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天下却于二代灭亡的秦帝国,千百年来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无数网友也加入到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中。大多数人并不否认“暴秦”的历史常识。毕竟,正统的官方历史界,无论怎样肯定秦统一的价值,都没有推翻暴政。
如郭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稿》就批评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不但没放松对农民的压迫,反而使劳动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曾给《大秦帝国》作者孙浩晖很大帮助的林建明先生,在《秦汉史》中,就用“暴虐”、“愚昧”、“残暴”、“奢靡”等词汇直接批评秦始皇。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原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王子瑾先生今年接受《燕京书评》采访时表示,从“民本主义”角度,称秦始皇为“贼”有理有据,但他不赞同对秦文化、对秦始皇的充分肯定。
◎官学不为秦朝暴政洗白
但受粉圈文化影响,部分键盘侠误将2000年前古墓里的死尸当成偶像,对其跃跃欲试;部分营销号也为追求流量,恶意渲染、突破底线。
在他们的叫嚣与嚎叫之下,70年代还在发展“五小工业”、改革开放后才解决温饱问题的中国,居然在秦朝就有了富士康流水线、建立了高福利社会。
更有甚者,有人甚至叫嚣说,暴虐的秦朝根本没有灭亡,它不仅打败了六国,而且打败了六国企图复辟帝制的“割据势力”,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有的网友的座右铭可能是杜甫的“不说出惊天动地的话,决不罢休”。
一些人也通过实际行动证明,我国网络空间的一个重大矛盾,就是少数网民强烈的炫耀欲望同其稀缺的知识储备、较差的理解表达能力之间的矛盾。
他言语粗鲁、肆意妄为,说谁相信得人心就得天下,谁就是右翼分子(注:对此,读者可搜索历史剧《雍正王朝》主题曲和该剧制作发行的单位);他不能说出任何秦简的名字、发掘时间、发掘地点,却敢于谈考古(注:十多年前,考古界的确在湖南湘西发现了惊天动地的里耶秦简,但目前公布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档案文献,所谓“十多年前”发现的载有秦律的竹简,应是改革开放前湖北云梦发现的水虎地秦简的真实原型); 他大谈秦兵进阶,公然宣称《上君书》是伪造的,却不知《上君书》是军功授封最重要的证据,而《疆土》等篇章则是商鞅变法时期秦制学术研究的核心资料。没有这份历史文献,朱绍侯先生这样的学者也不可能写出《军功与封号制度研究》这样的著作。
◎有些人,只要自己不觉得丢脸,别人就会觉得丢脸。
不难看出,部分网民在讨论历史话题时的缺陷是:不看任何史料,爱妄下结论,只会用带有强烈宏大叙事和主观好恶的词句,却无法进行任何技术分析。一旦自己的谎言被揭穿,他们不去纠正自己的夸大其词,反而指责有理有据的纠正者“用后人的标准苛责古人”。他们明明没有文化,对官方学术界的基本共识和权威成果漠不关心,在网络空间造谣闹事,得罪大众,却敢污蔑那些秉持基本常识的人“立场不对”。
