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文物能够记事,安徽淮南武王墩墓里的大鼎、龟甲、琴瑟以及鱼钩,定会记得两千余年前它们随楚考烈王一同入葬的场面;倘若文物能够记事,它们也定会铭记公元2025年这个时刻。
安徽省文物局于1月9日透露,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的野外考古工作现已彻底完成,共计发现各类文物超过一万件。通过考察墓葬的体量与构造样式,结合出土的器物及文字资料,再参照历史文献进行深入研判,能够认定墓主人的身份为战国时期的楚考烈王。武王墩一号墓是当前唯一一座经过科学考古勘探的楚王陵寝。
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为躲避强秦的威胁,将都城迁移到寿春,也就是今天的安徽淮南市寿县,这标志着楚国历史上“七都六迁”的终结。三年之后,楚考烈王熊元,也就是熊完,在寿春去世。再过了十五年,秦国消灭了楚国,持续了八百多年的楚国历史,就在这里画上了句号。武王墩大墓让现代人得以一窥大一统之前,那个多民族并存、文化繁盛一时的楚国风貌,而墓中封存了超过两千年的诸多谜团,如今终于向世人揭开面纱。
自淮南武王墩墓展开严谨的科学发掘以来,新华社持续进行影像记录,同时采访了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的负责人宫希成。
武王墩墓园是处设有环形防御工事的可独立识别的大型陵寝,占地面积达十五万平方米。墓穴核心部位以方木搭建出“亚”形构造的棺椁。该棺椁内部划分成九个独立空间。棺椁所用的木材表面均涂有墨迹文字,并配有相应的雕刻标记,用以明确各棺板的摆放位置及侧室的具体称谓,这些墨书文字与符号是目前已出土的、信息最为详尽的楚国书写材料。
这是安徽淮南武王墩主墓木椁室布局(周边盖板揭取后)。
这是安徽淮南武王墩主墓盖板上发现的部分墨书文字。
武王墩一号墓出土的器物组合等级最高,其中包含基本完整的礼容器和礼乐器,这些是研究楚国丧葬制度中“器用制度”的关键资料。出土的礼乐器有编钟、编磬、瑟、鼓、竽等,这些乐器的形制与战国早中期高等级楚墓中的乐器相比,差异非常明显。大型编钟组合被丝竹类乐器所取代,清晰地展现了战国时期楚国礼乐文化的演变过程。
武王墩墓出土的漆木瑟(2024年5月15日摄)。
武王墩一号墓还出土了用俑代替人的陪葬方式,西室有两处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木俑坑”,室内摆放的木俑总数超过280个,此外还有涂漆木制车模、木制剑模、竽和瑟等器物,这些木俑体型较大、种类丰富、保存状况良好。
武王墩墓出土的木俑(2024年5月14日摄)。
武王墩一号墓是当前唯一一座经过科学考古发掘的楚王陵寝,并且是两周时期保存最为完好的帝王陵墓。该墓葬出土的文物及其所包含的制度信息,对于探究周、秦、楚、汉历史发展的演变过程,以及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文化形态的形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