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者合影
学习
2018年11月9日至12日,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中山大学哲学研究所联合举办“阳明学与近代东亚”学术研讨会。广东西樵中山大学禅宗与中国文化在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举办,来自近30个科研领域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国内外教学机构出席会议并参与报告和讨论。
10日上午,会议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立生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震教授分别致辞。陈少明教授指出,西樵山是理学名山,在这里举办阳明学与现代东亚研讨会具有深远意义;吴震教授认为,从东亚角度研究阳明比当前的学术焦点更重要。因此,本次研讨会恰逢其时,相信对学术界具有重要意义。
开幕式
随后,来自不同单位的六位专家学者做了主题报告。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黄勇教授发表题为《与(但不是!):王的反善》()的报告指出,王阳明的“良心”可以视为一种(信仰欲望)。休谟斯创造的这个术语后来被认为是一种不存在的心理状态,但良心一方面(信仰)是一种认知,另一方面又是(欲望),两者共同指向外部状态的改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对休谟主义者的观点进行一些修改和补充;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张昆江教授研究韩国阳明学者郑下谷、朱子学作者闵彦惠论冯清“魏正说”、“跪拜”等争论指出阳明学者他们对于华夷之争的立场并不像朱熹学者那样明确,因为从阳明心学的角度来看,华夷之争的根本问题不是“性的问题”。 “夷狄”的身份在于能否用“华”“礼义”来治理天下;韩国忠南大学哲学系和儒学研究所的金世正教授认为,王阳明的思想是不同的。从张载的以气为本体的气生态学,到朱熹的以理为主体的理性生态学,而应定名为“心灵生态学”。在人类与世间万物本为一个生命体的前提下,这种思想将人类置于宇宙和自然灵魂中的中心位置。即宇宙、自然因人类而重生为有意识的存在,人类成为宇宙万物的“痛感主体”。 ,所以人心的意识和实践不仅实现了个体的完成,而且最终实现了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在内的整个有机体的完成。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方旭东教授从心灵哲学的角度重新解读了李退溪对王阳明的批评。他认为,双方在行为主义问题上的立场确实构成了针锋相对的局面。王阳明对行为主义提出了反对,而李腿溪则进行了辩护,但最终的结果是王阳明的反对没有成功,最终倒向了行为主义;韩国成均馆大学孔子学院申正根教授认为,王阳明和朱熹是处于知行过程中的。考察事物与考察事物等问题的区别,可以重点讨论人类理论与物理学的融合与分离。朱熹的治物不仅指向道德知识,还试图包含科学知识,而王阳明则注重追随良知。指导道德的实践,从而导致人类理论与物理学的分离,引发方以智“定性检验是数物的隐藏”的思考;美国葛底斯堡学院宗教研究所(司马黛兰)教授在题为《王在西方》的报告中全面整理和介绍了非华语世界的阳明学,总结了一百多篇论文和论文,对每篇文章都做了总结。教授从早期传记的研究、阳明著作的翻译、“良知”、“知行合一”等问题的讨论、阳明的一些具体主张的研究、比较研究和生态研究、本土研究等入手。历史与社会史、王门后学与日本阳明思想等诸多方面,全面介绍了非华语世界阳明学的成就,也凸显了阳明学持续受到各地学者的关注。这 世界。
10日下午开始,会议分两组同时举行。与会学者发表并讨论了王阳明和近代东亚不同问题的论文。孙占清重申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认为在孟子思想中,人民有治理他人的权利,政治是求仁、获得仁的自觉意识,而不是将义务强加于人民。对君主义务和国王国际秩序的分析;朱雷指出,王阳明以“一气循环”为基础的统一论,将差异性在本体论层面上保留下来,使政治统一论得以保留人性的不同特征;钟志国认为,河洛王门学者孟化礼的思想是以求天地万物合一的仁爱为基础,并与宇宙论相结合,融汇了心学两种解释途径。和心性;李业明与王阳明的论战涉及科举答卷、范文等,他对《至一》十三篇文本进行了解读,并指出了这些文本对于理解阳明对“四书”态度和朱熹注解的意义。