秦史的真面目真的难以考证,只能被无知之人和大骗子们抹黑吗?答案将在后文中慢慢揭晓。
◎超湿化体制优势
制度的好坏是决定一个政权命运的重要因素,比如唐初虽然多次发生宫廷政变,但朝廷并未垮台,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三省六部制保证了决策的合理性和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
秦国的兴亡自然与秦制的成败息息相关(注:本文作者理解“秦制”泛指“帝制”,但本文中的“秦制”均指“秦制”)。然而,网络上不少秦国爱好者如同没有接受过完整义务教育的人们一样,只知道秦横扫六国,却不知道秦二世亡了,对秦制充满了神秘的傲慢,虚构了许多虚假的“制度优势”。
比如,军工生产制度是网络上秦人编造虚假历史的一大领域,由于出自同一模具,外形相似的秦兵器大多被夸大为“富士康式流水线”的杰作,而作为“秦国黑科技”保障的“在物件上标注工匠姓名”制度也被小白视为秦人的专利秘方。
◎ 小白人将秦朝“在器物上标明工匠姓名”的技艺推崇至天
但秦兵器仅从外形上看,同一种兵器的合金成分不可能像大工业时代那样精确统一。李秀珍《从金弩铭文看秦兵器生产标准化的局限性》一文指出,即便从外形上看,秦弩的零部件也并非完全可以互换。
◎同一款秦兵器,其内部合金成分并不均匀
作为秦军“黑科技”保障的“器物上标注工匠姓名”制度,竟然不是秦国独创!中国社科院苏晖先生在《秦三晋兵器志研究》中指出,在商鞅变法之前,当秦国还在被吴起摩挲的时候,魏国就已经开始探索“器物上标注工匠姓名”制度了。
也就是说,秦国抄袭了三晋的军事生产制度。1974年,黄胜章先生的《论三晋兵器的国籍、年代及有关问题》一文,结论是,这一制度是三晋首创的。
军功授封制度也被扭曲为秦国基层百姓升天的阶梯和秦朝称霸的护身符。比如上文提到的祖安人就自信地散布谣言,说秦军的低级士兵可以晋升为将军,普通百姓可以成为医生。
◎ 以战功授爵难以帮助贫穷的秦人获得阶层提升
但以军功授封并非秦人独有的伎俩,朱绍厚先生的《军功授封制度考》介绍了齐、三晋、楚、燕等国军功授封制度的历史渊源和实行情况。从出土文献来看,普通秦人靠军功授封进入上层社会,简直是痴心妄想。
虽然军衔序列从上到下共有20级,但是孙文博先生在《秦汉军制沿革史稿》中指出,“大夫”以下四级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所以低阶而无阶以下之人,才是秦代社会的主流人物。
说白了,在秦朝统治下,普通百姓拼尽一生,连考取五品大夫的希望都没有。为此,刘邦称帝后宣布“武官兵大赦,甚至没有犯下罪孽而失去大夫头衔或对大夫头衔不满的人,一律封为大夫”。一挥手,老兄弟们完成了梦寐以求的人生飞跃,无数炮灰真正沐浴在浩瀚的皇恩之中。
所以那些宣称军功制能改变基层命运的人,真正应该歌颂的不是那个忘恩负义的秦始皇,而是灭亡了暴秦的刘邦!
◎ 无良营销号为了捏造历史、歌颂秦始皇,犯下不少丑陋错误
“高福利社会”是营销号为大秦制度发明的另一个卖点。随便在百度和知网搜索一下,无知的作者们就迫不及待地宣称“隐官”是“大秦高福利社会”中收容残疾人和弱势群体的良心机构,大秦的罪犯们有了改过自新的机会。
但这种胡言乱语是对中国历史界的赤裸裸的挑衅!学者们早就指出,那些被贴上“隐臣”标签的人,是秦朝统治下的贱民!
