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安门往西15公里,过了玉泉路没多远,在路的北侧,有几株古柏,在古柏的掩映之下,便是八宝山革命公墓的高大石门。
这里是全国规格建制最高的园林式公墓,声名最为显著,红色教育资源最为丰富,长眠着众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还有战功显赫的将军,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国际友人和仁人志士,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朱德、陈云、任弼时、董必武、陈毅、聂荣臻等革命伟人去世后安葬于此。
漫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就好像身处一本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书之中。这里有一个个广为人知的名字,有一座座特色鲜明的墓碑,还有一段段载入史册的事迹……庄严厚重的历史以一种具体可感的方式在眼前展现开来,让人内心激动不已,产生由衷的敬重之情。
八宝山革命公墓大门。图源:八宝山革命公墓
周恩来交办的特殊任务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何虎生向记者透露,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建设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与关怀 。
1949年12月,周恩来总理指示北京市委、市人民政府筹建一处公墓,用来纪念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他还嘱托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寻找1927年牺牲的北方局负责人王荷波等烈士的遗骨,他要亲自参与安葬仪式。
周总理对战友、对同志有着深情厚意,这令吴晗十分感动,也让他深感责任重大,他与公墓筹备组的同志们几经勘查,选中了京西的八宝山,八宝山因出产红土子、耐火土、青灰、黄浆、白土、马牙石、沙石和板石这八种矿产而得名。半山坡上有一座护国褒忠祠,它是明初永乐皇帝下令修建的,目的是纪念立过战功的司礼太监钢炳,当时这里住着一些清朝时的太监,这里方圆百余亩,古树参天,环境优美,地点适中,吴晗决定在此建设公墓,还妥善安置了那些太监,为他们另寻住处。
公墓选址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与此同时,寻找烈士遗骨的任务也取得了收获。北京市公安局与民政局组成了一个专门小组来办理此事。工作人员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反复查找,确定王荷波等18位烈士当年在安定门外箭楼的东侧就义。之后又经过辛苦工作,挖出了15具烈士遗骨。另外3具遗骨经调查核实,是在烈士殉难后被亲属秘密掩埋的。
1949年12月11日,举行了王荷波等18位烈士遗骨的移葬典礼,这些烈士成为首批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烈士,当天,周恩来如约前来主祭,彭真、李立三、刘仁、肖明等领导同志陪祭,李立三介绍了各位烈士的生平和就义经过。
典礼结束后,烈士们的遗骨被安葬在了墓区,因为那时公墓建设还没有完成,所以就没有制作墓碑。1955年3月,北京市民政局为王荷波等烈士墓修建了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纪念碑正面刻着“王荷波等烈士之墓”八个大字,字的上方有五个五角星,墓碑前的平地上用彩色的鹅卵石砌成了“永垂不朽”四个大字 。
1950年7月,八宝山革命公墓正式开始破土动工。同年10月27日,中共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因病在北京与世长辞。那时革命公墓的建设才刚刚起步,整体的规划安排尚未确定。中央做出决定,在任弼时墓穴未选定修建之前,要先在公墓内修建一个临时墓。到1951年7月,任弼时的墓址正式建在了公墓东北角的半坡上,随后举办了移灵仪式。
