致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基督教中对“极致”的追求。而中国人对于死亡的理解,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世俗层面,都相对乐观。庭院类型源于人类的日常生活,并发展出不同的精神层面,如寺庙、花园等。我们可以通过庭院营造一定的精神气质,无论是世俗背景的使用者,还是有宗教诉求的使用者,让他们都能体验到一些东西。

另一个考量是对公共性的理解。中国的空间传统不同于希腊公私二元论的传统,两者在空间上并无明显的范式差异。“屋园”模式起源于家庭空间,发展为介于公私之间的半公共群体空间。无论是“屋”中对社交礼仪的重视,还是“园”中对隐逸性的追求,都是基于特定群体的社交活动。如此一来,我们看到了“屋园”模式中公共性转型的潜力,以响应接待中心是整个墓园中最公共的使用状态这一要求。

我们工作室已经有了一系列以“房屋和花园”为起点的设计,最早是未完成的淀山湖会所,是开放环境中的“花园”。随后是这个系列的第一个项目:莲塘镇政府办公楼(1)。莲塘项目其实不算是“花园”,更多的是一个连续的院落,因为它还是受制于一定的秩序。它采用了水平和垂直连接大小不一的院落的方法,用动线来组织院落,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建筑手法。莲塘前半部分类似于一个多空的中央实体,也可以理解为教堂的变形;后面带有回廊的大院落类似于修道院。在随后的文心苑十进院落书屋(2)项目中,我们尝试了另一种更大胆的做法。 因为没有明确的秩序,我们想突破以流线组织院落的方法,而是完全以各个院落的布局、院落之间的相邻关系来组织,形成完全碎片化的拼贴;当人们穿梭于不同的院落之间,可以体验到不同场景的叠加。虽然十进书屋的密度比较高,但我觉得它更贴近园林的思维,不是整体的控制,而是根据情况、相邻关系相互调整的过程。比如密度关系的调整、空间类型的调整,以及每个院落是更“屋”还是更“园”的区别。我们这样做的尝试,其实和对形式诉求的反应有关。近几年,我尝试一种不太依赖视觉形象的建筑方法,让形式退居二线,更多地通过空间的组织和在其中的体验来引导使用者。这让我积极尝试用碎片化、相对自由、逻辑性较差的院落去探索,希望摆脱视觉优先的诉求。

松鹤墓园项目相较于十进书屋,设计非常清晰,但从最初的方案开始,我们依然尝试用院落关系而非流线组织来界定空间,进而探索每个院落内建筑与院落的关系。基本覆盖整个场地的建筑被划分为四组院落,这些院落以院墙为界,串联在一起,形成“半屋半园”的结构。

莲塘镇政府一层平面图

青浦练塘镇政府大院

第十庭院图书馆一层平面图

第十学院书屋鸟瞰图 - 胡毅杰摄

跨度18米的商务接待厅位于中心庭院,四面环绕庭院,大厅北侧和西侧的透明界面将空间完全延伸至庭院。接待区北侧为安葬仪式区,包含两个大小不一的殡仪厅,每个殡仪厅位于专属的庭院空间内,以弧形连廊连接。接待区和殡葬区东侧沿路布置了用于殡葬、扫墓服务的前区后勤用房,包括鲜花店、小摊贩等,与其余三部分形成两个内凹的入口庭院,分别对应东侧面向道路的主入口和北侧通往停车场的次入口。上述三组庭院构成了类似“家”的公共性和仪式性空间。 接待、丧葬区的空间组织方式,源于“堂”的模式,在“宅”与“园”的关系中,具有更多的礼仪性特征,体现了院落与堂作为单一大空间的相互依存,尤其是接待院落接近于“宫殿”的尺度。接待院落虽然被商业化为销售空间,但本质上依然是礼仪性的。买墓行为并非是购买普通商品,其实对人类伦理礼仪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这也是院落空间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这是接待空间与丧葬空间在礼仪上的关联性,而它们的差异性则可以通过院落的氛围来解决。

接待区南侧最大的庭院,是由三间单层会议厅和四间两层小办公体量穿插并置的办公会议区,通过底层连廊进行连接和围合。二层办公室分散独立,没有形成跨部门的整体公共流线。三间大小不一的会议厅是这部分布局和运作的参照点,控制着不同方向的空间特征。这组庭院是类似“花园”的内部半公共空间,并没有北侧“房屋”部分的明确秩序,而是注重通过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营造氛围。