如东北师范大学王延晖先生在《论秦汉初身份秩序中的“庶民”》中指出,隐官是贱民;南开大学杨振宏教授在《从出土的秦汉律到中国古代的礼法观念及其法律表现》中也指出,隐官是贱民;武汉大学陆希琪教授在《秦朝百姓的身份认同与社会结构》中强调,隐官是非自由的劳动力。那么,管理一批“隐官”贱民的“隐官”制度,难道是良心的庇护所吗?苏家印在《“隐官”解读》中指出,隐官制度不具有慈悲怜悯的色彩,而是强制性的。
◎贱民受苦受难 竟被营销号用来宣传秦国“高福利”
而且,编造秦朝犯人重获自由的营销号显然不知道,山东大学张锦光先生在《秦制研究》一书中认为,秦朝的奴隶、妾等犯人一律处以无期徒刑。湖南大学于振波教授在《秦汉法律与社会》一书中指出,原则上属于“终身犯”的奴隶、妾虽然可以重获自由,但赎罪条件却十分苛刻。上述种种谬论充分表明,网上一些秦迷的无知和无耻程度可见一斑。
此外,“法治”也是网络上秦迷为暴虐的秦国发明的另一项绝活。但杨宽先生在《战国史》中早已说得清清楚楚,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法律的蓝本,就是魏国李悝的《律经》。而且,战国法家的“法”绝非当代意义上的“法”。台大陈若水先生指出,法家的“法”并非社会成员行为的底线,而是臣民必须遵守的唯一轨道。这种“法治”最终只会剥夺人民的自由。
当然,分析秦制的阴暗面,并非要否定六国制度的优越性。毕竟,所谓的秦制,其实就是抄袭、拼凑六国制度的产物,如睡虎地秦简,就公然记载了魏国的法律条文。秦制的制度残暴性,六国并不缺乏,秦国并不比六国有明显的制度优势。
正是因为如此,背负着亡国之痛、又得不到新统治者任何喘息机会的六国人民,才敢冒险奋起。要想深刻理解秦国兴亡的原因,就必须把目光投向体制之外。
◎家里有矿的幸运儿
有些人在现实中往往对个人问题漠不关心,但在秦朝历史问题上,却迷信人定胜天,总是强调秦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扭转了历史进程,却忽视了制度、人文因素以外的地缘政治、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
◎斗争成为部分网友了解秦史的核心关键词
但人类的历史活动毕竟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列宁的导师普列汉诺夫甚至提出了地理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的性质决定人们所能支配的生产力的状态”,“地理环境的特点决定生产力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看,被贴上奋斗者标签的秦人,其实拥有非常丰厚的金融资本。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在西北崛起,变法前“孤于雍州,不参加中原诸侯会盟,以夷狄待之”。这引起了无数贫苦百姓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把秦国想象成一只飞出深谷的金凤凰,一个成功逆袭东方富豪的追梦人。但如果你仔细翻阅典籍,就会发现夏朝几乎每一个国家的创业史都充满了煽情和悲剧色彩。
如《国语·晋语》中记载强盛的晋国日遭戎狄侵扰,“日夜苛虐边境,不留牧草之暇”;《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富饶的齐国建立之初犹如一片荒芜之地,“面朝海咸,粮草稀少,民不聊生”。《左传》中楚人的创业史,颇有被逼上梁山“开荆山,图图开路,荒居其间”的水浒风格。就连地处中原、以奢靡“淫声”著称的郑国,也被子产描述为一个穷苦的孩子开辟了荒野,“平凡的夫妇以艾草杀此地,伐尽杂草野草,相依为命”。
此类文字的目的,在于强调祖先根基得之不易,而非说明各国自然地理环境实在极其恶劣,否则,当初称霸东亚、藐视蛮夷的中华先祖,岂不愚昧无能?
