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起源
“宫”在秦朝之前是适用于我国居住建筑的普遍称谓,不论是王侯贵族还是普通百姓的住所,都可以称之为宫。而“殿”一词最初是指……
② 大房屋,汉以后也成为帝王居所中重要建筑的专用名。
自秦汉时期起,宫成为了皇帝专用居住地的名称,从那时起,“宫殿”这一词汇通常用来泛指秦朝之前王侯贵族的住所以及秦朝之后皇帝的宫殿。
宫殿通常代表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装饰最精美的建筑群,通过建筑艺术手法彰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地位。
宫殿由礼仪行政区域和皇帝的居住区两部分组成,通常被称为前朝后寝或者外朝内廷。除此之外,还包括了仓库以及生活服务设施等。
2.1. 2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主要有四个阶段
① “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在瓦片尚未被发明之前,即便是最为庄严的宗庙和宫室,也普遍采用茅草作为屋顶材料,以夯实的土作为地基。例如,位于河南偃师的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如图3-15所示),以及湖北盘龙城商代中期的宫殿遗址,都未曾发现瓦片的痕迹。这两个遗址,无论是二里头还是殷墟中区,都遵循着中轴线进行庭院的布局,它们堪称我国延续三千余年的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开拓者。
② 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春秋时期、战国时代,赵国都城、燕国下都以及秦朝的咸阳等地,均保存有高达数米至十余米不等的高台宫殿遗址(见图3-16)。这些高台是用夯土建造而成,其上搭建的木架结构形态复杂,色彩斑斓,宫殿建筑风格已脱离了“茅茨土阶”的简陋,迈向了辉煌壮丽的新阶段。
③ 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秦朝统一天下之后,于咸阳兴修了一座前所未有的宏大宫殿(见图3-17),同时涌现出众多分布各处的离宫,其布局呈现出分散的特点。
在西汉武帝年间,宫殿四周筑起了宫墙,构成了壮观的宫城。城内分布着众多独立的宫殿,宫殿之间点缀着池塘、亭台楼阁以及绿树成荫,整体布局显得自由灵活,充满了园林的韵味。
主宫殿设有庄严的前殿,该殿用于举行大朝会、婚丧典礼以及即位等重要仪式。而在日常,皇帝则是在丞相府中处理国家政务。
④ 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图3-18)
皇宫建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负责处理国家政务的前殿区域,另一部分则是供皇帝及其家人居住的后宫区域。前殿区域以正殿为核心,周围环绕着若干个院落。
汉代、晋代以及南北朝时期,在正殿的两侧分别设置了东西厢和东西堂,这些场所主要用于日常的朝会以及赐宴等活动,三者并排排列。
隋文帝在建设新的都城大兴宫时,借鉴了周朝的礼仪制度,沿纵向布局设立了“三朝”:广阳门是元旦、冬至以及万国朝贡举行大朝仪的场所;大兴殿则是用于朔望时皇帝视朝的地方;而中华殿则是皇帝每日处理政务的所在。
唐高宗选择迁往大明宫居住,继续采用隋朝的布局方式,将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形成了被称为“三朝”的宫殿群。
北宋时期的汴京皇宫中依旧保留着“三朝”的布局,然而,受到地形条件的制约,这三座宫殿的前后并非处于同一条中轴线上。
元大都的宫殿设计与周代的礼制有所差异,其在中轴线上前后分别建造了名为大明殿和延春阁的两组庭院,这一布局体现了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明初的宫殿设计参照了古代规制,除了设有“三朝五门”之外,还依照周朝的礼仪,在宫城东西两侧分别设置了太庙和社稷坛,遵循“左祖右社”的原则。
图3-15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模型