露台

庭院景观设计在整个项目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不同区域的空间氛围定下了基调。北侧殡葬区庭院采用白沙铺地,未种植任何植物,庭院静谧空灵,透过落地窗与殡仪馆全白的室内空间融为一体。南侧办公及会议区庭院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与殡仪馆的朴素形成对位。中央接待区庭院融合了南北两侧的朴素与活力,将中央石板铺砌的平台与两侧栽种睡莲的水池相结合,静谧中透露出热闹的气息;接待馆前的入口庭院设有中央坡道,两侧有瀑布和绿植,采用与接待区庭院类似的手法,在进入建筑前就营造出独特而迷人的氛围。 我们将这三个空间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了命名,如北方为“天”,南方为“地”,中间为“人”;天是一个静谧或寂静的空间,我们在其中引入了一些禅宗的思考;中间的“人”表达了接待厅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厅堂外有庭院,两边以水作为缓冲,这其实是一种在仪式空间中更舒适的待人方式。南方“地”的诉求,是通过绿植、自然水景来呼应“园林”的氛围。

从最初的“半宅半园”构想到最终的实施方案,其实经历了多次剧烈的变动。其中最大的挫折是初稿的布局被以相对粗暴的方式否决:甲方突然觉得我们的办公条件太好,希望我们减少一半的办公用地,腾出更多空间用于将来的墓区扩建。这个拒绝整体方案的土地经济原因超出了我们的竞争能力,而原有的“半园半宅”关系已经无法完全实现。办公部分的院落由前院后院的围合关系简化为四个交错并置的一排两层体量的相对整合的关系。上下堆叠的大小会议厅在中间向南突出,俯瞰整个墓区。两侧的办公室也设有曲折的小尺度庭院。这让办公部分从“花园”退化为类似“宅”的相对私密的后室生活区。 只是庭院景观延续了原来以绿化、种植为主的规划,留下了一点“花园”的痕迹。

初步方案:一层平面图

抽象/具体

方案的第二个变化与视野和体验有关,建筑形态语言由最初的抽象几何方盒子集合,变为深檐双坡屋顶住宅。

我们早期两个探索院落的项目,都尝试过使用无檐的坡屋顶。在这个项目里,我们想用一种更纯粹、更抽象的语言,让房子消失,突出庭院,于是选择了院落里的一个抽象的盒子。盒子有两种类型:接待厅和殡仪馆都是玻璃盒子,其他部分都是墙面上有窗户的盒子。但后来我开始质疑它最终的有效性,因为抽象的实体室内空间和庭院很难建立起互动关系。如果按照原来的方案,抽象的盒子很可能变成有檐的盒子:在窗户上方搭建低矮的檐廊,用檐下的过渡空间来处理室内与庭院的互动。其实,江南院落的优势就在于檐下空间所承载的众多可能性,没有这个空间,房子和庭院就不成一体。

第一轮概念提案

原方案的业主也觉得形式过于抽象,很多人看不懂。后来碰到的第二个方案则是胆怯的退却,回归到之前项目尝试过的无檐坡屋顶。但为了保持形式语言的抽象性,屋顶材质并没有像前两个项目一样与墙面区别开来,而是和墙面一样。现在看来,除非像练堂一样有大量的内凹式回廊,或者像拾元书屋一样增加回廊,否则这种干净抽象的无檐坡屋顶的有效性其实是值得怀疑的。

第二轮概念提案

第三个方案,檐口方案,对我来说是向前迈进了一步,不再纠结于抽象与具象的形式。这个设计我最看重的其实是它的内部空间组织方式。虽然之前办公部分“花园”的概念已经无法实现,但以庭院为空间组织方式依然是我们根本的诉求。经过深入设计,我觉得住宅与庭院的过渡空间越来越重要,于是决定采用屋檐的形式。尤其是面向庭院的接待厅和殡仪馆,都是轻盈的大檐口,低于院墙的高度,最大悬挑达到了3.6米。这个动机早在第一轮方案中就运用在殡仪馆了。当时并没有想到坡屋顶,而是直接控制窗户高度,让里面的人看不到天空,只能看到白沙底的庭院和院墙。 现在,通过坡屋顶的运用,这些殿堂内部空间的高开与屋檐的凹陷的关系可以处理得非常自然,同时又能将内部的变化延伸到外部。这是平屋顶难以做到的,坡屋顶的做法更加直接有效。坡屋顶比平屋顶容纳尺度变化的能力更高,而且根据跨度,还能创造出不同高度的空间。一方面,抽象可以理解为形式语言的纯粹性,包括材料的选择、交接处理等;另一方面,我也可以把抽象理解为解决问题策略的纯粹性,即用最直接、最本质的手段去应对问题,可以称之为一种“具象抽象”。