◎ 秦国作为西戎的征服者,人民享有良好的生存环境
其实,东周时期,秦人的故乡陇西是一座矿产资源丰富的宝库,而他们的新居关中更是一块资源丰富的风水宝地。
梁云先生《论秦朝西迁与陇东秦文化时代》指出,位于甘肃礼县的西垂作为早期秦都,拥有西北内陆重要的盐矿资源,并设置盐官,史称“西盐”。除盐矿外,西垂附近还有金矿。
1994年,甘肃省对理县大堡子山秦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大量金饰,其原料可能来自理县东南部的秦岭和摩天岭一带。鉴于陇南地区金矿脉分布广泛,盛玉侠在《理县大堡子山金饰考》中判断这些黄金产自理县。
上天赐予秦人的恩赐远不止这些。众所周知,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从秦朝开国到秦始皇,秦朝一直有稳定的铜材供应,而这些铜材很可能就来自绵延千里的秦岭。而紧邻理县的甘肃宕昌也有一条铜矿带,这可能是秦朝铜材的来源之一。
此外,陇西地区铅锌矿分布广泛,贾拉江在《早期秦青铜器中铅的矿石来源分析》一文中判断,秦青铜器中的铅必定是从西翠周围附近地区采集的。
◎陇西、甘南地区金矿资源分布图
周朝发祥地关中,是当时远东地区最适宜农耕的地区之一。东周至西汉时期,当地气候比现在温暖,不仅遍布湖泊、沼泽,而且还有大面积的竹林,经济价值极高。《史记·商鞅列传》中说,如果拥有“渭川千亩竹林”,就能实现财富自由。1976年,考古学家在秦都咸阳一号宫殿遗址中,发现了“竹草泥”砌成的墙。在西安附近的汉初薄太后墓葬坑中,出土了一只大熊猫头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中有两种当时既稀缺又可用于军事的战略资源——檀香和马。《汉书·地理志》记载,关中盛产“南山檀香”。《周礼·考工记》则称檀香木是制弓的最佳材料。秦兵马俑专家王学礼先生在其《轻车利骑甲兵》中认为,秦弩虽不如后来的汉弩,但因材料较好,所以比楚弩要好。武汉大学陈炜教授在《张家山汉简马匹相关命令研究》中指出,从秦朝到汉初,关中是重要的马匹产地,关东许多郡县都无法培育和繁育出所需的马驹。
在地缘政治方面,古人发明了很多成语,如“山川满布”、“发迹于天”、“金城千里”、“高楼俯视天际”等,就是为了形容秦国的优越性。
反观楚国,虽然拥有巨大的战略纵深,却缺少第二梯队的加持,沿海的齐国地势较低,连丘陵密布的鲁国都无法吞并。原本称霸天下的晋国,在被三家瓜分之后,优势尽失。三晋不仅多面受敌,领土也盘根错节,支离破碎。魏国在汾河下游和黄河南岸拥有肥沃的土地,但在安邑和大梁两大中心城市之间,却有整整一个韩国。两岸的韩国领土,缺乏足够畅通的交通线。最后,白起真的断绝了从都城新郑到上党的道路,就像巴基斯坦被甘地肢解,又被秦国切断一样。而韩国虽然险要,但豫西和晋国东南部几乎全是山区,缺乏足够富饶的核心地带。 王子进先生《论“上郡祸地”》一文指出,汉地当时几乎与陕北一样贫瘠。
◎ 秦国具有巨大的地理优势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秦国崛起多年后,赵国的生存环境依然是“中山在国中,燕国在北,临胡、楼烦、秦、韩三国在西界,无强兵救之,国将亡”。胡服骑兵乃至长平之战后,赵国依然被燕国背叛,甚至不得不撤兵防魏。至于北燕,由于纬度高,气候寒冷,发展受到很多掣肘。
北京地区作为燕国的心脏地带,在汉武帝年间被封给了燕王刘旦。汉廷是如何描述燕国这个核心地区的呢?《史记·三王列传》原文是这样的,“燕国之地险峻险峻,北近匈奴,其民勇猛,少有忧患。”这句话无论怎么看都不是好词。
由此不难看出,看似惨不忍睹的秦人,其实与竞争对手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古人深知这一点,甚至认为秦国是依靠地缘优势统一天下的。比如明清学者冯梦龙、蔡元方在《东周列国志》中就简单明了地认为,如果周人“一如既往地拥有齐冯的地缘优势,秦国又怎么会强大到这个地步,称得上是始皇!”
