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连
长城作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经历过无数场血雨腥风,如今古城墙上仍依稀可见无数弹孔,说明它曾在不远处见证过滚滚硝烟。
万里长城绵延万里,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鲜血。长城对中华民族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在古代,长城是历朝历代军事防御的重要设施。近代,抗日战争爆发后,长城和附近险峻的山川也为中国军队抗击日军发挥了防御作用。
长城与抗战,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长城是一条漫长而雄伟的道路。长城的历史与抗战的记忆,特别是在长城上发生的抗战篇章,深深地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而密云保留着长城抗战的痕迹。
综合大楼屋顶上留下的证据
将军楼是古北口长城蟠龙山段的制高点,是古北口的战略要地。将军楼高10米,南北两侧各设4个箭窗,东西两侧各设3个箭窗。砖层为水泥和石块混合而成。抗战时期,该楼曾遭猛烈炮火袭击,但今天依然十分坚固。楼顶的城垛已被当初的炮火完全摧毁,除中间一个直径一米左右的圆形洞口已坍塌外,屋顶的圆拱门露了出来。将军楼内部,一块斑驳的砖头上,有日寇刻下的汉字——“步兵第十七团占领”。著名的长城抗战时期,敌我争夺最激烈的地方就是将军楼。
1933年初,日军占领整个东北后,为了实现逐步蚕食中国的狼子野心,把侵华目标转向华北。日军从东北侵入华北的最短距离是从长城喜峰口、古北口,出南天门,直至攻占北京。围绕上述地区展开的长城抗日战争就此拉开帷幕。
1933年3月,长期对峙的中日两军在古北口长城一带展开激战,历时两个多月,史称古北口战役。参战日军有川原第十六旅团、铃木第四旅团部分部队。中国参战主力是国民党中央军精锐部队第十七军,军长为徐廷耀。国难当头,忠君有责。十七军爱国将士们斗志昂扬,昼夜奔赴前线,决心在战场上报效祖国。 先锋部队二十五师于3月4日凌晨4点到达古北口。此时,古北口形势岌岌可危:兵力和武器装备占优势的日军已到达关口,准备全力进攻。守卫古北口的东北军已全部退入口内。在此形势下,二十五师不顾疲劳,立即占领了古北口南城东西两侧的高地,修筑工事,随时准备对来犯之敌进行打击。
二十五师抵达后仅三小时,日军便向古北口发起进攻。敌机成群结队,猛烈轰炸我军阵地。炮弹如弦,城池崩塌,山石崩裂,树木折断,石块飞散。我军阵地被浓烟和火光笼罩,将士伤亡惨重。但中国军队一步未退,在炮火掩护下击退了日军步兵的进攻。
古北口左右翼攻防战异常激烈。由于我方伤亡惨重,古北口又被日军装甲车贯穿,只好边打边退,撤出古北口,向南转攻南天门阵地。嚣张的日军用飞机、大炮反复轰击,小小的山头几乎被夷为平地,阵地上成了一片火海。经过三天苦战,日军攻克古北口,但付出了伤亡2000余人的代价。我第25师团也伤亡4000余人,急需休整,于是刚到的第2师团接手南天门阵地的防守。
1933年5月10日,日军再次向南天门以南的中国阵地发起猛烈进攻。第十七军以全部残部拼死抵抗,又与日军激战五昼夜,最终寡不敌众而溃败,被迫于14日撤离密云。日军于15日占领密云县城,随后迅速推进至北京郊区,迫使南京政府于5月31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议》。
埋葬阵亡士兵的公墓
长城抗战是中国军队在华北地区对日本侵略者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给嚣张跋扈的日军以沉重打击。虽然这场战争以失败告终,但却阻止和延缓了日本对华北地区的军事入侵。特别是长城抗战,体现了广大爱国中国官兵抗日的高尚热情和顽强抵抗。
古北口长城曾以云雾迎朝阳,以血色黄昏送别落日,经历过微风细雨的宁静,也经历过战争的疯狂。英勇无畏的将士们撤退的呼声至今还在群山间回荡,他们生前的担当永远留在他们战斗过的热土上。时间记住了那些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的将士的名字,却没有忘记那些无名的普通将士。
1933年,古北口长城抗战结束后,古北口东南两关大街小巷尸横遍野,山谷田野里随处可见阵亡将士的尸体。路边街道上牺牲的将士由群众掩埋,山谷田野里的尸体由杨令公庙道士王乐如安葬。后来,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将500具尸体运到蚌埠重新安葬,部分尸体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捐赠。古北口商会牵头,请王乐如道士组织群众从田野山谷中重新收集尸体360余具。 在古北口南关外西山根处挖了一个大坑,把尸体全部埋在坑里,一层苇席,一层尸体,一共三层。最后在上面堆起一个高大的坟墓,人们称之为“肉丘坟”。这就是现在的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墓地。墓四周筑有花墙,花墙门柱上写着“伟人争日月”、“忠魂振山河”等字样,横匾上写着:“铁血精神”。
1993年,当时的密云县政府对陵园进行了修复,并新建了“古北口长城抗战大战纪念碑”和“古北口长城抗战大战纪念碑”12个大字,背面则是古北口战役的记载。
巍峨长城如虎踞龙腾,浩浩荡荡潮河如远方源头。将士们保家卫国,抗击日寇,为国捐躯,用鲜血染红长城。青山有幸埋葬忠骨,绿水有荣光慰藉英雄英魂。缅怀先烈,悼念英雄英魂。告慰过去,激励未来。
墙子路长城
密云县泉水河村的墙子路长城古老而沧桑,明代修建的长城依险峻的山势,修筑成“V”字形胜利标志,一座“高塔”刺破云霄,将古长城的震撼诠释到了极致。然而,就是在这座古老而荒凉的墙子路长城高塔上,真实发生了八路军战士李茂春英勇无畏牺牲的故事。
李茂春是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六道河村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李茂春参加了八路军,受过一些教育,在密云县大城子镇负责八路军一个部队的粮食和草料(马饲料)的收集工作。
李茂春具有强烈的民族气节和利他精神,部队战士生活有困难时,他便到家里去为部队筹集粮食、布匹等生活必需品。一天,李茂春到北沟村领取军粮时,被同村六道河人特务发现。李茂春只好绕过长城,以长城为屏障,掩护撤退,但因寡不敌众,被特务逼入墙子路长城高塔,惨遭杀害。
一个敢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农民子弟、民族志士,却死在了民族败类的手中,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古老风化的长城砖瓦和潺潺的泉水河。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茂春被授予“烈士”称号,他的妻子和儿子均享受人民政府给予的烈士待遇,共和国没有忘记他。
正如国歌所唱,“起来吧!不愿做奴隶的人民!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1935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田汉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问世,这首歌被誉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长城不仅在古代抵御了外敌入侵,而且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也发挥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作用。长城精神和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