科举考试;雷经通过王阳明正德时期的散曲诗揭示了知义。良心功夫的情感基调表明“良心是非”和“良心来自于自己”。有用;梁贻鸿认为,王阳明哲学蕴含着整体道德观,具有丰富这一道德观的理论资源;孙海燕对陈立生教授的《成圣机缘:王阳明良心教研究》一书的内容和特色进行了回顾,进行了介绍和简要回顾,并指出了重要的选题、详细的讨论、自觉的方法。和一般知识。地平线是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王政回顾和总结了当前儒家功夫理论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以往研究中的十大问题,以鼓励学术界更好地开展未来的研究;王阁考察康有为的心态 学、修、教揭示了康有为思想中鲁王新学与公羊学的共性;赖楚平认为,荻介通过分析言语、文学、事件之间的关系,比较先王言语与儒生言语在言语对象、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异,揭示出儒家言语是一种特殊的议论性。演讲。这是一种与“外人”争论,深入探讨礼乐的形而上基础,追求清晰详细的解释,脱离礼法直接探究其意义的演讲。一种没有行动的空谈;汪光松对陈白沙“线索”说的考察认为,“线索”说是庄子“坐忘”、孟子“四端”和明道“知仁”等思想成分的混合体。提出从本质上改变了明代儒家功夫理论的格局;顾继明对王船山的《四端七情》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四端为心、七情。庆对庆进行了分析,并从“性情”方面指出了这一分析的功夫意义;李灼发现,“了凡四练”思想深受阳明及其后世学者的影响,而袁了凡本人也与王龙熙等人交往密切。他的行善观也强调消除功利主义的重要性,这与“无善无恶”的提法非常相似。
傅昌桢以《情感:厚重的伦理观念》为例。在当代西方伦理学的理论谱中,他重新认识了儒家伦理中从“慈”到“仁”的人类情感存在的维度,希望复活当代道德生活和伦理话语中情感的活力,丰富和拓展情感的生命力。人们的“生存方式”“风格”;陈昌从黄宗羲《破邪论》中的“神”、“魂”、“神”等概念入手,探讨其天理观,致力于对抗朱熹学派、阳明学派的弊端。 ,并指出这其中包含的超验天理观正是他宣扬宋明理学、批判天主教和世俗宗教思想的内容。刘增光认为,罗汝芳在身心合一的本体论意义上提高了“体”的哲学思想地位,也做出了更为全面的本体论建构。与王阳明的“心何谓”相比,“义”论更进了一步;王朔通过地下新材料与纸上材料的相互训练和比较,对孟子的“圣智”段落进行了重新解读的探索;郭亮在考察王阳明对《论语》第一章的解读后发现,阳明之学具有很强的反身性维度,“学”是在这个心里学的,“朋友”不仅是朋友,而且是朋友。师友,已成为传统“五德”中的核心线索,把别人是否相信自己的知识置于“信心”和“满足”之下,无论情况好坏。王汉清认为,刘宗周在阐释《儒家学说》时,是为了解决和调和朱熹与阳明学派的分歧问题; “大学”,要围绕“本质是功”的核心,具有“始终如一”的方法论意识,通过“知其源、知其终、知其知”的几个理念融入到“三学”之中。红衣主教《大学》中的引导与八眼以及心与心的关系,完成了理学与心学的重组与建构。刘荣茂考察了阳明弟子死后对良心和良心的看法。并认为通过这场争论所表达的良心的三种内涵是明代中后期知识界对良心概念最重要的三种进路;傅锡鸿的报告重点围绕1520阳明建议良心之后的真诚问题的意义在于,只有做到真诚,才能使心灵与本体统一,使身体的力量在心灵层面得到充分的展现。 。这是良心工作真实性的内在关键。要求;张宏民认为,王阳明在正德十五年秋正式提出“治良治”学说。除“陈浩之乱”、“中台事变”外,《答罗正安少载书》是一大学术诱因;起因剑峰考察了《传习录》和《阳明先生文录》版本的渊源,认为嘉靖时期《传习录》珍本较多,而《阳明先生文录》的珍本较多。大致可分为黄宛、钱德弘、易明、董聪四种版本;王学伟仔细考察了《传习录》中卷出版的沿革。嘉靖三年,南大吉在绍兴首次出版。期间多次变动,直到隆庆六年才成为现在的卷。
在11日上午的会议闭幕式上,陈立生教授做了总结发言。无论是从近代东亚的角度探讨阳明学,还是从阳明学的角度认识近代东亚,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因此,陈立生教授希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前进,为学术研究做出贡献。为世界贡献知识。
能
总之,本次学术研讨会议题广泛新颖,讨论热烈,成果丰硕。对阳明学乃至东亚儒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会后,与会学者集体参观了陈白沙故居、詹子讲堂、大可书院等自然科学胜地和遗址。
(文/安鹏图/段嘉琪等)