秦国凭借天赐的资源,虽然位居大臣之位,但其实力丝毫不逊于西周末期的诸侯。据《国语·郑语》记载,郑桓公与太史伯分析了未来的形势,后者更是直接将“秦中”与“齐侯”相提并论,认为二者都不可小觑。纵观春秋时期,秦国虽然不是称霸中原的最强国,但也是不容忽视的二流强国。
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死后近八十年,宋国大夫项胥调停晋楚两霸和谈,晋国直接告诉他“晋楚齐秦势均力敌,晋不能胜齐,楚不能胜秦”,意思是晋楚两条强龙无法控制秦齐两大地方蛇王,四国实力大致处于同一范围。一些秉持“儒法斗争”史观的秦迷乐于谈论“孔子西行不至秦”,秦人不受孔祖欢迎,但《史记·孔子世家》却明确地写出了这位大圣人对春秋时期秦国的感受——“虽可王道,霸小也”。
◎ 为了赚智商税,秦桧故意贬低秦桧改革前后的真实表现
网络上很多秦国粉丝其实都在恶意贬低秦国在商鞅变法前后的实际表现。
就拿号称要为中国原始文明翻案的小说《大秦帝国》来说吧,秦献公时期的秦国明明受到周天子的重赏,却被说成濒临灭亡。孙浩晖表面上赞扬商鞅,暗地里却把秦孝公及其大臣描绘成蛰伏多年的投机者,在马陵之战之后才敢攻魏,仿佛秦人从齐国那里得到了好处似的。
但如果你翻阅《史记·秦本纪》或杨宽先生的《战国史料年表》就会知道,秦国在变法后不久便开始攻打魏国。马陵之战发生前十一年,秦军便已攻占了魏国故都安邑!
如此惊艳的战绩,并非因为商鞅变法立竿见影,而是因为秦国本身并不弱小,地理位置优越。一些“秦迷”之所以贬低、掩盖这段历史,也不过是为了宣传自己的精神原子弹,以此来PUA更多渴望逆袭的观众的智商税。
◎意识形态共识再度得失
强调自然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客观影响,并不意味着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作者也不完全赞同“地理决定论”。
英国历史学家科林伍德曾强调“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因此了解上古时期的精神面貌,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秦史的认识。在这个问题上,网络上一些秦迷散布了令人发指、令人神不齿的谎言。
◎ 少数秦迷痴迷于秦朝的暴政,却污蔑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根基的先秦诸子。
如上所述,在一些秦迷眼中,六国的实体已经成为“割据势力”,六国的思想也成为鼓吹割据的毒草。对此,正常人不禁会疑惑,六国不臣服于秦国统治,就是“割据势力”吗?六国的君主是否满足于在自己家中欺负他人,没有更大的野心?六国的士人是否对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无动于衷,漠不关心,执意要维持四分五裂的现状?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诸葛亮率军伐魏,但不是“蜀汉割据势力”;李克用、李存勖在唐朝灭亡后不肯接受后梁统治,但不是“后唐割据势力”;文天祥、陆秀夫武装反元,红巾军不肯接受宋朝灭亡多年后才实现史无前例的大统一的元朝统治,宣称要“复辟宋朝”,但不是“南宋割据势力”;郑成功、李定国不肯剃度,王船山、朱舜水反清,但肯定不是“南明割据势力”或“南明割据思想”!
六国亦是如此,他们与秦人激烈争斗,不仅出于乱世中求生存的政治本能,更是因为他们非凡的野心。
◎六国的许多统治者都怀有统治世界的野心。
毕竟,华夏诸国原本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尊崇周天子为共同的君主,这从根本上决定了统御天下是各国统治者不得不幻想的终极刺激,只不过大家对“统御天下”的理解,以及实现的手段,并不完全相同。
Duke Huan of Qi used the of " the king and the " and used the name of to "unite the nine and bring peace to the world"; Duke Wen of Jin "asked for a " from the , to be with royal rites; the story of King of Chu " for the of the " is well known to . The above- were still at the stage of "Wang Mang was and he the " or "Sima Zhao's ", but to the " of the ", King Hui of Wei "rode the Xia and the King of Xia" to the " of the ". King of Zhao to play a game and to from and in the south. In his eyes, Qin was the " force" that be .
即使是在互联网上被QIN粉丝讨厌的习近者,也从来没有雄心勃勃地统治着九个县的“西楚之王”。
根据Xin 先生的研究,Xiang Yu的真实头衔是“四个Chus之王”,他为自己指定的实际领土是汉山州立大学,林吉安格州立大学和柔吉安格州的一半。
毕竟,即使是Cao Wei都必须篡夺Han王朝,因此,在Julu之后突然变得富有的Xiang Yu在一个步骤中实现了他的目标,这显然是赢得各个派系的手段,以使其竞争竞争,这显然是一个更高的竞争为了欺骗汉新和彭尤的盖希亚战役,他公开答应将领土分开并分享世界!
