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提及香港的“快活谷”,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那歌舞升平、热闹非凡的赛马场,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快活谷”的最初含义,竟然是指与马会仅一街之隔的古老墓地——跑马地墓园。在那个时期,英国人期望安葬于此的人们能够远离尘世的纷扰,达到极乐的境界,因此将此地命名为“happy”(快活谷)。
墓园位于繁华的跑马地商业区,周围高楼林立,一座薄墙默默守护着其庄重与宁静。这里不仅有回教、天主教、香港本地、巴斯、印度和犹太等不同宗教的坟场,它们和谐共存,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历经百余年,这片土地未曾受到城市扩张的影响,静静地见证了香港的沧桑巨变。
说到香港的“快活谷”,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常常是歌舞升平、喧嚣热闹的跑马场,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快活谷”原本指的竟是与马会一街之隔的古老墓群——跑马地墓园。当时的英国人希望安息在这里的人能摆脱尘世纷扰,享受极乐,于是称这里为“happy ”(快活谷)。
墓园坐落在商厦林立的跑马地闹市,一道薄墙守护著墓园的肃穆幽静。回教坟场、天主教坟场、香港坟场、巴斯坟场、印度坟场和犹太坟场在此和谐共处,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一百多年来,这里不受城市发展的搅扰,一直无声见证著香港的变迁。
清明时节,墓园内鸟鸣声声,花香弥漫,碑前的鲜花默默表达着对逝者的深切怀念。记者踏入香港坟场,这是墓园中的一处。该坟场自1845年起正式启用,这里安息着许多香港开埠初期英军的高级军官、港英政府的要员以及知名的传教士。
坟场入口不远处,坐落着一座单层尖拱形状的教堂。这座教堂,以其浓郁的都铎复兴风格著称,始建于1845年,堪称香港现存最古老的教堂之一。目前,教堂开放频率不高,但门前那株高大的木棉花开得正盛,绚烂多彩,十分引人注目。
沿着蜿蜒的小径行走,眼前豁然出现一座精美的西式喷泉,它坐落在墓园的核心区域。这个喷泉是香港最早的同类设施,在这片墓园中默默存在了百余年,为这片欧式风格的墓地增添了宁静祥和的艺术氛围。
关于死亡这一议题,东西方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在传统观念中,中国人除非是重阳节或清明节等特定节日,否则很少会前往墓地。相比之下,西方人则认为,参观墓地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怀念,还能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在香港,部分热衷于历史和文化的人士将跑马地墓园视为探寻奥秘的理想之地,生态文化讲解员吴泳攀便是这批人中的一位。
同期声:生态讲解员吴泳攀
在此地,你将目睹各式各样的雕塑,各种信仰的象征,以及各式各样的文字和语言。此外,你还能欣赏到独特的城市布局。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多数大城市的市中心附近,是难以见到如此规模的墓地。
漫步在墓园小径,逐字审视墓碑上的记载,细心的人便能挖掘出众多历史片段。吴泳攀带领记者抵达跑马地坟场内“第一位居民”——英国响尾蛇号舰长布雷迪的墓碑前,布雷迪船长于1841年长眠于此,墓碑上刻有的埋葬年份依然清晰可见。吴泳攀解释道,这一事件发生在《南京条约》签订之前,由此可推断英国人早已有意在香港进行殖民。
自1845年香港坟场正式落成,众多来自不同种族、持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在此安息。坟场内,各式各样的墓碑形态各异,碑文语言纷呈,这恰恰是香港多元文化的一个独特展现。基督教的十字架、德国人特有的方形墓碑、带有神秘色彩的共济会标志,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都能一一觅得。这些符号静静地诉说着墓主们生前的往事。
何东,20世纪上半叶香港的富豪与华人领袖,安息于香港坟场,是那里最著名的华人之一。他因地位尊贵,在香港社会中享有极大的影响力,与他的原配夫人麦秀英一同长眠于此。这位生前钟爱中式长衫的香港政商界重要人物,生前信仰佛道,却在临终前皈依了基督教,因此他的墓碑是由洁白的大理石制成,上面刻有十字架。
同期声:生态讲解员吴泳攀
踏入墓地,我们不仅关注墓碑的形态,亦非仅着眼于其外观是否美观,更应深入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民族特色、宗教信仰、悠久历史、独特风俗以及葬礼习俗等多重因素,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去了解的。
吴泳攀表示,跑马地墓园是香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它仿佛被时光遗忘,却蕴含着无数传奇。他渴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并了解这座墓园背后的深厚历史,进而学会品味其独特的风光。
记者 尹宁 香港报道
分类名称: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