图3-16中山王陵园复原图
图3-17秦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复原模型
图3-18三朝五门,左祖右社
宫室的发展趋势:
① 规模渐小。
紫禁城的中轴线上,前朝区域显著增强了建筑和空间的垂直层次感,新增了更多的门和殿堂。
后寝的居住区域,原本是宫苑相融、布局自由的样式,逐渐转变成了讲究规则、对称和庄重的庭院布局。
宫殿型庭院的主要特点:
① 严谨的平面布局;
② 庞大的空间体量;
③ 完整的庭院空间;
④ 森严的等级规范。
2.1. 3宫殿形制的演变
宫殿主要分为生活区(寝)和政令办公区(朝)。
宫殿结构的变迁主要聚焦于“朝”与其它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具体包括朝与寝之间的空间布局关系、
宫殿与中央官署的联系、宫殿与城市的联系。
① 《周礼·考工记》中的宫室制度:
《考工记》中详细描述了宫殿建筑的布局设计,这一制度对汉朝及之后历代的宫殿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工记》将宫殿的基本架构划分为三大区域,分别是用于举办重要仪式及政治集会的“三朝”,具体包括“外朝”亦称大朝、“治朝”或日朝,以及负责日常政务处理的“燕朝”亦称常朝。
宫中设有九间房屋,九嫔居住其中,“宫外亦设九室,九卿在此朝拜”,王城中心坐落着宫城,其左侧为祖庙,右侧为社稷,朝堂位于宫室前方,宫内九室分别容纳九族成员,这些房屋通过五道门进行划分,包括皋门、库门、雉门、应门和路门。
宫殿布局为前朝后寝,左祖右社,有中轴线,筑城墙,形成宫城。
三朝五门知识点补充:
外朝一,内朝二;
天子的宫殿设有五道门,分别是皋门、雉门、库门、应门和路门。然而,自战国时期以来,遵循这一制度的都城宫殿寥寥无几。直至唐朝的长安城,才重新恢复了这一传统。因此,唐朝的宫殿拥有五道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并且设有三朝(外朝的奉天门、中朝的太极殿、内朝的两仪殿)。自元朝废除这一制度后,明代的南京宫殿又重新启用了它,并将五扇宫门分别改称为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以及奉天门,同时,三座大殿的名称也相应更改为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
② 两汉宫室
西汉时期的长乐宫(如图3-19所示)是在秦朝遗留的宫殿基础上进行扩建的,紧随其后,在其西侧又建造了未央宫,此宫作为官方的宫殿使用。在文景年间,还增设了北宫,专门供太子居住。因此,整个宫殿的主体部分由三座宫殿构成,分别是位于前面的外朝、位于中间的内朝(即宣室)以及位于后方的寝殿。
在汉武帝的统治时期,城北地区新增了桂宫与明光宫的建设,同时,城西的上林苑内也开始了建章宫的营造工程。
东汉定都洛阳,起初建造了南宫,随后又扩建了北宫,南北两宫分别坐落在都城的南北城墙附近,中间由里坊相隔,并通过三条阁道相互连接,宫内各自设有前殿。在东汉晚期的桓帝和灵帝时期(147年至189年),还增设了东宫和西宫。
两汉宫殿的特点:
1) 分期叠加建设,所以宫殿呈现数宫并置的形式;
2) 权贵府第与宫室错落交杂;
3) 宫室占据城市主要面积
4) 宫内主殿体量位置突出,但与次要殿宇之间的关系不规整。
东汉时期的皇宫位于后方,而居民区位于前方,这种布局成为了隋唐时期长安城规划的先驱。
③ 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室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的宫殿形制特点:宫殿从多宫并置到一宫统领。
三重城结构包括外城、内城以及皇城三个部分。宫殿沿南北方向排列,形成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同样构成了城市的中心轴线。
东西堂制规定,在古代宫殿的正殿两侧分别设立东西厢或东西堂,这些场所主要用于日常朝会以及宴会等活动,它们与正殿呈横向排列。
骈列制:
宫城之中设有两条平行的主轴线,这两条轴线两侧分别设有两座宫门,它们各自对应着两座重要的建筑。
2) 骈列制以尚书台作为中央政府的宫内机构而产生。
