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我初中基本就看完了,虽然是白话文。其实看书并不可怕。有时候我很羡慕那些能在僻静的古宅或庙宇里偶遇狐狸精的读书人。
后来,我读了更多的其他书,对《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印象就模糊了,只依稀记得狐女青风、笑盈盈的英宁、聂小倩。
11月15日在淄博参加完活动差不多5点了,就和朋友一起去蒲松龄故居体验了一下。
蒲家庄犹存,但老屋里居住的人已不多。
城墙不高,古树颇具年龄。
这条石板路蒲松龄想必走过无数次。
再往前几百步就是蒲松龄故居,门票40元。
今天刚下过雨,天气比较阴沉,五点多就已经是黄昏,故居是典型的中式古典四合院,此刻这样的场景,真的有种鬼魂即将出现的感觉。
老人很瘦,笑容满面。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庭院时,感觉
古树环绕
这间小房子里保存着蒲家的族谱和一些文献。
天已经黑了。你一个人来这里会害怕吗?
其实,《聊斋志异》中的《聊斋》只是蒲松龄的书房,他在这里写鬼怪、批判贪婪、诽谤。
聊斋正门
老人的画像被放置在大厅中央
右边是休息的地方
蒲松龄生于1640年一个小地主家庭,时值明末清初。后来我翻看他的资料,发现他是一个一生无所成名的读书人,虽然才华横溢,但成年之后却屡试不中,直到71岁才中了贡生,看来他不如范进。除了中年时在宝应做过一段时间的吏部侍郎外,他一直生活在乡间,做过私塾老师,直到去世。因此,他家境贫寒,能接触到底层民众的生活,这使他对当时社会有了更现实的了解。
虽然如此,他在后世的评价中却赢得了极高的赞誉。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简史》中说《聊斋志异》是“最著名的专著集”。郭沫若先生曾为蒲松龄故居题过一副对联,称赞蒲松龄的作品“写鬼怪高人一等,对腐败残酷批判得入木三分”。老舍也评价蒲松龄“鬼狐皆有性格,笑骂皆成文章”。马瑞芳称他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在这样的夜晚,这是多么精致和恰当啊。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梦是愿望的实现”。
现实中颇受挫折的蒲松龄也曾有过梦想,他只能用自己的笔去书写。
《聊斋志异》中花妖狐妖变的美人,是蒲松龄的白日梦,是男人的一厢情愿,是穷书生的幻想,但这些所谓的妖怪大多并不坏,各有各的苦衷。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曾说过:“想象力是伟大的潜水员”。一个作家或小说家,能写出引人入胜的作品,不仅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和阅历,而且要依靠想象力。蒲松龄虽然穷困潦倒,却特别善于想象,能把想象记录下来。《聊斋志异》就是一个作家天才想象力和艺术才华的集中体现。
这么合适的环境,怎么还会有狐仙出现呢?
《聊斋志异》中,熬夜读书的穷书生就住在这样的四合院里,暮色中,昏暗的烛光照亮了糊着纸的窗户。
一位年轻的狐仙,眼神迷人,腰肢纤细,手掌修长,或好奇,或羡慕,这样的情节,只是小说家的一厢情愿。
可是,蒲松龄会不会偶尔因为自己的没有成就而感到沮丧,然后一次又一次地默默地在这些院落里走过呢?
故居入口
如果蒲松龄考中了科举,妻子和儿子都受封,大概就不会有《聊斋志异》了,他也会融入旧官僚集团,毕竟失去了接触普通百姓生活的机会。今天读《聊斋志异》的人之幸,或许也是蒲松龄的不幸。
他的郁闷和无助的心情贯穿了他的一生。
鹅卵石街道路面上落叶年年飘零,但那个当年不曾光彩的老人早已不在了。
其实,我们当中谁有这么好的运气呢?蒲松龄于1715年去世,但即使过了三百多年,他依然被人们铭记,至今还有一本《聊斋志异》让人为他的得不到认可而感到悲哀。
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过着平凡的生活,死后五十年还被人记住的可能性几乎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