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立在国殇墓园
发表时间 : 2008/1/24 来源:郑州人大工作
朋友说到云南不能不去腾冲。
于是,我慕名到了腾冲。
腾冲地处云南西部高黎贡山西麓,位置较为偏僻,不过早在西汉朝代以前,这里就是西南丝绸古道上一个关键的停留点。到了清朝末期,随着西方观念和文化的传入,以及商业向工业的逐步转型,腾冲一跃成为云南近代商业的起始地,同时也是当地第一个拥有大量侨民的地方。
腾冲这片神奇的土地,拥有非常美丽的景色,全球最集中、最宏伟、最具有代表性的新生代火山群和地热泉群,非常令人惊叹。北海湿地漂浮在水面上,各种花朵竞相开放,非常令人惊奇。傈僳族表演上刀山下火海的高超技艺,非常令人感到震撼,非常令人赞叹;和顺古镇的古老民居建筑,以及从这里走出的哲学家艾思奇、辛亥革命元老李根源的故居,非常令人感到敬佩。
优美的山水,深厚的文化,淳朴的风情,让我在腾冲接连不断地深受触动。然而,一旦踏入庄重肃穆的烈士陵园入口,我的心便受到了剧烈的冲击,体会到一种令人胆寒的悲怆、压抑和威严。
国殇墓园坐落在腾冲县城一座行道树茂密的小山坡上,从长长的道路向远处望,墓园的主要设施——入口、通道、忠烈祠、小团坡的烈士安息地、纪念碑,都排列在同一条中心线上,被松树和柏树环绕,一个接一个地升高,让参观者油然而生敬意之情。
我们首先沿着通道进入一座充满地域特色的展馆建筑,里面设有抗战时期的实物陈列和人物生平介绍,并且陈列着二百多张描绘中国远征军与盟军同日寇激战、收复腾冲的影像资料。
忠烈祠月台的护坡石壁上,安装有一块“碧血千秋”的石碑,这是蒋中正先生为纪念国殇墓园建成而发布的通电所题的辞句,由李根源先生手书。“碧血千秋”同时是国殇墓园的核心标语,集中体现了该陵园的历史价值以及滇西抗战的卓越贡献。
忠烈祠位于国殇墓园的核心位置,是祭奠抗战牺牲将士的专用场所。祠堂入口上方安放着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亲笔书写的祠名匾额,顶部则高挂着蒋中正先生题赠的“河岳英灵”匾额。祠堂正面摆放着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画像,画像两边分别陈列着民国国旗和中国国民党党旗。两侧的墙壁上,镶嵌着第二十集团军攻占腾冲时牺牲将士的英名碑刻。
肃立在忠烈祠,我感受到历史的庄重,思考着什么可称之为历史!
小团坡是纪念抗战牺牲将士的陵园。从山脚至山顶,从右侧山腰至左侧山腰,依据原第五十三军与第五十四军的作战部署,依次安葬着滇西战役收复腾冲时,为国捐躯的3346名中国远征军将士的遗骸,层级分明,包含班、排、连直至师级单位。每一方石碑之下,都安息着一名战士或将领,碑文镌刻着他们的姓名与生前职务。八处呈放射状排列的方阵,环绕着山顶挺立的“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占腾冲牺牲将士纪念碑”。整座山峰,仿佛是由烈士们的躯体构筑的军事阵列,我们似乎又目睹了他们成列迎战、奋勇杀敌的景象。
珍珠港事件发生后,日本军国主义者于1942年4月攻陷了缅甸,切断了盟国向中国运送抗战物资的重要通道——滇缅公路。5月3日,日本军队侵入我国境内,怒江以西广袤的国土被敌人占领。1944年5月,为了协助中国驻印部队和盟军夺回缅北地区,同时修建中印公路,并收复日军盘踞的腾冲,中国远征军于5月10日发起了滇西反击战。成功渡过怒江,夺取高黎贡山,激战南北斋公房,消灭了日本侵略军六千多名士兵,其中包括盘踞腾冲的日军最高指挥官藏重康美大佐。这堪称抗日战争中消灭日军最为彻底、最为经典的战事。中国军队是这场战役的赢家,八千多名中国军人用生命和汗水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雨才停不久,我踩着湿漉漉的石阶攀登到山顶,两侧是密密麻麻的坟茔和墓石,树木在风中发出低沉的声响。我轻轻触摸那些饱受风雨剥蚀的墓碑,辨认碑文上的姓名,深深体会到一个人的气节、一个群体的气节,脑海中闪过无数场悲壮的战斗景象,浮现无数个无畏的勇士形象。
我游览过令华夏儿女铭记于心的卢沟桥,我了解过令中华儿女振奋不已的平型关大胜,我阅读过描绘抗日斗争的长篇小说《烈火金钢》、《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我观赏过展现抗日历程的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我一次又一次地深受鼓舞,一次又一次地思索何为民族气节,何为民族精神。……行于以山为茔,以岭为铭的陵园甬道,我沉默良久,内心再次受到先烈们无私无畏精神的触动。我想,历史虽可作古,但中华民族的后代永远不能淡忘侵略者的暴行,永远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承受欺凌的道理。
国殇墓园的布局呈现西南部狭窄而东北部宽阔的态势,整体轮廓宛若一座宏大的钟体,墓园的入口设在“钟口”的位置,这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巧思,意在提醒后人铭记国家曾经遭受的苦难,激励大家保持自尊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墓园入口右边墙脚的杂草里,有个石头堆成的坟墓,里面葬着三个日本兵的遗体,其中一个是侵占领冲的日军头目藏重康美大佐,坟墓旁边的石头上刻着两个汉字:倭冢。我国遭受外敌欺侮的岁月里,日本侵略者起初被叫做倭寇,后来又被称为鬼子。倭冢,通常的叫法是鬼子坟。那座坟墓里安葬着藏重康美大佐、太田大尉和桑弘大尉,他们远渡重洋最终死在中国境内,这些作为侵略者的罪证,代表着六千多名被消灭的日本军人,在此向长眠于青山上的中国将士们低头忏悔,他们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碑上,同时,允许侵略者有一个安息之所,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襟。
我伫立在烈士陵园,于山峦环抱的水泽地带承受了巨大的压抑,在巨大的压抑里领悟了过往,体会了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