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不允许发掘帝王陵寝?考察郭沫若发掘明定陵所引发的种种问题,便可以知晓原因
中国历史悠久,历来重视逝者之仪,会建造墓穴并放置随葬品。皇家陵墓更是将这种习俗推向极致。这些随葬物对于探究我国历史及古代文明程度很有帮助。众多考古学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到皇陵上,1955年,当时北京市领导与郭沫若等人向有关部门提议发掘明朝十三陵,首要目标便是长陵。获得许可之后,学者们着手开展发掘活动,在发掘过程中出现了一桩意外,迫使他们中断了作业。
长陵是永历皇帝的安葬之地。考古工作者在勘察后找到了定陵的入口,打算进入墓穴时,察觉到定陵存在坍塌情况,因此他们决定放弃长陵,转而选择定陵开展挖掘等考古活动。考古人员耗费两年时间对定陵进行发掘,出土了众多陪葬物品以及皇帝的遗体。考察人员打算把文物修复成初始状态,把皇帝和皇后的头骨送到中国科学院,让它们被重塑并陈列,那时大众对于这些遗骸的维护观念比较薄弱,直接把头骨展出,因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损。
到现在也没听闻其他皇家陵墓被盗掘,是因为这次发掘我们付出了无法承受的代价。我们挖掘皇陵是为了借助随葬品探究过往历史。然而,由于那个时代的开采手段不够完善,文物需要特定的环境与条件才能妥善保存。仔细琢磨一下,某个物件在不见光线的环境中留存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它已经习惯了缺少光源和湿润的环境,一旦取出让它接触到外界空气和阳光,就会对文物造成严重的损害。
另有因素在于,部分人当时未能对文物形成准确认知与充分了解,以致文物遭受了一定损毁。明代丝织工艺相当精湛,因此陪葬物多选用丝织材料制成。这些丝织品出土后被无意弄破,存放期间缺乏维护,随意置入库房任其变化,经过五十年时光,物件已碳化,即便以今日技术也难以修复。
文物损毁之后,我国才醒悟到错误所在,付出沉重代价后,周总理下令禁止发掘帝王陵寝,要求妥善守护其余陵墓,增强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并且国家在后续法律条文中也确立了相关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