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策划、监制:袁载誉,文案:小橙子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皇后逝世,享年七十五岁,生命走到尽头。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她去世三十七年都没有下葬,这一情况无疑引发了当时社会和如今学术界的诸多揣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康熙皇帝迟迟未能安葬孝庄皇后?
孝庄皇后何许人也
孝庄是清朝首位太皇太后。她不仅是皇太极的侧福晋,一位深居宫中的女性,也不仅是康熙的祖母。在皇太极生前,孝庄的地位并不高,她十三岁嫁给皇太极,后来被封为庄妃,在后宫中地位靠后,但这并不妨碍庄妃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
清军刚进入关内时,遇到了难以立足的困境,朝廷内部不少派系反叛,是孝庄太后维系了朝廷的团结与秩序;皇太极在世时没有指定继承人,于是在他去世后,新建立的清朝政治陷入混乱,经过各方势力的调解,再加上孝庄太后坚韧、果断,她年仅六岁的儿子福临得以即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自那以后,孝庄皇后的生活道路开始出现转折,她转而辅佐年纪尚小的康熙皇帝,可以说,她在清朝的进程里建树颇丰。
孝庄皇后与康熙帝
为何孝庄大后离世后康熙并未马上举行葬礼呢?要理解这个情况,就必须先清楚孝庄在康熙心目中的分量有多重。
康熙皇帝和他父亲顺治皇帝一样,年纪很小就继承了皇位。康熙皇帝八岁的时候就登上了帝位,不过他的经历比顺治皇帝要更加坎坷——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十岁的时候母亲也离世了。康熙皇帝年纪更小的时候,为了防止感染天花,被送到紫禁城外北长街路东的一处府邸抚养,好不容易得以回到皇宫,却接到了双亲接连去世的令人心碎的消息。在祖母孝庄皇后的悉心照料中,康熙皇帝体验到了许久未曾有过的关爱与慰藉,孝庄皇后不仅填补了他内心的失落,更在康熙的一生里占据了无可替代的位置。
孝庄皇后作为一位极具远见的政治家,她深思熟虑的策略中,在照料康熙帝期间,不知不觉地向他传递了许多治国方略,自幼便以领袖的标准来培养康熙。
她必定对康熙的日常作息、说话做事都设定高标准,务必使“站立时保持体态,坐下时维持端庄”的古训得以彻底施行。孝庄皇后更侧重于培养康熙的品德与志向,少年康熙曾表示将来定要效法祖父,致力于勤政爱民。康熙能够树立如此宏伟的志向,与他祖母的悉心引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得益于孝庄太后的悉心教导和榜样力量,康熙从小便对研读典籍怀有极大热情,并且形成了认真求学的作风。他幼年时期养成的优秀品质和深厚底蕴,始终伴随其一生,在长达六十一年的执政生涯里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熙皇帝在十四岁时得以顺利执政,这得益于孝庄太后的鼎力支持。原先确立的四位辅政大臣共同管理朝政的格局未能长久维持,朝臣彼此间的摩擦和争斗逐渐白热化,鳌拜甚至开始独断专行。
往后三年里,鳌拜的跋扈行径和政治抱负逐步显现,对皇权构成威胁。孝庄太后凭借丰富的政治阅历和非凡的才智,坚定支持康熙,倾力辅助他,最终铲除了鳌拜等图谋不轨的官员,彻底拿回了政治主导权,进入了亲政时期。
因此,在孝庄皇后离世之后,首先是因为他实在难以割舍对祖母的眷恋,其次也是遵循孝庄皇后对自己身后安排的指示,康熙皇帝始终未能寻获符合她心意的地方,所以这件事情就一直拖延下来了。
孝庄皇后对身后事的要求
清朝建立后,孝庄太后是所有皇太后中去世最晚的一个。孝庄太后于1687年离世,直到1725年才被安葬。也就是说,康熙皇帝去世之后,孝庄太后的遗体一直未能下葬。依照传统礼教及旧日规矩,孝庄后身故后须将灵柩送回盛京,与皇太极合葬一处,然而盛京与京师相距甚遥,路途奔波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孝庄后不忍身后事劳顿百姓,更不愿远离子孙,遂决意在北京择地长眠,不再迁回盛京。
太宗的陵墓已经安放很久了,不宜为我轻易移动,况且我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决定在你父亲陵墓附近选个地方安葬我。康熙帝不希望孝庄皇后的墓地过于随意,但按照清朝当时的规矩,又找不到合适的地界,就变通地将孝庄皇后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五大殿拆掉,然后在别处按原样重建,地点选在顺治陵墓红墙的外面。但这件事一拖再拖,一直到康熙去世也没有定下来。
雍正登基后,依照祖母与父亲临终前的安排,立刻将慈宁宫改建为陵寝。此举既满足孝庄皇后的生前心愿,又方便后代子孙时常前往祭拜。
写在最后
由于存在这样的过往,才形成了如今我们所见的昭西陵。孝庄皇后未能立刻下葬,不过最终确定的地点也算实现了她的夙愿。这位为清朝政权奉献毕生心血的女性,终于在其重孙的操办下获得了最终的安息之地。
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袁史”,切勿受骗
关于孝庄皇太后的资料,见于王宇的文章,标题为《辅佐大清历代帝王的隐秘人物》,该文发表于《法制博览》杂志
祖孙情深的孝庄太后与康熙皇帝 作者:陈宜耘 刊名:档案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