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公墓志铭
王安石
龚字旷,字元君。他年轻时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他喜欢读书,从不放下书本,无所不读,无所不记。他一拿到纸笔,就立即写文章,文笔宽广秀美,名扬天下。他先是参加科举,被封为同学舅,但他拒绝了。几年后,他中了科举,被任命为江宁府观察使、提督。后来又升任礼部尚书、江宁府判官。
当时赵元昊叛乱,夏应公、范文正公在陕西,说:“我们才智不足,恐怕不能独自处理事情,请田氏辅佐。”便任命龚为判官,直接掌管集贤院和京城军务。自真宗停止战争以来,已经四十年了。老将们都死了,官员们不懂兵法,军队屡战屡败,百姓惊恐不已。龚二人平定了局势,受到天下的称赞。龚的许多计谋都得到了提议。一位将军想派出全部军队去攻打叛军,朝廷允许了。龚强烈表示不可能,于是就停止了。又说了十四条治边之事,大都照办了。
升任右侍郎,出任成都郡守,兼管蜀、子、李、夔等国的军马。西南蛮夷入侵边境,公爵严加管束,士兵们都很畏惧他。公爵以仁信诱敌,士兵们都俯首称臣。自从王俊、李顺又造反以后,蜀国以好动闻名。过去他们能随心所欲地做决定,常常杀人以显示自己的威势。即使犯了小罪,他们也要带着妻子儿女流放到蜀国,过着流放的生活。有些人因此而死。公爵慈爱教导他们,把他们与自己的孩子一起抚养,只有犯下大罪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蜀国人民爱戴公爵,把他视为张仲鼎的接班人,认为公爵的统治从不出错。 有一年大灾之年,他减免赋税和劳役,并发放粮食救济百姓,使百姓无一不挨饿。此事传开,便给他上了褒信。不久,他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太傅巡按使又被任命为枢密使。
龚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待人仁厚。他与人说话总是彬彬有礼,仿佛生怕自己不符合人们的期望。但当他有坚持的事情时,谁也改变不了他的想法。从江宁回来后,宰相派人私下邀请他,龚却婉言谢绝。他当了御史,不说能立功的小事,总是心平气和地向皇帝说大事。范文政等人都是士大夫们指望能做大臣的,但职位不高。龚一有机会就会向皇帝说三道四,于是文政等人很快就被任用了。当时皇帝经常向大臣请教国事,他很想有所作为,他的野心大多来自龚。龚做事有意思,很有成就,不用自己出力就能任用好人,他不独断专行,维护了自己的声誉。 因此他能立下不少功业,但他的事迹也仅此而已,嘉祐八年二月十日卒于家中,享年五十九岁。
(选自《王安石文集》,有删改)
6. 下列对句子中突出显示的单词的解释哪些是错误的?(3分)
答:这本书从未离开过我的手:
B. 他因许多好主意和策略而受到世人的称赞:称赞,称赞
C.饲养人和动物:
D.公共设施、趣味事物:同“趣”,倾向
7.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哪些是错误的?(3分)
答:赵元昊造反的时候,夏嵩、范仲淹是陕西巡抚,他们认为田旷有能力辅佐他们,就向朝廷请愿,朝廷果然同意让田旷辅佐他们。
B. 过去四川的官员只要得到朝廷的批准,就可以为所欲为,多为树立威信,随意杀人,即便是犯了一点小罪,他们的妻儿也会被迁到四川受苦。
C.范文正等人是当时士大夫希望做相的人,但是一直未能如愿。田旷趁机将此事奏告皇帝,结果范文正等人很快就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D.天狂没有做过什么出格的事,也没有说过什么出格的话,更没有利用这些行为来积累名声,所以名声和利益大部分都归了别人,他能为自己留下的事情并不多。
8.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老将悉数阵亡,群臣不懂兵法,军队屡战屡败,百姓惊恐不已。(4分)
(2)皇帝经常向群臣请教国事,而且有志于有所作为,他的志向多来自民众。(5分)
9、结合文章大意,简述田匡施政的特点。(3分)
参考答案
6. (3 分) B (大部分)
7.(3分)B(“迁往四川受苦”应为“迁离四川”)
8.(1)(4分)老兵尽逝,将领不知用兵之策,军队屡遭败绩,军民惊恐不已。(每句1分)
(2) (5分)皇帝经常向大臣询问国家大事,为人慷慨大方,想有所作为,或许是受到田地的启发,才有了后来的志向。(“数”、“问”、“盖”、“发”和语义流畅性各1分)
9.(3分)善政、勤政爱民、善于举荐(每点1分)
参考翻译:
田旷,字元君。他年少时便有远大志向,喜爱读书,不放过书本,没有不读的,没有不记的。他写文章,一拿到纸笔便能写完。他的文章气势磅礴,博大精深,为天下人所称道。他考中了科举,被封为同学舅,但他拒绝了。几年后,他中了科举,被任命为江宁府观察使。后来,他又升任太常丞,任江宁府通判。
这时,赵元昊叛乱。夏嵩、范仲淹二君担任陕西巡抚,说:“我们才智不足,恐怕不能独自完成朝廷交办的任务,请求田旷辅佐。”(皇帝)请田公担任他们的判官,值班于集贤院,参与统筹军务。从真宗平定战乱到现在,已经快四十年了。老将们都去世了。军官们不知道用兵打仗的谋略和方法。军队屡遭失败,军民心惊胆寒。夏嵩、范仲淹每次失败后都加以抚慰。世人所称道的做法,多半是田公的谋略。有位将军想派出全部军队去攻敌,朝廷也答应了。田公竭力说这不可行,就阻止了。 他还提出了14条治理边境的建议,大部分都被采纳和实施。
他升任右参赞,出任成都太守,历任四川、淄州、利州、夔州的军事统帅。西南蛮夷入侵边境,田旷布兵震慑,以仁义忠信诱敌,蛮夷无不跪地投降。自王俊、李顺两次叛乱以来,四川以动乱多发而闻名。过去官员可以自行决定,经朝廷同意,视情况处理事务,但大多为了树立权威,随意杀人。即使犯了一点小罪,他们的妻儿也被迁离四川,有些人因此而死。田旷安抚教导他们,把那里的百姓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抚养,犯了很严重的罪,就用法律惩罚。四川人很尊敬田旷,认为他是张仲鼎的接班人,都说田旷继续执政没有什么不妥。 在歉收饥荒的年份,田旷免除赋税,减少徭役,开仓赈济百姓,使百姓无一不挨饿。朝廷知道后,给他写了褒奖信。不久,他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并凭借太傅巡按的身份,被任命为枢密使。
田况注重内在修养,为人宽厚如长者,与人交谈时,温和仁慈大概不能让别人满意,当他坚持某件事时,别人也无法改变他的想法。从江宁府回来后,宰相私下派人来招揽他,他却拒绝了。他担任御史时,并不上报一些接近政绩的小事,而是常常以从容不迫、轻松自在的态度,向皇帝讲述一些治国大政。范文正先生等人都是当时文人希望被朝廷任命为相府之人,但是他们的地位与才华不相称,田况得到了向皇帝讲述此事的机会,因此文正先生等人很快便得到了朝廷的重用。此时皇帝屡次向大臣询问天下大事,大方的想要有所作为,或许他的野心就是被田况激发起来的。 田旷有谋略,做事趋于顺利,政绩可期,任用杰出之人,量才而用,不一定独断专行,不做标新立异之事,不说奇话,也不通过这些行为来积累声望,所以他的功名利禄大多在别人身上,自己能记住的也只有以上这些。嘉祐八年二月,田旷在家中去世,享年五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