特点为:礼仪之用的宏大朝廷殿堂、处理政务的议事之所及核心部门,它们在宫中呈现出平行且并置的布局。西晋的洛阳宫与东晋的建康宫,在建筑形制上遵循了相同的准则,都采用了并排排列的设计方式。
④ 唐大明宫
大明宫(图3-20)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其初名永安宫。这座宫殿位于唐长安城,是“三大内”(包括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中规模最为宏大的建筑,被誉为“东内”。大明宫,这座宫殿建筑群,在当时堪称全球最璀璨夺目的建筑群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广的宫殿建筑群。其规模宏大,布局完整,享有“万宫之宫”、“东方圣殿”的美誉,被誉为我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大明宫所创立的宫殿布局模式,为东亚中古时期以及此后的古代宫殿体系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唐朝以后宫殿建筑的典范,并对明清时期的故宫以及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宫殿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整体布局包括外朝的含元殿、中朝的宣政殿和内朝的紫宸殿,这种设计深受后世宫殿建筑的效仿与推崇。
平面布局(图3-21):
1) 宫城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
该建筑沿袭了“前朝后殿”的格局设计。其南北轴线以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家殿以及玄武门为核心,而官厅、别殿、亭阁以及楼观等共计四五十座建筑则分布在其东西两侧。
外朝采用三朝五门的布局,而内廷则以太液池为核心,构成了皇家园林式的居住区域。
宫城布局独特,其南端城墙与长安城北墙的东段完全重合,而在其北方向,又增设了三道东西走向的平行宫墙,将宫殿划分为三个独立区域。这些墙体均采用夯土板筑而成,城角和城门部位则包裹以砖石,并向外拓宽,顶部还建有城楼、角楼等建筑。
内廷以太液池为核心,其布局显得并不十分规整划一。太液池分为东西两片水域,其中西池是主要的池区。
大明宫的建筑特点:
1)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大明宫的面积大概相当于明清时期北京紫禁城的四点五倍之多。而大明宫内的麟德殿,其面积更是达到了故宫太和殿的三倍之巨。
2) 采用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方式。
该建筑群划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区域,其中外朝由含元殿、宣政殿以及紫宸殿三座主要殿堂组成。内廷则以太液池为核心,周围分布着麟德殿等众多殿阁楼台,共同构成了一个集办公与休闲于一体的居住和游乐区域。
3)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大明宫南北延伸,长度超过1600米,其中心轴线两侧,分布着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等主要建筑,整体布局呈现出大致的对称性。含元殿坐落在龙首原这个高耸的地势之上,两侧辅以双阁,再加上沿轴线形成的空间变化,共同塑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唐代木构建筑成功攻克了处理大面积、大体量结构的技术难题,并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当时的建筑规模宏大,既严谨又明快。现存木构遗存充分展现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与结构设计的和谐统一,建筑上既无仅为了装饰而增设的构件,亦无扭曲材料性能以迎合装饰需求的现象。这无疑是我国古典建筑的一大传统特色,而在唐代建筑中,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鲜明。
