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座山,高不超过三十米,而且也在一座寺庙之中。我们的常识是寺庙在山里,但偏偏山在寺庙里。这实在太“害人”了,“老和尚恐山移,教他日落前锁寺门”。
这座山虽小,但却很有名。被誉为“吴中第一胜景”,被誉为具有“江左丘陵山谷”的风情。
这座山就是苏州的虎丘。
虎丘不仅以其美丽的风景而闻名,还因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其中还蕴藏着大量激发人们想象力的民间传说。因此,自古以来就有不少文人墨客到虎丘游览抒情。虎丘也成为了他们的告别之地,大量的歌唱作品被传承给后人。
苏东坡曾在游览虎丘后说过,路过姑苏后不去虎丘游览,未免可惜。这并不夸张。有人总结虎丘有“三奇、九绝、十八景”。虎丘的风景名胜和人文确实令人着迷。
@青华松
说起虎丘,人们总是赞不绝口。了解虎丘的人总是议论不已。从古至今游览虎丘的人也是络绎不绝。这就是虎丘的“三绝”吗?不。
虎丘有“三绝”,出自北宋朱长文的《蒲章朱公歌诗》:
虎丘风景有三大特色。观山形,不越丘陵,登者见峰崖,高千丈,别具一格;观山势,不越丘陵,登者见峰崖,高千丈,别具一格。近虢国,有原日出,旁无相通;万景之城,与西穹苍相连。北根海宇,镇湖沧州,云起又隐,放眼望去,知千里,两绝;剑池洪亭,隔海相望,浸云缭绕,不满不空,永远出神入化,三绝。
虎丘虽小,景色却“雄伟”。朱长文是苏州人,很有写作能力。他以细致的观察和独特的体验总结了虎丘的三大特色。
@白墙下的花园
山之奇特,最令人惊奇。虎丘高不过三十米,是朱长文一挥笔就画在山上的,真可谓“平中有危”。朱长文动笔时,说虎丘从山形上来说是“平庸”的,即“不跨山”。范成大在《吴军志》中说,虎丘只是“远望平田中的一座小山”,所以虎丘与它无关。雄伟而精彩的崛起故事。然而,沿着石阶攀登,却见山峦峭壁,高千丈,可谓雄伟。朱常文对此感触颇深,曾赋诗一首:“大海涌成小山,远方如山,天下奇观藏于中,石谷峻峭幽。” ”
远景是第二好的。虎丘近城,平地而起,侧无延伸,孤峰耸立。登高环顾,西望琼马山,北望玉山。朱长文只写了两座山,但也可以将狮子、天平、灵岩、上房等山尽收眼底。山川河流,远木参天,雄伟的山峰连天,郁郁葱葱的森林,浩瀚的太湖,茫茫的薄雾,云雾缭绕。看着四面八方开阔的景色,朱常文感觉自己能看到万里,万里就像看手掌一样,足见远见卓识的奇妙。
剑池境界排名第三。剑池深不可测,水中倒影石壁云影。它永远不会填满或干涸。自古以来都是清清楚楚的。阖闾的埋葬和三千剑的祭祀,是一个永恒的谜团,给剑池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剑池幽深幽静的环境更加引人入胜。
@青华松
虎丘的风景确实是独一无二的。山虽然小,但几步就可以爬上去。树木茂盛,曲折幽深,山寺池塘溪流古朴宁静。登高望远,山峦起伏,波光粼粼,湖水波光粼粼。
自古以来,无论是苏州居民还是来苏州旅游的人,都对虎丘的美景情有独钟。明代李流芳在《江南卧游记铭记》中曾提到虎丘的特点,即“九好处”: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晓。春天,夏天,秋天的凉爽,树木的倒塌和夕阳。
古代文人总是喜欢高雅的事物。虎丘紧邻姑苏城,景色令人叹为观止,自然吸引了文人墨客。李流芳总结的“九大好处”展现了虎丘四季阴晴雨雪四季皆宜的独特风景。这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墨客对虎丘的喜爱。
@白墙下的花园
以《一月》为例。古代,吴人有赏月的习俗。中秋节这样的传统节日自然会更加热闹。虎丘赏月游格外热闹。
明代袁宏道写的《虎丘记》,记载了苏州人中秋节夜游虎丘的盛况。当时的情景描述得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这一点单从游客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当晚,全城闭门,人们携手而来。从士绅到穷人,个个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他们在路边铺上席子,摆上酒菜,从千人石到山门,密密麻麻连成一片,如梳齿鱼鳞。檀板聚如山,瓶倾如云。远远望去,如大雁落在平沙上,如云朵铺满江面……
张岱在《虎丘中秋夜》中也记录了这一盛况:“……众人铺毡席地,高处眺望,如雁落平沙,云遮山河……天摇地动,雷声轰鸣,听不见。”这全城出动的盛况,着实让人瞠目结舌,可见虎丘适月之说并不为过。