第三轮概念提案

第四轮概念提案

会客厅此前为方盒子空间时,由于18米跨度及局部夹层,整个屋檐高达9米;现会客厅主体部分采用斜脊设计,目的是为了让面向庭院一侧的屋檐更低,仅有3.6米,明显低于5.1米高的院墙。庭院进深9米,为会客厅的一半,但其中40%的进深为等高等深的檐廊空间。我们通过降低主庭院一侧的屋檐来创造光线的变化:室内是一个相对昏暗的大空间,远处有灯光照亮狭长的庭院,但被降低的屋檐限制的水平视线让人看不到提供光线的天空。这种效果也和这些厅堂外庭院空间的尺度有关,传统四合院中,有屋檐的房子要么面对宽敞的前院,要么面对相对狭长的天井; 这里的庭院正好位于两者之间。

确定屋顶关系后,屋顶独特的覆盖性以及庭院的限制,使得立面的重要性降低。控制建筑形体的主要元素,是高低错落、檐深轻盈的深灰色规则双坡瓷砖屋顶。为了降低房屋的视觉高低比,我们将立面进行分段:以与二层窗台同高处的院墙为基准,此高度以下墙面均为浅灰色干挂花岗岩墙面,搭配深色石材台面与柱脚;二层窗台以上至檐口以下墙面均为深灰色氧化钛锌板,带有深色光泽的垂直锁边,希望营造一种漂浮屋顶的水平感。

其实最早的坡屋顶也是采用钛锌板,可能看起来更轻,但因为成本问题,屋顶最后还是铺上了瓦片。接待厅面向客户能体验到的庭院的部分,也就是北面和西面,采用了全玻璃幕墙,这是从方盒子方案传承下来的。虽然立面并不是那么重要,但建筑内部的窗、层,甚至瓦片的运用,摒弃屋檐而采用自由落水,包括墙面上的开洞,这些细节对于营造庭院的氛围都非常重要。当建筑语言不再局限于所谓的抽象,坡屋顶的使用让建筑与日常的世俗生活产生关联,更接近庭院建筑的本源。这种建筑的仪式感和精神气质是与这种日常的人情氛围相结合的,而非抽象的纪念碑性。

接待厅的室内设计也是本案的一大看点。大厅的地面、墙面以及一侧的长型接待台均采用暖色调的米色大理石铺装,与坡屋顶下吊顶的柏木饰面吸音板相得益彰,进一步凸显了大厅的宜人氛围。大厅西端的地面部分略微下沉,是玻璃隔断隔开的收银后台和大堂经理室。原本的设计是开放式下沉咖啡座,两面正对泳池,犹如坐船,可惜未能实现。上方的夹层是悬挂于屋顶结构之上的VIP洽谈室,包裹着双层半透明纸夹层玻璃。大厅屋顶利用通高部分与夹层部分屋脊位置的偏差,在两层屋面之间形成横向高侧窗采光带,将自然光引入大厅深处。

笔记:

(1)张斌、周炜,《内化江南:练塘镇政府设计笔记》,《建筑学报》2011年4月第512期,第92-99页

(2)张斌,《上海文化信息产业园一期项目B1地块第十研究所书屋》,《建筑学报》第538期,2013年4月,第38-45页

作者简介:张斌 至正建筑工作室总建筑师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松鹤陵园接待中心

建筑师:张斌+周炜/至正建筑工作室

总建筑师:张斌

项目建筑师:袁毅(方案设计)、金彦霖(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

设计团队:李佳、何斌、杨敏、王佳琪、何茜、马宇翔、连福宁、王晨曦

联合设计:上海逸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上海市嘉定区伊宁路2688号松鹤陵园

建设单位:上海市嘉定区松鹤陵园

施工单位:上海君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11.10—2014.10

建设时间:2013.06—2014.11

占地面积:6,823平方米

土地面积:3,095平方米

建筑面积:4,936平方米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部分钢结构)

楼层数:地上2层

主要用途:殡葬设施

主要材料:干挂花岗岩、钛锌板、瓷砖、平板玻璃、纸质玻璃、大理石、木饰面吸音板、塑料板、铝板

项目成本:约7400万元人民币

摄影师:Page View

和数据

名称: for

:张斌+周炜 / Z+

在 : 张斌

: 袁毅 ( ), 金 ( , , & )

团队:李佳、何斌、杨敏、王佳琪、何倩、马、廉、王

: 有限公司。

: 2688路,

: 有限公司。

:2011年10月-2014年10月

:2013年6月-2014年10月

占地面积:6,823平方米

面积:3,095 平方米

建筑面积:4,936 平方米

:框架;钢框架;2

使用:

: 面板、锌板、粘土砖、平板玻璃、贴纸玻璃、木板、木板、

造价:7400万元人民币

: 叶菁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16-7959
24小时咨询热线:150-2115-482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16-7959

150-2115-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