任弼时是新中国成立后离世的首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是在公墓安葬的首位中央领导人,所以任弼时墓被称作“八宝山第一墓”,墓前有汉白玉卧碑与立碑,立碑上刻着毛泽东题写的“任弼时同志之墓”七个字,背面刻着任弼时的生平事迹,围绕任弼时墓,日后渐渐形成了一墓区。
2024年6月,任弼时墓位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墓区 。摄/北京日报记者 周经纬
建设开始的时候,公墓被称作北京市革命公墓。1970年,经由周恩来总理同意,它被定名为“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
不再“神秘”,而是“神圣”
提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神秘”。
革命公墓讲解员李月圆记得,自己以前骑车路过公墓大门时还琢磨,里面是什么样子,是谁在这里上班呢,“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
2018年她入职后,找到了答案 这里有很多名字 她从小听着他们的故事 学着他们的课文长大 现在亲手触碰到他们的墓碑 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 甚至可以说像老朋友一样 神圣感取代了神秘感 历史仿佛从书本里走了出来 就站在面前
朱德长期随身携带的那些藏书,陈云的书法作品以及党费收据,任弼时使用过的放大镜、手表还有铅笔,聂荣臻常用的那根拐杖,黄克诚穿了20多年的皮鞋……
走入党员干部政德教育基地,记者的目光立刻被这些珍贵藏品吸引。讲解班主管刘芮含介绍,近年来革命公墓通过与逝者家属保持密切联系,征集到一批红色藏品,这些藏品已经编号入档并进行陈列参观 。
2022年4月,“朱德藏书捐赠活动”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北院举办,11册珍贵藏书由朱德之孙朱和平将军捐赠给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 。图源:八宝山革命公墓
徐海东拿出5000块大洋支援中央红军,这是雪中送炭;帅孟奇历经折磨始终保守党的秘密,展现出坚贞不屈;“耿飚之问”道出“不忘初心”的真正内涵,令人振聋发聩……
记者采访那天,有一家单位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刘芮含讲述得真挚动人,还集中展示了大量历史照片和藏品,大家因此对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刘芮含计算了一下,她从事讲解工作5年了,讲解了大概几百场,然而每一次的感受都不一样,每一次都是全新的体验 。“以前我常常追逐一些演艺明星,如今彻底没有那种冲动了 。我们革命公墓里杰出的人物非常多,并且都是最为耀眼的 !”
在公墓业务厅,记者看到一张业务流程图,上面包括接待咨询,业务审批,现场选位,墓碑制作,骨灰安葬,祭扫服务,葬后服务,骨灰安放证补办,增办瞻仰卡,安葬位置续费,骨灰迁出。杨勇说,这张图基本上涵盖了他们的工作内容。
杨勇来到革命公墓工作,至今已有10年,他现在担任业务班副班长。在采访时,他多次表示,自己将工作定位为服务行业。他还说,若要说有特殊之处,那便是服务对象较为特殊,这更需要我们用心用情,做好每一个细节。
2020年,革命公墓推出代祭扫服务,杨勇是团队中的一员,在最忙碌的时候,他半天就接到了6个服务预约。整个过程大概需要5分钟,他和同事们会严谨认真地去完成。他们会戴上白手套,先用毛仔细扫去墓碑上的尘土,接着用毛巾认真擦拭墓碑。然后手捧三支洁白的菊花,整齐地摆放在墓碑前。最后行三鞠躬礼,以此表达哀悼之情。每个步骤都一定要庄重肃穆,我们会在整个过程中拍照,然后发给家属,以此让他们觉得自己仿佛就在现场。
遇到家属提出个性化需求,杨勇会尽力满足,若逝者生前爱喝茶,他便现场沏一杯香茶敬献在墓前,要是家属发来悼词或写给亲人的信,他也要认真诵读。
殡葬属于传统行业,对于这类传统行业,越需要下大力气进行创新 。骨灰堂服务管理办公室管理组班长吕莹是革命公墓的老员工 ,她已工作十五年 。近年来 ,她带领团队成员在安葬仪式、追思仪式、墓型个性化设计、造型花艺打造等方面持续推陈出新 ,鲜花祭台、升降墓碑、水溶祭祀等新形式获得了广大家属的高度认可 。
2024年4月1日,八宝山革命公墓举办了第四届公众开放日,此次开放日展示了水溶祭祀、代祭扫等绿色祭扫方式以及特色服务。图源:八宝山革命公墓