◎祖实际上统治了世界的一半,并杀死了耶皇。
如果我们将注意力从国王的野心转移到学术领域,我们会发现“六个王朝的分离主义思想”一词简直是可笑的。
首先,在交战状态时期的思想不是没有QIN门徒,而是儒家,,法制,道教或命名学校和Yin-Yang,和几乎都来自东方,所有这些都是六个王国和QI的教师。老师和祖先〜
其次,对于各种思想,对世界的统一是一个重要的意识形态共识。人:世界“世界都在混乱,智慧和贤哲不清楚,道德并不相同”,“道教的方式将裂开世界”,委婉地表达了他们对分裂状况的不满。
换句话说,古老的贤哲意识到,只有实现统一和重建秩序,中国文明才能摆脱杀人的混乱时期,并找到一个历史性的,他们只是害怕狼般的暴君会弄乱那些忽略了这一共识和对“六分裂的人”的态度,并且是正确的。
QIN统治者绝不是互联网上的一些QIN粉丝,他们对东方学术文化和知识分子的价值非常清楚,并尽最大努力将其用于意识形态方面,QIN对法律主义者的思想学院的重要性很重要。
至于莫希主义,宾迪先生推断,穆希斯特在杜克公爵统治期间进入了秦,并开始与秦国王合作。 Eng Qin Slips”,清楚地指出,通过分析的Qin Slips的其他章节,在QIN Court中存在混合儒教和法制的趋势。
Xin 先生的“ Qin Shi Huang的生与死”认为,第一任皇帝一方面成立了70个“儒家医生”,以吸引儒家学者参与仪式系统的建设。
◎Qin Jun曾经努力取悦关东的知识分子
就政治手势而言,QIN统治者还尊重智慧和谦虚的窍门,当魏国王遇见孟子时,他只是假装自己热情地说:“老人!您来自一千英里之外,你为什么要教我呢?
After power, Qin Shi Huang took great pains to his own image. Mao Jiao, a Qi , him not to his and make of Lao Ai's . Qin Shi Huang, who the truth, his into the drama of , which was among , him for " the Qin state and the and her son to meet again." In order to win over Wei Liao, Qin Shi Huang even " and ate the same as Wei Liao", the level of Liu Bang, who gave up his and food.
秦国王赢得了领先的表现,赢得了大量的知识分子的支持,例如,统一世界的意识形态共识确实可以服务于QIN国家,例如,Qin King Zheng掌管了许多,许多崇拜LüBuwei和“Lü and ofere of the Quied the Qien ofere the QIN”'''''交战国家时期的精英和Qin意识形态圈子的最终下注,QIN州,在改革后与六个国家作战并未能击败任何国家,将在短短十年内突然统一世界!
但是,即使是一个愚蠢的人,在统一之后做了什么。
◎暴政秦朝最终彻底冒犯了文化精英。
当时的暴政秦朝无法宽恕许多世代,这些思想家支持后来的大统一,使Qin王朝面临言语和书面批评的另一面,而汉朝的人民最明显。
北北京大学的陈苏尚教授在“春季和秋天”中指出,提倡“春季和秋季统一”的宗申(Dong )想批评他的历史统治是QIN统治的,但他曾一再批评他的历史统治。周的王朝而不是韩国的民族意识,而不是韩国的民族意识。
If these of the Han , who were still full of and of , knew in their that in later that Qin was not by Liu Bang and that the Han was the of the Qin " twice" by its to come back to life, they would want to lift the lid and chop alive these who .
在北部的宋朝,面对吉坦和坦格特的入侵的苏Xun并没有想象他的Qin王朝与西方的王朝作战,而是在“六个王国”中,他将Zhao和Song与QIN人分离的六个王国进行了比较。
在这方面,作者只能以父亲的方式向一些在线QIN粉丝提供一些建议:那些做太多邪恶的人最终会灭亡,所以要照顾好自己。
(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