图3-19长乐宫复原图
图3-20大明宫复原图
图3-21大明宫总平面
⑤ 宋元时期宫室的特点
北宋:
皇宫内的宫殿不多,后宫的规制不大。
宫城被一分为二,南部沿中轴线建有大朝大庆殿,紧随其后在北部则是日朝紫宸殿。宫城的西侧也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轴线,南部是具有日朝特色的文德殿,而北部则是具有常朝功能的垂拱殿。紫宸殿位于大庆殿的后方,但由于轴线偏西,无法与中轴线对齐,导致整体布局显得不够紧凑。
南宋:
位于临安,即现今的杭州,该都城内的大内区域划分为外朝、内廷、东宫、学士院以及宫后苑等五个不同的区域。
外朝位于南边和西边,而内廷坐落在东北方向,东官位于东南方位,学士院则设在北门,宫后苑则占据了北部的位置,整体形成了前朝后寝的布局。
宫城被皇城所环绕,皇城之南设有丽正门,而北则设有关闭的和宁门,东侧为东华门,西侧则是西华门。宫城本身设有南北宫门,分别与皇城的南北门相对应。
元朝:
元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得以拓展。宗教信仰享有自由,除了传统的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同时,藏传佛教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相应的推广。
元大都宫殿形制:
1) 皇城在城市当中。
2) 元大都宫殿三殿两宫的形式对明清宫殿形式有直接影响。
元大都宫城规划独特,拥有广阔的水域和宽敞的空旷地带,其布局显得十分灵活,各个宫殿之间彼此独立,互不干扰。
木结构殿堂特点:
元大都的大明殿地基距离地面约有十尺之高,其台阶分为三层,其建筑风格与现今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如图3-22所示)颇为相似。
元大都城中的每一座城垛均呈现白色,尤其是皇宫内的城垛与矮墙亦同,这一色彩选择彰显了蒙古民族的特色与审美情趣。而汉族文化中,按照五行理论,红色被视为吉祥之色,因此皇宫的墙壁往往被涂以朱红色。元大都皇宫中那些白色的城垛与朱红色的宫门殿壁,正是元大都建筑文化中民族特色融合的生动体现。
⑥ 明清时期的宫室特点
明清时期,北京城的核心区域为宫城紫禁城,其占地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拥有九千余间房屋,建筑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城门四通八达,城角建有角楼。城墙之外,环绕着一道52米宽的护城河;在宫城前方左侧(东面)是祖庙,右侧(西面)则是社稷坛。
三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五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
紫禁城内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从午门延伸至玄武门,与北京城的中轴线相吻合。在这条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外朝内廷的核心建筑——前三殿和后三宫。前三殿是整个宫殿中规模最大的建筑群,其占地面积占宫城总面积的12%,而后三宫的面积则是前三殿的四分之一。除此之外,东西六宫以及乾东、西五所均对称地分布在左右两侧,它们共同守护着中轴线上的建筑,凸显了前三殿和后三宫的重要地位。
午门(五凤楼)
午门,如图3-23所示,是紫禁城的正门,其平面布局呈现出倒凹字形的独特设计,这一形制源自隋唐时期的宫阙制度。这种以门字形状构建的门楼,我们称之为“阙门”,它是我国古代大门中最为尊贵的一种形式。午门底部设有高12米的墩台,中央设有三门,两侧各有一掖门,人们通常称之为“明三暗五”。这五个门洞中,正中的门洞是皇帝专用的,除此之外,只有在大婚之日,皇后的凤舆才能通过此门入宫。而在殿试之后,状元、榜眼、探花三人则可经由中门离开宫殿。东门是文武官员通行之处,西门则是宗室和王公出入的通道,而两侧的掖门仅在举行重大活动时才会打开。墩台之巅的正楼,采用顶级规格的九开间重檐庑殿式屋顶,两侧伸展着形似“雁翅”的楼阁,翼角及转折处各筑一重檐方形亭子,共同构成了一座殿宇与四座亭台以及廊庑相结合,极为壮观的门楼整体风貌。