想象一下虎丘的“九好处”之美。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玩,吟咏心声。真的很优雅。
@青华松
虎丘胜于风景,更胜于文物古迹。虎丘的“三奇九益”都是以虎丘的自然风光为蓝本,但现在流传的著名的虎丘“十八景”却不是说风景,而是说人文风景。
据记载,虎丘原有三十六景,分为前山十八景和后山十八景。后来,后山十八景的遗迹保存得很少。
“十八景”一般是指:虎丘楼、宝剑池、千人石、卢玉井、万景山庄、断梁堂、寒寒泉、试剑石、拥翠山庄、枕石、贞娘墓、孙武练兵地面、望宿台、海涌桥、圣公讲经台、二仙阁、碧游洞天、至爽阁。
@白墙下的花园
我们可以选择几个景点去“参观”:
虎丘塔
虎丘塔是云岩寺内的一座佛塔,又称云岩寺塔。它是虎丘乃至苏州古城的象征。虎丘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之一,也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五朝建筑。塔身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由于塔基土层厚薄不均,虎丘塔经年累月自然沉降,导致明代以来虎丘塔向西北倾斜。因此,虎丘塔被誉为“中国第一斜塔”、“中国比萨斜塔”。
@青华松
剑池
虎丘最神秘、最迷人的地方无疑是剑池。池南面较宽,北面较窄,形状酷似一把利剑。唐代朱长文有诗“石壁古剑池照千年”,历史感从字里行间油然而生。剑池所在之处,有两座陡峭的石崖拔地而起。有人形容这些石崖“锁住一池绿水”。 “锁”字生动,出乎意料。置身于此,给人以“暗池之寒”、“空山剑气深”的感觉。据当地记载,剑池下是武王阖闾埋葬的地方,剑池就是陵墓的入口。相传吴王夫差安葬父亲时,用生前喜爱的“专诸”、“御肠”等三千把宝剑作为陪葬品,故名“剑池”。阖闾墓是否在剑池之下,已成为千古之谜。当然,关于剑池还有其他的传说,说法也很多。
@青华松
千人石
从贞娘墓向北走,走到山街尽头,视野开阔,一块大盘陀石铺在眼前。它就是流传千古的著名“千人石”。这块大石头历史悠久。相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其父阖闾修建了一座陵墓。陵墓建成后,为了防止秘密外泄,夫差诱骗千余名工匠在石上饮酒,以庆祝他们的功绩。当他们喝醉的时候,他把他们都杀了。 ,血一时流成了河,渗进了石头里。石头上的“血痕”至今仍可见。不过,还有一个传说,东晋朱道升曾在此讲学,所以“千人石”又叫“千人坐石”。 《吴君图经续注》卷中也有记载:“相传因圣公讲法而得名”。 ”
@青华松
圣公讲台
千人石北壁,北壁刻有篆书“圣公讲堂”四个大字,西侧石刻有篆书“千人坐”三个大字。这位“圣公”就是我国晋代著名高僧朱道胜。他闲逛到虎丘,开了一个论坛,在这里讲学。据说当时没有观众,他就采石为徒。圣公说起妙事,天上花开,白莲花盛开,顽石点头。元代顾英有诗云:“白石上老人相聚,天上尘埃飞扬,花落落下。尘埃中的可怜人,不明白头顶的意义。”千仞石东北角有一池,名白莲池。池塘里有一块石头,非常漂亮。它很普通,但因为这个传说,它就有了一个名字,叫“点头石”。
@青华松
真正的母亲坟墓
不知道有谁统计过古人有多少歌颂虎丘真母墓的诗篇。总之,大概没有去过虎丘的学者来祭拜真母墓。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深情地写下《真母墓》诗:“镜中不识真母容颜,只见真母头上草”。母亲的坟墓”。无限的怜惜在笔间徘徊,他还说道:“肥皮湿了,手也湿了。” “它太坚固了,世间再美好的事物都难以流连。”表达了遗憾和同情的心情。贞娘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她引得文人墨客吟唱不已。
相传生母本姓胡,因安史之乱避难苏州,后被骗沦为歌妓。贞娘生得貌美如花,能歌善舞,又擅琴棋书画,因此名噪一时。有一个富翁叫王胤祥,仰慕他的美貌和才华,想娶他的亲生母亲为妻。但珍娘出逃前已有婚约,所以谢绝了。王印祥用重金贿赂了老鸨,想要留在亲生母亲身边。为此,贞娘自缢以求自保。王印祥震惊、悲痛、悔恨。后来,真正的母亲被埋葬在虎丘,并为她立碑纪念,并发誓不再结婚。从此,文人墨客惜香惜玉的作品层出不穷。
@青华松
清人楚逢春在《通桥一绰录》中盛赞虎丘说:“山林在陈氏,非曲谷、高岩、林深、幽溪而闻名于世”。我们县城就在虎丘山。”虽小,却以自然风光、历史古迹、文化遗产而闻名。自春秋以来,历经两千多年,虎丘已成为苏州历史发展的缩影,吴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