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的丧葬文化,古代六艺中的“礼”是制度最为完善的。与丧葬文化最直接相关的物品就是“棺材”。其实棺材和棺椁并不等同,只是统称而已。所以我们知道在丧葬事务中,从棺材到葬礼,这是丧葬事务中连贯且最为关键的一道程序。但你知道棺材的由来吗?民间传说和考古解释有何不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乾隆的棺材-网络插画
首先说一下民间传说中棺材的由来,基本上就是庞涓谋害孙膑的一个小插曲,据说庞涓和孙膑在鬼谷子手下学习兵法,后来庞涓下山做了魏国的将军。后来魏王欢迎孙膑来魏,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诬告孙膑和齐国有染,挖了他的膝盖骨(膑性)。后来孙膑为了进一步加害孙膑,就装疯卖傻逃到魏齐边境,魏军也赶到。
孙膑、庞涓·影视图片
据说此时孙膑来到一户人家,请他们送他去齐国。于是他们把孙膑放在床头的卧柜里,像死了一样,把盖子盖紧,用麻绳绑住,一行人把孙膑送出了魏国,避开了魏兵的追击。这种抬着卧柜、绑着麻绳的方法,后来被用在丧事上,人们把这个过程称为“送葬”和“送葬”。
葬礼现场,图片来自网络
传说就此结束。显然,这都是后人杜撰的,不可信。此说的来源,大概是因为“葬”(埋葬仪式)和“彬”(孙膑)的读音相同。要追溯“棺材”的由来,还得从现有的考古发现来解释。据考证,公元前2500年左右,龙山文化遗址就出现了木棺。此棺与现在的棺材性质相同;但棺材与当时的棺材并不是一回事,棺材是棺材的外层。
哭泣的周瑜·影视图片
周代确立了棺椁制度:四层棺椁最为尊贵,用于天子下葬;其余贵族,按等级用三层或一层;文人墨客、官员不得用棺椁,但可用大棺。《礼记》中有相关记载。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当时大概用的是简易的小棺材,或者直接下葬。《易经》中甚至有“棺椁始制于天子”的说法。
棺材横截面
棺材的本义其实是“盖尸”,从古代礼仪中我们可以看到,真正体现一个人身份的,是“棺材”,也就是棺椁。棺材一词,是因为当时大多数人都以木材为材料,所以才叫棺材。如今的丧葬文化和礼仪,也在社会的发展中一点点被简化;同时,因为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一些流程和东西也在简化中被改变或者增加。比如,火葬的倡议,骨灰盒的存放,骨灰盒直接放在棺材里,这样一来,似乎棺材就起到了“棺材”的作用;骨灰盒就是“棺材”。至于现在的丧葬制度是好是坏,不值得讨论,大多数人都希望最后能“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