今年,公墓推出了“时空寄语”,采用中国传统水墨书写方式,把寄语写在画卷上,两三分钟后,这些承载着思念的字迹渐渐从画卷上消失,好似“穿越”了时间与空间,让家属和逝者进行了一次隔空“书信”交流,借此倡导“文明环保、绿色生态”的祭扫新风尚。
从土葬、火葬到生态葬
发展至今,八宝山革命公墓占地共405亩,它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区又分为四个墓区,还有两个骨灰堂,分别是南院和北院,另外还有两个办公区。这里是公墓传统的工作区域,其中包括外界熟知的一墓区,以及中一室,也就是瞻仰厅等。
2021年3月27日,市民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开始进行祭扫活动。拍摄者为北京日报记者安旭东 。
北院称作北山,目前已开发了玉岑园一期二期、生态园一期二期以及烈士纪念园。八宝山革命公墓在殡葬方式上,从土葬、火葬到生态葬,始终努力争做殡葬改革创新的先行者,北山是殡葬改革创新工作的集中体现之处。
2015年,北京市民政局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绿色生态殡葬建设的意见》,该意见提出,在生态葬方面,各公墓经营单位要大力推广多种节地生态葬法,比如树葬、花葬、草坪葬和立体安葬等,以此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殡葬需求 。
玉岑园处在八宝山西北侧,这里是骨灰立体安葬的集中区域 ,它是一座有着明清建筑风格的仿古院落 ,其正门处有一座全木质结构的牌楼 ,牌楼两侧还有一副对联 ,写的是“玉岑回廊长留浩气,灵安仙山永慰英魂” 。
玉岑园立体安葬形式多样,有骨灰亭,有骨灰墙,有骨灰廊,还有角亭等。园中种植了10余种花草植物,包括松柏、玉兰、海棠、五角枫等。这里既有亭台楼榭、雕梁画栋,又有山石流水、花草芬芳,营造出庄严肃穆与古朴典雅共存的氛围。据公墓工作人员介绍,立体安葬是一种节地生态安葬方式。
生态园与玉岑园相邻,秉持“先建公园、后建墓园、建墓不见墓”的理念,以原有的自然山水构架为基础,坚守可持续发展目标,科学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因势利导,设计出荣耀花园、光辉花园和智慧墓园等不同主题特色的生态安葬区域,打造出具有优美生态环境的殡葬空间。
在地下设施建设方面,生态园主要采用石棺,不运用钢筋、混凝土等传统的施工方法,以此减少能源消耗。
生态园在葬式葬法方面,打破传统墓葬形式,在墓型设计方面,打破传统墓葬形式,在环境渲染等方面,打破传统墓葬形式,真正贯彻落实“绿色”“生态”“环保”理念,以小型化、精品化为目标,体现人文特色,体现自然特色,实现“墓在景中,景在园中”,推动绿色发展,推动生态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
2014年,民政部出台了《烈士公祭办法》。同年8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做出决定。该决定是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烈士纪念园是为响应国家号召而建立的。其目的是开展好烈士公祭活动 。它在2019年8月正式建成,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地处八宝山的山坡,是集中安置革命烈士骨灰的重要地方,由烈士公祭广场、烈士墓地、景观区三部分构成。
2024年4月3日,“忆满京城、情思华夏”2024年北京市清明红色祭扫活动举办,地点是八宝山革命公墓烈士纪念园广场。摄影者为北京日报记者吴镝 。
沿着烈士纪念园的中轴线逐步向上攀登,这里有三大景观区。分别是绩满丰碑景观区,星火相承景观区,光辉永铸景观区。中轴线的北端是烈士公祭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鲜艳的红旗雕塑,广场左右两侧的大型群体景观雕塑展现出革命烈士的光辉形象,寄托着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美好愿望。
中轴线两侧,一侧是卧碑墓区,另一侧是枪碑墓区。枪碑上面,钢盔、国旗和枪,象征着为祖国和人民牺牲的英雄烈士永垂不朽。鲜花,则代表着人民对英雄的崇高敬意与无尽怀念。卧碑的碑面,雕刻着橄榄枝和五角星,代表着为祖国和平事业奉献牺牲的各行各业的烈士,他们的精神光辉永远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