图3-22明南京故宫复原模型
图3-23明清故宫——午门
故宫三大殿:
太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即1420年,此后历经重建与修缮。该殿是举办盛大庆典之地,皇帝在此举行登基、大婚、册封皇后、派遣将领出征等重大仪式,以及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庆活动,均在此举行礼仪和庆祝。
中和殿是庆典前的皇帝休憩处。
明代时期,保和殿曾是皇帝在庆典活动前的更衣之所;到了清代,其功能转变为皇帝举行赐宴的场所以及殿试的考场。
为了打造背靠山峰、面临水体的理想风水格局,紫禁城在建设过程中,利用挖掘护城河所得的泥土,在宫城的北部堆砌起了一座名为景山的山丘;同时,从护城河中引出水流,自紫禁城的西北方位流入宫城,并使其经过数座关键建筑之前,从而营造出背山面水的吉祥氛围。
太和门前,金水河蜿蜒流淌,形似玉带,因此得名“玉带河”。此河不仅承载着风水之效,还具备排涝和供水的功能,以及灭火的用途。
太和殿的立面结构中,其正脊长度为五间,正吻则恰好位于次间外柱的中线位置。整体高度达到了26.92米。在明代的建筑中,明间的宽高比接近1:1的比例,当时的面阔为九间,而到了清代,这一比例被调整为十一间。
明代时房屋面宽为九间,清代扩建至十一间,纵深为五间,前后檐柱内各有三间,总共有十二步架的空间。
空间宽敞,走廊狭窄,殿堂的宽度为63.93米,深度为37.17米,占地面积达到了2376.27平方米。殿堂的高度为26.92米,其屋脊的高度为3.4米(如图3-24、25所示)。
图3-24太和殿正立面图
图3-25太和殿平面图
2. 1.4中国古代宫殿的辉煌成就与独特体系
宫殿的演变历程不仅在外观形式上有所体现,同时也反映在建筑布局、外观设计、装饰艺术、构造材料以及施工技术等多个维度。这一过程孕育出了独特的风貌,具体表现为:
木构建筑的结构特点包括抬梁式的木构架,梁柱共同承担重量,斗拱起到支撑作用,以及通过榫卯连接和安装等工艺。
建筑造型艺术颇具美感。木构建筑的比例与尺度搭配得当,建筑群组合变化丰富,屋顶线条流畅且柔美。色彩鲜艳的彩绘,金黄色的琉璃瓦顶,鲜红的墙体,洁白的须弥座以及精致的雕刻,共同构成了这幅美丽的画卷。
巧妙地利用了环境优势。宫城面积辽阔,中轴线明显,主体建筑宏伟壮观,辅殿分布均匀,主次结构清晰。
④ 宫苑设计,人工美与自然美有机结合。
2. 1.5中西方宫殿建筑比较
北京故宫在1987年荣获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证,被正式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法国的凡尔赛宫在1979年荣获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证,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比中国明清时期的北京故宫与法国的凡尔赛宫,我们可以从建筑特色、艺术风格以及历史传统等方面,深入探讨文化差异如何作用于建筑形态。
布局
结构空间
建筑样式
材料
故宫
①整体,表现出硕大的建筑群体性。
②南北中轴线。
木结构为主,内部空间相对平稳。注重向外部空间发展。
曲翘、曲折,富有变化。
木材与土壤构成主要的建筑构件。木作细节被进一步划分为有序的模式。其外观设计显得轻巧。
凡尔赛宫
①个体,表现出硕大的建筑个体。
②东西中轴线。
主要为石拱券结构,内部空间相对竖直。重视内部空间的装饰。
直线与直角,刚健有力。
采用石材砌筑,接口多由雕塑填充过渡。外观造型庄重。
观察西方宫殿建筑的外形和美学特征,仿佛是在品鉴一件雕塑杰作,所面对的是独立且完整的艺术形态。
中国宫殿建筑之韵,在于众多独立建筑相互映衬、庭院间穿梭流转,共同展现出其宏伟的气势与丰富的空间层次感。
中国
西方
建筑材质
木质
石质
建筑外观
曲线造型,色彩绚丽
直线造型,材料原色
建筑布局
群体统一,皇权至上
单体突出,政权中心
建筑空间
院落式的空间组合
单体式的空间分解
审美特点
内隐含蓄,多用彩画
外向刚强,多用雕刻
文化观念
儒道思想,与自然和谐
人定胜天,与自然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